首 页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电 影 | 电 视 | English | 对 话 | 时 评 | 图 片 | 健 康 | 时 尚 | 女 性 | 汽车 | 宁波帮 | 社 区 | 博客 | 牛播网 | 论 坛 | 贴吧
·国庆六十周年献礼演出 港澳台参演成亮点
·揭秘新中国外交60年:自然灾害时仍对外慷慨解囊
·文化部官员称港澳台艺术团体将参与国庆演出
·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天安门金水桥实施保护修缮
·北京长安街华灯迁改工程全面启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当代艺术邀请展正式启动
·80多位将领后代相聚抗战馆 共祝新中国60华诞
·国庆阅兵枪支管理用“指纹枪柜” 无法解密(图)
·开国元勋后代组合唱团 红色子女唱响东方红(图)
·中国空军将有新型武器装备参与国庆60周年阅兵
·空军60周年大阅兵猜想 女飞行员驾驶歼击机亮相
·歼-7机队将参加国庆阅兵 已全部喷漆涂装完毕
·建国60年国庆重点献礼片《大河》全国公映
·宁波首辆公共汽车
·宁波解放后我党创办《宁波新华电讯》
·宁波解放从这里开始
·慈城:迎来解放喜洋洋
·接管江北:在群众中打开局面
·市区解放:宁波学生喜迎解放
·解放镇海:黎明前的战斗
·宁象战役,浙江大陆最后一战
·解放大榭岛,我军渡海第一战
·两份珍藏见证宁波解放
·蒋介石故乡解放记
·守护天一阁
·解放·接管:“我是第一批进政府大院的”
·一个宁波地下工作者的回忆
·一个二十二军老兵的回忆
民生

照相机:记录千家万户幸福生活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9年06月06日 21:31

1987年举行的摄影大赛(资料图片)。记者 戚颢 摄

1987年在药行街宁波市展览馆门前举行《大绳影展》展览(资料图片)。

  从当年令人羡慕的奢侈品,到如今几乎家家拥有的必需品;从当年令人佩服的摄影师,到如今人人都会两手的摄影爱好者;从当年遍地开花的照相馆,到如今高档专业的写真馆、影楼……改革开放30年以来,小小的照相机和照相业的变化,折射出宁波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市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核心提示】

  【人物名片】

  讲述人:余德富,原宁波市群艺馆专职摄影干部。

  讲述人:郑敏,宁波市阳光图片社经理。

  讲述人:张元辉,普通市民。

  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沈一鸣:

  相机虽小,但从这个小镜头折射出的城市变迁却是真实的。想当初,相机那可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奢侈品,如今,各种高档的数码相机也不稀奇,拥有摄像机的家庭也越来越多,集拍摄、录像功能于一体的手机用户也越来越流行。这些变化无不说明:市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专家点评】

  当年全市照相机不到100台

  今年69岁的余德富老人有40多年的摄影经历。他的家里犹如一个照相机博物馆。从早期的手动无测光照相机,到现在的高档数码相机,一应俱全。回忆起宁波家庭照相机的变化,余德富老人感慨不已:“就一个字,那就是快。”

  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只有市委宣传部、市展览馆、市文化馆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单位有照相机。那时单位购买相机,首先要提出申请,地区财政局审批同意后才能购买。至于拥有照相机的家庭,那更是寥寥无几。当时在人们的观念中,照相机是有钱人玩的奢侈品。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整个宁波拥有的照相机不到100台。

  余德富最早使用的照相机是手动的,没有测光设备,从装胶卷到调光、对焦、拍摄,全靠手工完成,完全凭经验和感觉拍摄,所以每次拍摄之后,都要根据照片的质量写下心得体会——哪里拍得不好,是什么原因?随后就把这些经验教训记录下来,以利下次拍摄时改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可以测光的第二代相机,使用起来方便多了。到上世纪90年代初,数码相机进入宁波,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使用方便,不用胶卷,数码相机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如今,数码照相机已经成为市民家庭的必备。

  彩色胶卷从香港空运过来

  1972年,余德富到当时的宁波地区政工组(宣传部门)工作。那年年末,香港宁波同乡会想要一组反映宁波风貌的照片。宁波很快成立了一个七人摄影小组,余德富就是其中之一。

  两台尼康相机是从省里借的,彩色胶卷是香港空运过来的,这是宁波历史上第一次拍彩色照片。在此之前,他们所拍摄的全是黑白照。

  “彩色胶卷在那个年代可珍贵呢,每个场面能用几张胶卷,我们先前都计算好的。所以每个镜头都要千挑万选,绝不敢轻易按快门。有次在柴桥拍工人晒金橘饼,我在屋顶整整趴了一个多小时,工人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我们都要求最佳。按下快门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手脚早已麻了。”回忆起当年那个场景,余德富说,“哪像现在,用数码相机,不用考虑胶卷问题,看见该拍的都拍,拍好之后再挑选最佳图片。”

  后来,宁波市场逐渐出现了彩色胶卷,但价格奇贵,一个胶卷要14元,而余德富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6元。为了拍照,他用电影胶卷代替相机胶卷,“我专门买那种60米一卷的电影胶卷,剪成一段段的,代替相机胶卷,价格就便宜多了。”说起当年的“发明”,余德富很是得意。

  上街拍照片引来市民围观

  家住望春的张元辉今年50多岁,说起相机,他感触特深。小时候,张元辉就特喜欢去相馆照相,看到别人脖子挂着相机,“咔嚓咔嚓”地拍照,他羡慕不已。

  20岁那年,家人拿出积蓄,为张元辉买了一台手动相机。虽然那只是一台普通的相机,却让他兴奋不已,晚上睡觉也要放在枕边,一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摸它还在不在。

  有了相机后,张元辉经常挂着相机到东门口一带拍照,常常都会引来一群男女老少围观。一天下午,当围观的人群逐渐散去后,一名女孩胆怯地走到他面前,恳请为她拍一张照片,她想把照片寄给远在上海的亲戚。张元辉爽快地答应了,并留下女孩的联系地址。

  几天后,他冲出照片,送到女孩家。从此,他们开始了交往。两年后,他们走到了婚姻的殿堂。直到今天,张元辉还常常炫耀说,“一张照片‘骗’了个老婆,真值。”

  几年后,张元辉到当时的姚江公园摆摊,为游客拍照挣钱。刚开始生意很好,每天至少上百人,可是2000年开始,拍照生意越来越差,他这才发现,游客的脖子上几乎都挂着相机。

  2003年,数码相机流行,张元辉基本上没有了生意,只好到镇明路一家婚纱摄影店当摄影师。“变得真快,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这说明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都有钱了。”

  数码相机流行

  传统照相馆衰落

  今年40多岁的郑敏是最早涉足照相行业的摄影师之一,如今他还在镇明路经营一家图片社。据郑敏介绍,宁波对外营业的照相馆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男左女右”是那个时候的结婚照约定俗成的站位。所谓“化妆”也并非真正意义的化妆,只不过是两人结伴到照相馆,换上照相馆提供的衣服,把头发梳整齐就可以了。

  “当时还会拿铅笔修改底片的瑕疵,这在黑白影像年代是照相馆的必备技术。”郑敏说,那时相片拍得不好,没有像现在的photoshop这类软件可以修改。慢慢地,照相馆的师傅就想出了一种办法——用铅笔来修改底片上的瑕疵。这是一项极细的活儿。修改底片通常修的是人脸上的斑点、皱纹、两腮,以及光影之间的过渡。

  1987年,郑敏调到市文联下属的联影图片社,在当时的宁波,这是第二家从事照相和冲印照片的相馆。他们贷款10万美元购置了影扩机和一些耗材就开张了。刚开始顾客并不多,来拍照的大多是证件照和结婚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馆的生意开始红火,特别是照片的冲洗服务,因为相机开始逐渐进入家庭,企事业单位的相机越来越普及,所以冲洗照片的需求非常大。另外,很多旅游景点每天也有数千张照片要冲印。当时,30多个员工,每天三班倒,不停地冲洗照片。由于店里每一组冲洗设备的特点只有长期使用的员工才了解,忙的时候他们都停不了手,甚至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一到吃饭时间就让同事在旁边不时喂上一口。

  顾客为了尽快拿到照片,往往还要托人拉关系。受照相机普及的影响,照相馆迅速增加,最多的时候宁波有100多家,每家照相馆生意都很火爆。

  2000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数码技术的普及,数码相机不再是专业人士的摄影器材,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玩起了数码相机。受其影响,传统的照相业面临挑战。

  2003年开始,传统的照相馆极度萎缩,走到了尽头,转型或升级,成了照相馆无法避免的选择。如今宁波传统意义的照相馆只剩下20多家,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个性写真馆、婚纱摄影楼、儿童摄影中心。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火爆 贷款 展览馆 6元 冲印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