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电 影 | 电 视 | English | 对 话 | 时 评 | 图 片 | 健 康 | 时 尚 | 女 性 | 汽车 | 宁波帮 | 社 区 | 博客 | 牛播网 | 论 坛 | 贴吧
·国庆六十周年献礼演出 港澳台参演成亮点
·揭秘新中国外交60年:自然灾害时仍对外慷慨解囊
·文化部官员称港澳台艺术团体将参与国庆演出
·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天安门金水桥实施保护修缮
·北京长安街华灯迁改工程全面启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当代艺术邀请展正式启动
·80多位将领后代相聚抗战馆 共祝新中国60华诞
·国庆阅兵枪支管理用“指纹枪柜” 无法解密(图)
·开国元勋后代组合唱团 红色子女唱响东方红(图)
·中国空军将有新型武器装备参与国庆60周年阅兵
·空军60周年大阅兵猜想 女飞行员驾驶歼击机亮相
·歼-7机队将参加国庆阅兵 已全部喷漆涂装完毕
·建国60年国庆重点献礼片《大河》全国公映
·宁波首辆公共汽车
·宁波解放后我党创办《宁波新华电讯》
·宁波解放从这里开始
·慈城:迎来解放喜洋洋
·接管江北:在群众中打开局面
·市区解放:宁波学生喜迎解放
·解放镇海:黎明前的战斗
·宁象战役,浙江大陆最后一战
·解放大榭岛,我军渡海第一战
·两份珍藏见证宁波解放
·蒋介石故乡解放记
·守护天一阁
·解放·接管:“我是第一批进政府大院的”
·一个宁波地下工作者的回忆
·一个二十二军老兵的回忆
政治
“公选”干部 宁波破冰

宁波开全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先河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9年06月05日 20:50

 

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相关政策。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笔试现场。

  核心事件

  宁波开全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先河

  1985年,宁波在全国首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率先引入竞争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这一创新之举得到了中组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回视23年前那次改革实验,我们清晰地看到,宁波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打破了在干部选用上的思想桎梏,是一场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思想大解放,它带给我们巨大的制度财富和政治财富,至今依然发挥着深远影响。

  利时集团·新江厦百货·新江厦超市协办

  1985年,一次成功的实验

  1985年,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宁波,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

  一年前,宁波被国务院列为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但是,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我市当时一缺资金,二缺人才。尤其是随着对干部队伍的“四化”要求,大批白发高龄的老干部从重要岗位上纷纷退下,干部队伍呈现青黄不接的窘境。

  “无贝之才”(人才)比“有贝之才”(钱财)更重要!能否突破“闭门选才”,设置一个舞台,让有志者自我举荐,通过层层筛选,把优秀人才开发出来。一个以公开推荐和考试考察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选拔人才方案逐渐酝酿成熟。

  “当我们推出这个方案的时候,内心并非没有顾虑。”时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的陈勇,回顾23年前的这次“实验”,她仍然记得当时的一些担心。毕竟是选人用人的大事,而且是全国第一遭,有没有人来报名不说,万一选错了才,用错了人,这个责任谁能承担得起?

  “既然是改革,我们希望成功,也允许失败。促进改革开放大业是第一位的。”市委领导班子的态度给了陈勇和组织部门同志莫大的底气和勇气。市委常委会达成一致意见:在党管干部原则下,大胆试验,大胆创新。

  改革于这一年的7月正式启动。这次改革试点首推市计委主任、市物价局局长、市林业局局长以及市重点工程亚洲华园宾馆中方副总经理、白板纸厂厂长等5个目标职位人选,面向全社会选拔。

  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让组织部门意想不到的是,经过宣传发动,最后有1000多人报名。全国各大报刊竞相报道,形成一股强大的新闻冲击波。

  《人民日报》在1986年以《一个成功的实验》为题予以了大篇幅的报道。记者在文中写道:“让全市五百万人民都来当‘伯乐’,四面八方举贤,有志之士毛遂自荐……经过层层筛选,最后选出五个目标人选。其中四人是自荐,不在组织人事部门视线之内。平均年龄四十一岁,最小的三十一岁。大专文化水平四人,三人具有工程师职称,一人为助理工程师,政治业务素质都较理想。”

  这次改革试点,被评为1985年度宁波市十大新闻之一。它以面向社会、不拘一格的公开性,方法先进、考核严密的科学性,机会均等、择优录用的竞争性,较好地解决了干部选拔渠道不广和选拔方法单一的问题。

  这项改革举措同样引起了中央组织部的极大关注。1986年1月,中组部副部长王照华一行专程到宁波考察公开选拔工作。他充分肯定宁波市的这项改革在全国先行了一步,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在党的组织建设史上记上一笔。

  1986年4月,中组部《组工通讯》总第438期刊载《宁波市人才开发试点见效明显》一文,介绍和推广了宁波的经验。尔后在《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情况综述》中指出:“宁波、深圳等地为解决对外开放、经济建设与人才紧缺的矛盾,开始采用组织推荐与群众推荐相结合、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肯定了宁波是全国最早进行公开选拔工作的城市。

  从“方法”走向“制度”

  开弓没有回头剑。在此后的20多年间,我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范围不断拓展,程序不断完善,方法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制度。

  有着20多年组织工作经历,现分管干部工作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翁鲁敏,从对公选感觉“新奇”到后来亲自组织公选工作,见证了我市20多年的公开选拔工作进程。

  试点探索阶段(1985-1987年)。继首次试点成功之后,我市公选工作从市扩大到县(市)区,从机关引向基层;干部层次从市属委、办、局和县级扩展到中层。1986年5月,我市采取公开选拔的方法,从998名应试者中,选拔了55名见习厂长人选。

  推广完善阶段(1988-1995年)。从1988到1990年,市委组织部编写出版了《干部选拔考试研究与应用》,作为中组部干部工作新方法研究成果之一在全国推广。1991年,我市第一次“分门别类”,在全市涉外系统进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1994年,我市首次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报名人数达1122人,除台湾、西藏外,全国29个省市区及中央国家机关都有人员报名。同时,我市还探索了“成建制公开选拔”,对当时的市机械工业公司领导班子所有职位进行公选,并对选拔上岗的领导干部首次实行了一年试用期制度。

  深化发展阶段(1996-2003年)。这段时间,全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空前活跃。在考试环节,突出对能力素质的测试,尽量“让复习无效”;在考察环节,实行了3:1的差额考察;在任用环节,对目标人选首次进行任前公示。在2002年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工作中,首次采用干部综合心理素质测评方法,通过人机对话、专家访谈,对进入考察的每个对象作出综合心理素质评价报告。2003年还首次进行了公开选拔后备干部工作,共有9505人参加民主推荐,1010人参加选拔考试,大大拓展了后备干部的选拔视野。

  在全国,从1993年至1996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已在27个省区市开展。1997年,中组部在我市第一次召开了由北京、四川、宁夏、沈阳和宁波5地参加的协调会,确定由宁波市牵头,把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作为一个课题开展研究。

  创新写下新纪录

  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公选工作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探索实践,突破创新。“一年春草绿,十里杏花红”。公开选拔搭建了公平竞争的擂台,我市被选拔的人员中,近一半左右原先不在组织部门视野之内,一大批优秀人才被擢拔于未显之时。

  2004年4月,中央组织部出台《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以此为起点,我市公选工作进入了规范提升阶段,在公开选拔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方面作了积极努力。

  从这些年公选工作情况看,虽然每次公选都达到了预期目的,选拔了一批相对优秀的人才,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公开选拔周期较长,一般需两三个月时间;成本较大;个别人选适岗性不强,等等。如何解决好公平与效率、效率与成本的关系,更加科学、高效、准确地选贤任能,成为当前深化公开选拔、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所在。

  2008年4月,我市首次组织市县两级联合公选工作,并首次运用了自行设计的初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符合条件的报名人选的有关任职经历、学历学位、培训锻炼、荣誉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确定一定数量的笔试入围人选。时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现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姚志文说:“在公开选拔中引入初选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资够审查环节进行优化,这一做法符合国际选拔高级管理人才惯例,符合干部成长规律,符合《干部任用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选干部质量,降低各种社会、经济成本,同时也能为今后公开选拔工作经常化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一新式“武器”,大大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短短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联合公选工作,选拔市管副局级领导干部10名,县(市)区委管理领导干部55名。这不仅在我市创造了公选工作的“宁波速度”和“宁波效率”,也在全国公选历史上同样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为实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经常化积累了实践经验。

  试点探索阶段。继首次试点成功之后,1986年公开选拔了55名“见习厂长”人选。

  推广完善阶段。1994年首次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为标志。

  深化发展阶段。2002年在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工作中,首次采用综合心理素质测评方式为标志。

  规范提升阶段。2008年在首次市、县(市)区联合公选中,第一次运用自行设计的初选评价指标体系。

  张祖安:重在参与的结果

  [张祖安是我市1985年公开选拔中的“考生”,也是当年5个目标职位人选之一,从一名中层干部直接被选拔为市林业局局长。]

  时间回到1985年。老局长把我叫到他办公室,说是市里要公开选拔正局级领导,动员我参加。

  当时我是市林业局企管科科长,从基层林场进机关还不到5年。要我一个中专生,从一名中层干部直接参加局长宝座的选拔,想都没想过。况且,当时社会上对参加公选干部诸如“伸手要官”、“官迷”的一些风言风语也足以让你退缩。

  既然是改革尝试,总要有人参加。我抱着拥护改革,重在参与的心态报了名。过了一段时间,局里通知我,周日要参加考试了。

  经过笔试、论文答辩两道关后,大约到了12月份,领导来找我本人谈话,宣布我被选中了。

  这个时候,我真的慌了。说实话,参加考试,我没慌过。那是因为,组织上敢于破冰,在全国第一个推出这么重大的改革举措,是要有非凡勇气的,作为个人,我内心是十分拥护改革的。同时我当官的“愿望”也不强烈,只是作为一次参与的机会。而现在,组织上选拔的力度那么大,真的要我这个连副局长都没当过的中层干部,连升两级一下子提拔为单位的“头”,内心真是惶恐不安,一点没底气。

  渐渐地,我冷静下来,我想,组织是我最强大的后盾,只要我依靠单位集体领导,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没有理由干不好工作。这之后,我在林业局局长位置上干了12年,后来调任新成立的市扶贫办主任,又干了10年,其间宁波的扶贫工作和我本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称号。在这20多年的局级领导岗位上,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因为,20多年前,组织把我这根“椽子”作为“栋梁”在使用,我只有不断地努力工作,才能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

  去年,我在巡视员的岗位上退休了,我这架“飞机”也终于安全着陆了。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创举

  阎勤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1985年,我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开创了全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先河。这不仅是干部人事制度领域的一次大胆改革,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

  公开选拔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推出了几个岗位,选拔了几个人才,使一批潜人才被擢拔于未显之时,还使大批优秀人才进入了组织部门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才”路,进一步优化了干部结构,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同时,公开选拔还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竞争出人才”、“先上擂台后上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等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用语,由此进入日常干部工作的语汇系统。

  公开选拔的活力在于不断创新。20多年来,我市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制度、范围、方法等方面屡有创新。1994年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2002年首次采用干部综合心理素质测评方法,今年还创建并首次运用了初选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我市以公开选拔为引擎和突破口,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用、监督等一系列制度上都作了有益创新,探索和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改革实践和经验,在全国同样具有典范意义。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标志 物价 一批 板纸 财富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