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看宁波-报道

宁波建起全国第一个高教园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11月17日 11:17

 

美丽的浙江万里学院校园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外景

今天的宁波高教园区

  核心事件

  全国第一个高教园区在宁波建成

  1999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科教兴市大会上作出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重要决策,决定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把建设宁波高教园区作为实施“一号工程”的重中之重,并规划了位于鄞县中心区的高教园区南区和环宁波大学的高教园区北区。2000年3月,占地4.33平方公里的高教园区南区开始规划建设。2002年12月,总投资38亿元,规划建设面积6500余亩,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的宁波高教园区南区基本建成,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7所院校落户其中。这也是全国建成的第一个高教园区。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全新的办学机制,创新的宁波再一次创新了中国传统大学的办学模式,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利时集团·新江厦百货·新江厦超市协办

  26

  投入少,效率高,资源共享

  宁波人善创新。挥舞着手中这把改革创新利剑,宁波经济在短短几年间迅速腾飞。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与经济的腾飞相呼应,凭着改革创新,宁波的高等教育打破了千百年来传统的高校办学模式,闯出了一条突破常规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原来“一穷二白”的宁波高等教育迅猛发展。这其中,发端于国外、实践始于宁波的国内第一个高教园区的建成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投入少,效率高,资源共享

  ——高教园区是宁波发展高等教育的突破口

  建设高教园区,是宁波发展高等教育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富裕起来的宁波人渴望接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宁波经济迫切需要科技支撑。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当长时间内,宁波存在着“经济超前,教育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宁波高等教育的滞后现象与宁波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成了强烈反差。

  从1997年到2002年,宁波GDP以平均每年14.9%的速度增长,从而跻身于中国GDP千亿元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投资环境40优之列。

  宁波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89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500.3亿元,总量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12位。

  宁波市年财政收入由1997年的7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58.4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紧随广州、深圳、南京之后。

  宁波市2002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70元,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这是一组令每一个宁波人骄傲的数字。然而,另一组数字却让宁波的每一个有识之士汗颜。

  1997年,宁波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

  1997年,宁波高中段各类毕业生约为21700人,然而能升入普通高校深造的只有7273人,仅占33%。

  1997年,宁波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7.9%,低于9.1%的全省水平和8.9%的全国水平。

  1997年,宁波市只有3所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仅1所,全日制高校在校生只有11548人,其中本科生仅5012人,研究生数为零。

  两组数字的强烈反差,震撼了每一位有远见的宁波领导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是第一经济增长点,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宁波要发展,宁波的教育必须上去,宁波的教育一定要上去!宁波市的领导们意见一致。

  可是,宁波的高等教育底子薄,基础差,如何在有限财政的情况下,更好更快地发展高等教育?立足于改革创新的宁波人动开了脑筋。长期以来,传统高校都是一校一建,校与校之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教育资源重复设置,结果,一边是教育资源短缺,一边是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宁波必须探索出一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路子。针对传统高校的这一局限,199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建一个“投入少、效率高、资源共享”的高教园区,即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园区内建设若干所高校,对共同的教育设施实行共建共享,对共同的教育资源实行互惠互利,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就在这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科教兴市”大会,大会创造性地第一次将教育、科技工作列为市政府“一号工程”,并在大会上第一次正式宣告:启动宁波市高教园区(南区)建设,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园区化的发展道路!

  从此,宁波高等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路绿灯,特事特办

  ——高教园区是宁波“一号工程”的重中之重

  高教园区的理念发端国外,其在国外被称为“大学城”。但是由于涉及办学观念、办学体制等诸多因素,当时在国内还未被付诸实施。正因为这样,宁波高教园区的建设并不顺利,刚开始可谓是步履维艰。就在这时,宁波来了位关键性的人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

  2000年6月,李岚清来到宁波,来到刚刚破土动工的高教园区。令每一位在场者感到意外的是,对着眼前这大片建筑工地,副总理居然激动万分,“你们在做的事,正是多年来我想做的事。”“好!希望你们为中国大学新模式创造一个好的经验。”

  副总理的嘱托就是最好的鼓励。6月22日,就是李岚清离开宁波后的第六天,市委、市政府就召开了加快高教园区建设的专题会议。会上,时任市委书记的黄兴国就加快园区建设作了特别指示:“一号工程、一路绿灯、特事特办、合规合法。”十六个字为高教园区建设突破瓶颈提供了有力保证,园区建设全线启动:立即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高教园区规划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成立园区规划建设现场办公室,组建园区项目开发公司……

  从此,高教园区建设一路绿灯,高歌猛进。7月份,园区内各院校着手校区规划设计;8月底,完成了高教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0月18日,浙江宁波理工学院奠基开工;10月底,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打桩开工……

  2003年1月5日,当李岚清再次来到高教园区时,一座绿草如茵、清水环绕的现代化大学城呈现在他眼前。大学城占地6400亩,各类建筑110余万平方米,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7所院校均已招生开学,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3.2万名……听着听着,频频点头的老人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2002年,坐落于宁波北侧甬江畔,占地3000亩,规划面积9000亩,学生人数可望达10万之众的高教园区北区再次破土动工,目前,北区建设已基本完成。

  全新机制,宁波模式

  ——高教园区是宁波人的创新

  宁波高教园区是宁波人的创新。

  在这里,校与校之间没有围墙,只以水系、绿化、道路相隔,以建筑的风格和颜色显示区别;学校之间互相开放,承认学生在其他学校修读的课程和学分;高校一些专业的实验设备互通有无;各校图书馆、体育中心、商务中心等资源向社会开放。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城,完全突破了传统的高校办学模式。更引人注目的是园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规划建设面积6500余亩,建筑面积110余万平方米,几十亿资金。要建这么大一个大学城,资金从哪来?与以往高校全部由政府投资建设不同,宁波高教园区在建设资金方面实行“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据统计,目前高教园区建设总投资已达52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40%,学校筹款占40%,社会投资占20%。一种全新的高校投资体制就此在宁波开创。

  高教园区的建成,使宁波的高等教育提前走出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至今,宁波普通高校已从1997年的3所发展到13所,在校生从1997年的11548人增加到12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8.8%上升到44%。宁波的孩子终于可以在家门口轻松上大学了。

  全国第一个高教园区在宁波建成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取经者纷至沓来,“原来,教育还可以这么办!”闯在改革前沿的宁波人再一次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报记者 陈敏

  讲述

  高教园区,见证宁波的气魄

  蒋和法 市教育局高校办主任

  对于宁波来说,1999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就在那一年,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教兴市”大会,作出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重要决策。会上,第一次正式宣告:宁波要建设宁波高教园区(南区)!就这样,全国第一个高教园区开始在宁波启动建设,宁波人为之欢欣鼓舞。而我,有幸参与了高教园区的整个建设过程。

  宁波高教园区(南区)始建于2000年8月,2002年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园区,首先当然得设计。记得当时参加投标的设计公司很多,但最终法国PARTENAIRES ARCHITECTES(简称PA)设计事务所的一位华裔设计师马清运教授,以其“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一举中标。2000年3月,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对高教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会审,确定中标方案。高教园区建设开始正式排上议事日程。

  2000年6月22日,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确定了高教园区“一号工程、一路绿灯、特事特办、合规合法”的工作方针。同时,成立高教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及规划建设现场办公室。这是高教园区的第一个组织,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正副组长,鄞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及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我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时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接到任命的我激动不已,我知道,作为全国第一个启动建设的高教园区,这个投资50多个亿项目的建成将会在宁波教育史册甚至是中国高等教育史册上留下浓浓的一笔。

  投资50多个亿,占地4.33平方公里。可这么浩大的工程,按市领导的要求,必须在2年内完成。艰巨的工程任务,让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赶工期,抓质量,我们春节只休息一天,冒着严冬亲自到工地测量,还要协助做好1700户家庭的拆迁工作……那段日子,大家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市领导及有关部门都忙得连轴转,一个又一个的规划会,一次又一次的协调会……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开一到两次碰头会,其中仅仅为了园区内的绿化带景观工程,办公会议就前前后后开了9次。

  高教园区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突飞猛进。到2002年9月,高教园区建设已基本完成,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7所院校落户园区并招生开学。到现在,落户其中的共有9所院校和图书信息中心等5个资源共享区,在校师生有7万余人,已完成教育及生活用房总建筑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完成投资近53亿元。

  园区的规划建设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关心和重视,至2005年年底,已有30余位中央领导先后视察园区。2001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尉健行视察高教园区;2001年9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视察高教园区;2001年11月2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一行前来视察;2001年10月18日,乔石同志前来视察……高教园区建设还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注,他先后两次前来考察高教园区,并称赞宁波高教园区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点评

  大手笔推动大跨越

  宁波高教园区助宁波教育腾飞

  黄士力 宁波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

  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宁波教育值得可圈可点的大事很多,而宁波高教园区的建设影响尤其深远。

  宁波是国内最早建设高教园区的城市之一。建设高教园区(南区),是世纪之交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重大决策后启动的重大项目。园区从立项建设到建成投入使用,充分体现了决策者的智慧和创业者的艰辛,充分体现了惠及民生、服务社会的建设宗旨。作为国内第一个主体开放、功能多重、资源共享的高教园区,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宁波高等教育落后的面貌,基本确立了宁波作为全省高教副中心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宁波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升了宁波城市的品位。宁波高教园区已经成为对外宣传宁波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高教园区建设给人的感觉就是大手笔,理念先进、规划超前、投资巨大、影响深远。大手笔体现着大气魄、大智慧、大责任。这种大手笔的背后,是一种敢闯敢试的胆识,是一种锐意改变宁波高等教育现状的紧迫感。不搞争论,看准了的事就坚决干下去,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给予我们的启示,也体现了宁波人务实、开拓的创业精神。

  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得好:“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宁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不仅有规模上的扩大,更要有质量上的提升。高教园区经过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我们探索高等教育园区化之路是超前的、正确的。由于园区具有充满活力的机制优势,从而充分发挥了筑巢引凤的功能,现在多种办学模式在这里呈现,各种人才资源在这里齐聚,为做强宁波高等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可以预见,随着高教园区南区和北区相继建成,宁波高等教育将迈向高起点发展的新时代。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超市 会议 百货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庄伊岚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网络媒体宁波行记者走进雅戈尔
·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参观滕头村
·网络媒体宁波行--领略“港口风情”
·宁波—舟山港 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
·知名网媒采访团走进宁波81890
·全国知名网络媒体参观杭州湾跨海大桥
·“创新网络文化 建设和谐家园”专场对话举行
·征文: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网络文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