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泉州:盛极宋元的东方大港
Chapter Six
Quanzhou, A Grand Oriental Harbor Unparalleled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先秦秦汉时期,生活在泉州的闽越先民造船驾舟,与海为生;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汉人相继南迁带来的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唐、五代时,泉州统治者审时度势,积极倡导的海外贸易政策,与自古履波蹈海的技能相得益彰,使海上骄民如鱼得水。泉州,不可避免地走向世界,并因环城种植刺桐树而以“刺桐港”闻名。这个刺桐港,是宋元时期,世界上最令人艳羡的城市,她有着最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有着最具开拓和包容精神的人们。她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In the Pre-Qin era,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ancient people in Quanzhou lived by building and sailing ships; in th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Han people in the north successively moved southward, bringing advanced cultural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to Quanzhou;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rulers of Quanzhou correctly appraised the situ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d the policy on external trade complementary to the sailing skills developed since ancient times, making the sailors feel just like a fish in water. Quanzhou was inevitably opened to the world, and known as “Erythrina Port” because of the erythrina trees planted surrounding the city. Erythrina Port was the most enviable city in the world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boasting the most advanced ship-building and navig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people with the most pioneering and inclusive spirit. She was acclaimed as the largest port in the world.
QZ0—01【图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图——泉州
一、东方最大的贸易港口
1. The Largest Trading Port in the Orient
宋元的泉州是中国重要的海船制造中心,从这里出发的海上航线北连朝鲜半岛、日本,南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国,西抵印度洋地区、非洲东岸。中国文人和西方旅游家将泉州描写成一个“无比繁华的贸易城市”,“货物堆积如山”,“这里的商店数目比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商店都多”,“你可以找到来自世界最遥远地方的商品”。
Quanzhou of the So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ship-building center in China. The sea routes starting from here extended respectively northward to Korean Peninsula Japan, southward to Philippine and Indonesia and westward to Indian Ocean Area and East Coast of Africa. Chinese bookmen and western tourists described Quanzhou as an “incomparably prosperous trade city” with “mountains of goods” and “more shops than an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 “where you can find products from the most remote place in the world”.
QZ1—01【图版】唐包何《送李使君赴泉州》:
“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
QZ1—02【图版】延福寺、翻经石
宋晋江人曾会(952-1033)所撰《重修延福寺碑铭》云:“古《金刚经》者,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520-562)中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延福寺),因取梵文,译证了义,传播至今,后学赖焉。”这是泉州海外交通见诸文献的最早记载。泉州九日山至今仍保留拘那罗陀当年的翻经石。
QZ1—03【图版】《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宋•谢履
QZ1—04【实物】民间的《针路簿》 民国
长26.5厘米,宽19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航海指南》手抄本上下两册,这是古代泉州航海者自编自用、世代相传的航路图。
QZ1—05【实物】泉州湾宋代沉船复原模型
长110厘米,宽37厘米,高100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船模原型是1974年发掘的沉没在泉州湾后渚港的沉船。沉船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经过众多专家和老船工的共同研究,并参照宋代文献的记载和当地造船的传统经验进行复原,这艘商船原有船长34米,最大宽度11米左右,型深3.80米,排水量393.4吨,载重200吨,是典型的福船。
QZ1—06【图版】宋代沉船的结构特征:多层板结构、水密隔舱
宋代沉船上所采用的多层板结构和水密隔舱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工艺。
QZ1—07【实物】宋代沉船上的部分出土物:香料、药物、木牌、木签、货贝
QZ1—08【实物】船上出土的中国宋代铜、铁钱(10枚)
伴随沉船的出土物种类繁多,有香料,药物,货物木牌签,铜铁器,陶瓷器,铜铁钱,竹、木、棕、麻编织物,文化用品,装饰品,果核,贝壳,动物骨骼及其他,共计14类69项。其中,未脱水的香料药物数量最大,约2350多千克;而铜铁钱是判断沉船的重要依据之一。
QZ1—09【图版】市舶司遗址
QZ1—10【图版】明代中叶彩绘航海图
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幅手工绘制的彩色航海图,据推测很可能出自明朝福建海商之手,现存于英国牛津大学。(提供高清图,该图长1.5米,宽1米,希望按1:1喷绘)
QZ1—11【实物】东门窑青釉罐 宋元
口径6.5厘米,腹围19.6厘米,底径9.2厘米,高21.6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2【实物】南安窑青釉笠形碗 宋元
口径15.7厘米,底径2.5厘米,高5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3【实物】磁灶窑黑釉剔花双耳瓶 宋元
口径7.2、底径5.5、高14.5厘米
1980年磁灶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4【实物】磁灶窑青釉葵花口瓶 宋元
口径8厘米,底径7.9厘米,高23.5厘米
1980年磁灶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5【实物】磁灶窑小口瓶 宋元
口径2.5厘米,底径6.2厘米,高25厘米
1980年磁灶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6【实物】磁灶窑小口罐 宋
口径3.3厘米,底径7.8厘米,高15厘米
1980年磁灶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7【实物】磁灶窑黑釉军持 宋元
口径9厘米,底径8.4厘米,高14厘米
1980年磁灶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8【实物】东门窑青釉褐点彩执壶 宋元
口径7厘米,底径6.8厘米,高20厘米
1980年东门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9【实物】德化窑青白釉印花粉盒 宋元
口径10.5厘米,底径10厘米,高4厘米
1976年德化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20【实物】南安窑青白釉菊瓣纹碗 宋元
口径16.7厘米,底径6厘米,高5.6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21【实物】贸易品一组:
丝绸、生丝、土布、茶叶、中药材(大黄、川芎、白芷)、铁锅、冰糖、草席、漆器(这部分贸易品可用现代物品代替,烦于当地购买,展览形式请参考传去的照片)
二、文明荟萃的国际都市
2. A Metropolis of Diverse Civilizations
泉州曾经聚居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外国侨民。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等各种外来宗教纷纷传入,不同种族、不同文化长期和睦共处,相互交融,使泉州的城市文化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Quanzhou was a place where tens of thousands of foreign expatriat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used to live in compact communities. All kinds of foreign religions including Islam, Hinduism, Christianity, Judaism, Manichean, etc. were introduced in one after another, and different races and cultures lived together in peace and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for ages, making Quanzhou’s urban culture extremely colorful and amazing.
QZ2—22【图版】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是伊斯兰教寺,创建于北宋,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寺”。
QZ2—23【图版】泉州开元寺里的印度教十六角柱及石柱上的石刻图片
在泉州著名的佛教寺院开元寺的后廊矗立着两根十六角形的印度教石柱,据考证,它是元代泉州印度寺里的建筑构件。其上雕刻有印度教的经典故事及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是元代两种不同宗教相互交融的重要物证。
QZ2—24【图版】近百座伊斯兰墓盖石
二十世纪初,泉州出土了大量的元代伊斯兰教墓盖石,目前保存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它们的出土以无可辨驳的事实证明了元代有大量阿拉伯-波斯人定居泉州。
QZ2—25【图版】晋江草庵摩尼教寺、元代摩尼光佛雕像
晋江草庵摩尼教寺,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初为草构,元时改为石构,并雕有摩尼光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遗址。
QZ2—26【图版】灵山圣墓
公元7世纪初,两位穆斯林先贤遵从圣训从阿拉伯来到泉州传教,后长眠于泉州。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迹,为历代穆斯林所景仰。
QZ2—27【实物】元代基督教八思巴文墓碑石 元代
高42厘米,宽32厘米,厚8.5厘米
1985年泉州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2—28【实物】伊斯兰教艾哈玛德墓碑石(拓片) 元代
碑高56厘米,宽36厘米,厚8厘米。辉绿岩质
1956年泉州出土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藏。
QZ2—29【实物】伊斯兰教奈纳穆罕默德墓碑石(拓片) 元代
碑高56厘米,宽36厘米,厚10厘米
1940年泉州出土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藏
QZ2—30【实物】基督教四翼天使(拓片) 元代
碑高53.5厘米,宽51厘米,厚9.5厘米
1988年泉州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2—31【实物】基督教飞天挡垛石(拓片) 元代
长74厘米,宽30厘米,厚10.5厘米。
1985年泉州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2—32【实物】伊斯兰教奈纳•奥姆尔建寺石碑(拓片) 元代
碑高50.5厘米,宽95厘米,厚9厘米
1940年泉州出土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藏。
QZ2—33【实物】基督教叙利亚文墓碑石(拓片) 元代
长92厘米,宽29厘米,厚16厘米
1959年泉州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2—34【实物】重修圣墓阿拉伯文碑(拓片)元代
碑高100.5厘米,宽55厘米,厚9厘米。
立于泉州灵山圣墓。
QZ2—35【实物】基督教安德勒•佩鲁贾墓碑石(拓片) 元代
高63厘米,宽44厘米,厚8厘米
1959年泉州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2—36【实物】印度教石柱上的雕刻图案之一:吹长笛的克利希那(拓片) 元代
【实物】印度教石柱上的雕刻图案之二:花、猴、鹿(拓片) 元代
这是元代泉州印度教石柱上的两个图案,《吹长笛的克利希那》讲述的是印度教里的一个故事;《花、猴、鹿》则明显表现了中国的元素。石柱为元代,高245厘米,宽37厘米,厚37厘米。立于泉州开元寺大殿走廊。
QZ2—37【图版】文莱国王墓阿拉伯文碑
这是渤泥穆斯林国王玛哈拉加的墓碑,采自泉州辉绿岩,大约在伊斯兰历700年(公元1301年)于泉州雕刻好后运到文莱。
展览简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2-05-09 10:44:35
第五章 泉州:盛极宋元的东方大港
Chapter Six
Quanzhou, A Grand Oriental Harbor Unparalleled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先秦秦汉时期,生活在泉州的闽越先民造船驾舟,与海为生;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汉人相继南迁带来的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唐、五代时,泉州统治者审时度势,积极倡导的海外贸易政策,与自古履波蹈海的技能相得益彰,使海上骄民如鱼得水。泉州,不可避免地走向世界,并因环城种植刺桐树而以“刺桐港”闻名。这个刺桐港,是宋元时期,世界上最令人艳羡的城市,她有着最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有着最具开拓和包容精神的人们。她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In the Pre-Qin era,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ancient people in Quanzhou lived by building and sailing ships; in the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Han people in the north successively moved southward, bringing advanced cultural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to Quanzhou;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rulers of Quanzhou correctly appraised the situ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d the policy on external trade complementary to the sailing skills developed since ancient times, making the sailors feel just like a fish in water. Quanzhou was inevitably opened to the world, and known as “Erythrina Port” because of the erythrina trees planted surrounding the city. Erythrina Port was the most enviable city in the world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boasting the most advanced ship-building and navig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people with the most pioneering and inclusive spirit. She was acclaimed as the largest port in the world.
QZ0—01【图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图——泉州
一、东方最大的贸易港口
1. The Largest Trading Port in the Orient
宋元的泉州是中国重要的海船制造中心,从这里出发的海上航线北连朝鲜半岛、日本,南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国,西抵印度洋地区、非洲东岸。中国文人和西方旅游家将泉州描写成一个“无比繁华的贸易城市”,“货物堆积如山”,“这里的商店数目比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商店都多”,“你可以找到来自世界最遥远地方的商品”。
Quanzhou of the Song Dynasty was an important ship-building center in China. The sea routes starting from here extended respectively northward to Korean Peninsula Japan, southward to Philippine and Indonesia and westward to Indian Ocean Area and East Coast of Africa. Chinese bookmen and western tourists described Quanzhou as an “incomparably prosperous trade city” with “mountains of goods” and “more shops than an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 “where you can find products from the most remote place in the world”.
QZ1—01【图版】唐包何《送李使君赴泉州》:
“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执玉来朝远,还珠入贡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
QZ1—02【图版】延福寺、翻经石
宋晋江人曾会(952-1033)所撰《重修延福寺碑铭》云:“古《金刚经》者,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520-562)中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延福寺),因取梵文,译证了义,传播至今,后学赖焉。”这是泉州海外交通见诸文献的最早记载。泉州九日山至今仍保留拘那罗陀当年的翻经石。
QZ1—03【图版】《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宋•谢履
QZ1—04【实物】民间的《针路簿》 民国
长26.5厘米,宽19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航海指南》手抄本上下两册,这是古代泉州航海者自编自用、世代相传的航路图。
QZ1—05【实物】泉州湾宋代沉船复原模型
长110厘米,宽37厘米,高100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船模原型是1974年发掘的沉没在泉州湾后渚港的沉船。沉船残长24.20米,残宽9.15米,经过众多专家和老船工的共同研究,并参照宋代文献的记载和当地造船的传统经验进行复原,这艘商船原有船长34米,最大宽度11米左右,型深3.80米,排水量393.4吨,载重200吨,是典型的福船。
QZ1—06【图版】宋代沉船的结构特征:多层板结构、水密隔舱
宋代沉船上所采用的多层板结构和水密隔舱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工艺。
QZ1—07【实物】宋代沉船上的部分出土物:香料、药物、木牌、木签、货贝
QZ1—08【实物】船上出土的中国宋代铜、铁钱(10枚)
伴随沉船的出土物种类繁多,有香料,药物,货物木牌签,铜铁器,陶瓷器,铜铁钱,竹、木、棕、麻编织物,文化用品,装饰品,果核,贝壳,动物骨骼及其他,共计14类69项。其中,未脱水的香料药物数量最大,约2350多千克;而铜铁钱是判断沉船的重要依据之一。
QZ1—09【图版】市舶司遗址
QZ1—10【图版】明代中叶彩绘航海图
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幅手工绘制的彩色航海图,据推测很可能出自明朝福建海商之手,现存于英国牛津大学。(提供高清图,该图长1.5米,宽1米,希望按1:1喷绘)
QZ1—11【实物】东门窑青釉罐 宋元
口径6.5厘米,腹围19.6厘米,底径9.2厘米,高21.6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2【实物】南安窑青釉笠形碗 宋元
口径15.7厘米,底径2.5厘米,高5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3【实物】磁灶窑黑釉剔花双耳瓶 宋元
口径7.2、底径5.5、高14.5厘米
1980年磁灶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4【实物】磁灶窑青釉葵花口瓶 宋元
口径8厘米,底径7.9厘米,高23.5厘米
1980年磁灶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5【实物】磁灶窑小口瓶 宋元
口径2.5厘米,底径6.2厘米,高25厘米
1980年磁灶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6【实物】磁灶窑小口罐 宋
口径3.3厘米,底径7.8厘米,高15厘米
1980年磁灶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7【实物】磁灶窑黑釉军持 宋元
口径9厘米,底径8.4厘米,高14厘米
1980年磁灶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8【实物】东门窑青釉褐点彩执壶 宋元
口径7厘米,底径6.8厘米,高20厘米
1980年东门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19【实物】德化窑青白釉印花粉盒 宋元
口径10.5厘米,底径10厘米,高4厘米
1976年德化窑址出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20【实物】南安窑青白釉菊瓣纹碗 宋元
口径16.7厘米,底径6厘米,高5.6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1—21【实物】贸易品一组:
丝绸、生丝、土布、茶叶、中药材(大黄、川芎、白芷)、铁锅、冰糖、草席、漆器(这部分贸易品可用现代物品代替,烦于当地购买,展览形式请参考传去的照片)
二、文明荟萃的国际都市
2. A Metropolis of Diverse Civilizations
泉州曾经聚居着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外国侨民。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犹太教、摩尼教等各种外来宗教纷纷传入,不同种族、不同文化长期和睦共处,相互交融,使泉州的城市文化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Quanzhou was a place where tens of thousands of foreign expatriat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used to live in compact communities. All kinds of foreign religions including Islam, Hinduism, Christianity, Judaism, Manichean, etc. were introduced in one after another, and different races and cultures lived together in peace and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for ages, making Quanzhou’s urban culture extremely colorful and amazing.
QZ2—22【图版】泉州清净寺
泉州清净寺是伊斯兰教寺,创建于北宋,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名寺”。
QZ2—23【图版】泉州开元寺里的印度教十六角柱及石柱上的石刻图片
在泉州著名的佛教寺院开元寺的后廊矗立着两根十六角形的印度教石柱,据考证,它是元代泉州印度寺里的建筑构件。其上雕刻有印度教的经典故事及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是元代两种不同宗教相互交融的重要物证。
QZ2—24【图版】近百座伊斯兰墓盖石
二十世纪初,泉州出土了大量的元代伊斯兰教墓盖石,目前保存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它们的出土以无可辨驳的事实证明了元代有大量阿拉伯-波斯人定居泉州。
QZ2—25【图版】晋江草庵摩尼教寺、元代摩尼光佛雕像
晋江草庵摩尼教寺,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初为草构,元时改为石构,并雕有摩尼光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遗址。
QZ2—26【图版】灵山圣墓
公元7世纪初,两位穆斯林先贤遵从圣训从阿拉伯来到泉州传教,后长眠于泉州。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迹,为历代穆斯林所景仰。
QZ2—27【实物】元代基督教八思巴文墓碑石 元代
高42厘米,宽32厘米,厚8.5厘米
1985年泉州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2—28【实物】伊斯兰教艾哈玛德墓碑石(拓片) 元代
碑高56厘米,宽36厘米,厚8厘米。辉绿岩质
1956年泉州出土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藏。
QZ2—29【实物】伊斯兰教奈纳穆罕默德墓碑石(拓片) 元代
碑高56厘米,宽36厘米,厚10厘米
1940年泉州出土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藏
QZ2—30【实物】基督教四翼天使(拓片) 元代
碑高53.5厘米,宽51厘米,厚9.5厘米
1988年泉州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2—31【实物】基督教飞天挡垛石(拓片) 元代
长74厘米,宽30厘米,厚10.5厘米。
1985年泉州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2—32【实物】伊斯兰教奈纳•奥姆尔建寺石碑(拓片) 元代
碑高50.5厘米,宽95厘米,厚9厘米
1940年泉州出土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藏。
QZ2—33【实物】基督教叙利亚文墓碑石(拓片) 元代
长92厘米,宽29厘米,厚16厘米
1959年泉州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2—34【实物】重修圣墓阿拉伯文碑(拓片)元代
碑高100.5厘米,宽55厘米,厚9厘米。
立于泉州灵山圣墓。
QZ2—35【实物】基督教安德勒•佩鲁贾墓碑石(拓片) 元代
高63厘米,宽44厘米,厚8厘米
1959年泉州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QZ2—36【实物】印度教石柱上的雕刻图案之一:吹长笛的克利希那(拓片) 元代
【实物】印度教石柱上的雕刻图案之二:花、猴、鹿(拓片) 元代
这是元代泉州印度教石柱上的两个图案,《吹长笛的克利希那》讲述的是印度教里的一个故事;《花、猴、鹿》则明显表现了中国的元素。石柱为元代,高245厘米,宽37厘米,厚37厘米。立于泉州开元寺大殿走廊。
QZ2—37【图版】文莱国王墓阿拉伯文碑
这是渤泥穆斯林国王玛哈拉加的墓碑,采自泉州辉绿岩,大约在伊斯兰历700年(公元1301年)于泉州雕刻好后运到文莱。
编辑: 刘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