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宁波:东亚海域的商贸中心
Chapter Four
Ningbo, A Commercial and Trade Center in East-Asia Waters
宁波(古明州),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兼得江河湖海之利。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为宁波走向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使宁波获得了广阔的内陆腹地。“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反映了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独特地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港城宁波的持续辉煌。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推动着宁波从古代港口向现代化国际大港的成功转型。
Ningbo (called Mingzhou in ancient China),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China’s coastline, enjoys both river-side and coastal advantages. The seven thousand-year-old Hemudu culture la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ingbo towards ocean; and the Grand Canal which runs from north to south endows Ningbo with the vast inland areas. There was an old saying describing the unique position of Ningbo i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Ningbo merchant ships sail south to Fujian and Guangdong, east to Japan, north to Korea, with abundant goods”. The favorable natural conditions enabled the sustained prosperity of Ningbo. The pioneering spirit keeping abreast of the time facilitates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Ningbo from an ancient port to a modern international grand harbor.
NB1—01【图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图——宁波
一、 河海交孕的江南名邑
1. A Famous South City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Canal and the Sea
浙东运河始建于晋代,以宁波为入海口。至隋朝,浙东运河与京杭运河相连,宁波由此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辽阔的内陆腹地,为港口的兴盛提供了丰富的货物来源和广阔的市场。八世纪开始出现的中日新航线,又使宁波与日本建立了更为便捷的海上联系。河海交孕的独特优势,给宁波带来了全面的繁荣。
The East Zhejiang Canal was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 with Ningbo as its estuary. Later in the Sui Dynasty, the East Zhejiang Canal was connected with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thereby Ningbo became the estuary of the Grand Canal. The extensive hinterlands sustain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port with abundant goods sources and vast market. The new Sino-Japan route emerging in the 8th century helped establish a more convenient maritime link between Ningbo and Japan.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Canal and the Sea brought all-around prosperity to Ningbo.
NB1—02【图版】浙东大运河航线图
始建于晋代的浙东运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京杭大运河融合,把传统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向东延伸了239公里,为千年古运河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
NB1—03【图版】宁波港口历史变迁图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建句章港,东晋时遭战乱,句章新城迁至鄮县光溪(今鄞州区鄞江镇樟溪出山口上)。唐武德四年,唐王朝设立“鄞州”,港口也迁至三江口地区。
NB1—04【图版】宋明州(庆元)码头分布图
NB1—05【照片】东门口码头遗址考古发掘
1979年,宁波市文管会办公室三次发掘了东门口宋代码头遗址,揭露面积1500余平方米。揭示出部分码头遗迹,出土的一批贸易陶瓷反映了当时商舶出入的频繁。
NB1—06【实物】宋船复原模型
东门口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07【照片】南宋驳船 和义路滨江遗址出土
主要用于小宗货物从河岸到海港大船之间的驳运,是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历史证物。
NB1—08【照片】韩国新安木浦元代沉船
1976年发现于韩国新安(木浦)海底,是一艘泉州制造的日本东福寺造营料唐船,由庆元港开出前往日本,绕道行至高丽新安道德岛时沉没。沉船以及出水的大量遗物,再次证实元代庆元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NB1—09【实物】长沙窑褐彩鱼藻纹执壶 唐
高19.4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10.00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0【实物】长沙窑褐彩狮子 唐
底6.3×3.2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1【实物】婺州窑青瓷碗 宋
底径5厘米
东门口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2【实物】龙泉窑青瓷贯耳瓶 元
底7×6厘米,高19厘米
东门口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3【实物】影青花瓷瓶元
底径4.3厘米,高10.5厘米
东门口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4【照片】元永丰库遗址全景
元至元十三年(1276),为“收纳各名项断没脏罚钞及诸色课程”,庆元路在子城东南隅兴建了永丰库。遗址为中国首次发现的元代地方大型仓库,出土文物反映了庆元港商贸的繁盛。
NB1—15【实物】“苫思丁”铭残碑 元
高17厘米,宽22.8厘米
永丰库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6【实物】龙泉窑炉 元
直径9.5厘米,高8.3厘米
永丰库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7【实物】景德镇影青盘 元
底径6.5厘米,口径13.5厘米
永丰库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8【实物】钧窑碗 元
底径8.5厘米,口径20厘米
永丰库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二、 舳舻相接的外贸枢纽
1. A Hub for External Trade
从唐朝开始,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以宁波为枢纽港的海上航线,辐射整个东亚海域。宋元明清各代,朝廷都在宁波设立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且多次被确定为对日本、朝鲜半岛进行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港口。来自日本、朝鲜半岛的官方使节、民间商人、佛教僧侣频频在宁波登陆,中国丝茶特产、书籍药物则通过宁波源源流向海外。创烧于浙东地区的越窑青瓷,依托港口优势,远销亚非各国,制瓷技术远播至朝鲜半岛,产品风格影响日本和埃及。
From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position of Ningbo i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beca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 sea route with Ningbo as the hub port covered the entire East-Asia waters. From the Song, Yuan, Ming to Qing Dynasty, each government set up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external trade in Ningbo which was recognized for times as the only legal port for external trade with Japan and Korea Peninsula. Envoys, civil merchants and Buddhist monks from Japan and Korea Peninsula frequently disembarked in Ningbo while a steady flow of Chinese special products such as silk and tea as well as books and medicines went overseas through Ningbo.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port, the celadon wares from Yue kiln originated in East Zhejiang were exported to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with the porcelain making technology spread to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product style influencing Japan and Egypt.
NB2—19【照片】波斯巷、清真寺
两宋时期,阿拉伯商人来明州渐多,他们长期聚居的街巷称波斯巷,附近建有清真寺。
NB2—20【实物】波斯陶器标本 唐
唐子城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21【实物】玻璃瓶(出土时内装香料) 南宋
A:通盖高9.5厘米,口径3.0厘米,底4.2厘米;
B:通盖高4.6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5.8厘米
天封塔地宫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22【实物】越窑坐狮 唐
高17.0厘米,底径长12.3厘米,底径宽8.8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23【实物】旅日华侨捐资修路的石碑之一 南宋
侨居日本大宰府的明州籍侨民丁渊、张宁等商人捐资修路的石碑。
宁波博物馆藏
【图版】官方机构
民间交往的繁荣促使中国、日本等政府设置机构用以管理、接待。
NB2—24【照片】宋市舶城门段考古发掘现场
NB2—25【照片】明“宁波市舶提举司”遗址
洪武三年(1370),明朝在宁波设立“宁波市舶提举司”,限定宁波港只准接纳日本勘合贸易的“贡船”。
NB2—26【照片】高丽使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宋政和七年(1117),朝廷在明州建高丽使馆(高丽行使馆),置高丽司,以接待往来明州的高丽使者、商贾。
NB2—27【照片】日本大宰府鸿胪馆遗址
古代日本接待外交使节及商人的设施。明州商团在此登岸、居住和交易。
NB2—28【实物】明州市舶司签发的公凭(复制品) 宋
长242,宽44.5厘米
北宋崇宁四年(1105)六月,明州市舶司签发给泉州客商李充往日本的“公凭”,记述舶商船主从明州港出运的各类货物及须遵守的法规等。
NB2—29【实物】明宣宗手谕(复制品)
宣德七年(1432),日本天皇派京都天龙寺主持龙室道渊(原籍宁波)为正使率使团入明,明宣宗赐手谕。
NB2—30【图版】越窑青瓷全球发现地分布图
形成于东汉、鼎盛于唐宋的越窑青瓷依托明州港销往全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代表性商品。随着越窑青瓷的大量外销,制瓷技术及瓷器文化也远播海外,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NB2—31【照片】日本大宰府出土的唐五代越窑青瓷
NB2—32【照片】“黑石号”沉船出土的唐越窑青瓷
NB2—33【照片】印度尼西亚井里汶沉船出土的唐越窑青瓷
NB2—34【照片】:菲律宾出土的唐宋越窑青瓷
NB2—35【照片】泰国南部林民波遗址出土的唐越窑青瓷
NB2—36【照片】埃及福斯塔特(今埃及开罗南部)遗址出土的唐宋越窑青瓷
NB2—37【实物】越窑荷叶盏托 唐
通高6.6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6.6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38【实物】越窑瓜棱执壶 唐
高22.1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8.2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39【实物】越窑銎柄药壶 唐
口径5.5厘米,底径5.2厘米,高8.4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40【实物】越窑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 唐
高9.3厘米,底径长11.0厘米,底径宽7.5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41【图版】朝鲜半岛青瓷窑址分布图
NB2—42【照片】青瓷虎子 东晋 韩国江原道出土
NB2—43【实物】青瓷虎子东晋
高18.6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13.3厘米
宁波市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44【照片】仿越窑鹦鹉纹盘
NB2—45【实物】越窑鹦鹉纹粉盒 五代
通盖高4.6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5.8厘米
余姚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图版】宁波对外的文化影响
NB2—46【照片】天童寺
天童寺,号称“东南佛国”,历史上众多日本等地僧人在此学习佛法,在中外佛教文化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NB2—47【照片】千光荣西(1141——1215)
日本僧人,南宋年间在天童寺学禅五年,并将中国佛教临济宗传播到日本。
NB2—48【照片】道元禅师(1200——1253)
日本僧人,南宋年间入天童寺学习佛法,归国后创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尊天童寺为祖庭。
NB2—49【照片】兰溪道隆(1213——1278)
天童寺名僧,南宋年间东渡日本,是第一位到日本传授禅法的中国禅师。
NB2—50【照片】无学祖元(1226——1286)
鄞县僧人,元至元十六年(1279)赴日弘扬禅宗,其开创的“佛光派”禅系一度是日本最有影响的禅派。
NB2—51【照片】义天(1055——1101)
义天,高丽王朝文宗第四子,宋朝时期在明州学习佛教,为高丽天台宗始祖。
NB2—52【照片】建筑:陈和卿主持重建的东大寺南大门
南宋年间,北宋的浙东佛教建筑被直接移植到日本,成为镰仓时代建筑风格的新形式,被称为“天竺样式”或“大佛样式”。
NB2—53【照片】绘画:《十六罗汉像》(复制)原件藏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
宋元明州(庆元)车轿街、石板巷一带,画坊林立,职业画家陆信忠、金大受、陆仲渊等佛画作品,被日本舶商和僧侣争相购买携往日本,成为日本寺院收藏品和临摹的范本。
【图版】茶文化:
从日僧最澄、空海的携茶叶、茶籽返日到南宋时期荣西专著《吃茶养生记》的传扬,日本茶道文化在宁波的影响中逐步发展形成。
NB2—54【照片】建仁寺《荣西禅师茶思》碑文
NB2—55【照片】建仁寺内所立的《荣西禅师茶碑》
NB2—56【照片】朱舜水(1600——1682) 江户时代立原杏绘日本茨城县立历史馆藏。
朱之瑜,号舜水,余姚人。1659年流寓日本,在长崎、江户等地讲学达22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尊为国师。他将中国的礼仪制度、建筑营造、农事园艺乃至服饰等介绍到日本,其学术思想对后来的明治维新有很大影响。
NB2—57【照片】日本小石川后乐园
受朱舜水影响,日本江户时代兴起“中国风”,尤以小石川后乐园为代表。后乐园初建于日本宽永6年(1629),重修时朱舜水参与设计,园名据其提议而定。庭园仿中国式,其中圆月桥为朱舜水亲手设计。成为日本特别古迹与特别名胜。
NB2—58【实物】雪舟绘山水手绢(复制) 明
宁波博物馆藏
明成化三年(1467)春,日本僧人雪舟随日遣明船于宁波登岸,留住天童寺,后游历北京等地,学习中国画技法。他开创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水墨画,被誉为日本“画圣”。
展览简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2-05-09 10:44:35
第四篇 宁波:东亚海域的商贸中心
Chapter Four
Ningbo, A Commercial and Trade Center in East-Asia Waters
宁波(古明州),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兼得江河湖海之利。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为宁波走向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使宁波获得了广阔的内陆腹地。“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反映了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独特地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港城宁波的持续辉煌。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推动着宁波从古代港口向现代化国际大港的成功转型。
Ningbo (called Mingzhou in ancient China),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China’s coastline, enjoys both river-side and coastal advantages. The seven thousand-year-old Hemudu culture lai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ingbo towards ocean; and the Grand Canal which runs from north to south endows Ningbo with the vast inland areas. There was an old saying describing the unique position of Ningbo i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Ningbo merchant ships sail south to Fujian and Guangdong, east to Japan, north to Korea, with abundant goods”. The favorable natural conditions enabled the sustained prosperity of Ningbo. The pioneering spirit keeping abreast of the time facilitates 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of Ningbo from an ancient port to a modern international grand harbor.
NB1—01【图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图——宁波
一、 河海交孕的江南名邑
1. A Famous South City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Canal and the Sea
浙东运河始建于晋代,以宁波为入海口。至隋朝,浙东运河与京杭运河相连,宁波由此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出海口。辽阔的内陆腹地,为港口的兴盛提供了丰富的货物来源和广阔的市场。八世纪开始出现的中日新航线,又使宁波与日本建立了更为便捷的海上联系。河海交孕的独特优势,给宁波带来了全面的繁荣。
The East Zhejiang Canal was built in the Jin Dynasty with Ningbo as its estuary. Later in the Sui Dynasty, the East Zhejiang Canal was connected with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thereby Ningbo became the estuary of the Grand Canal. The extensive hinterlands sustain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port with abundant goods sources and vast market. The new Sino-Japan route emerging in the 8th century helped establish a more convenient maritime link between Ningbo and Japan.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Canal and the Sea brought all-around prosperity to Ningbo.
NB1—02【图版】浙东大运河航线图
始建于晋代的浙东运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与京杭大运河融合,把传统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向东延伸了239公里,为千年古运河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出海通道。
NB1—03【图版】宁波港口历史变迁图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建句章港,东晋时遭战乱,句章新城迁至鄮县光溪(今鄞州区鄞江镇樟溪出山口上)。唐武德四年,唐王朝设立“鄞州”,港口也迁至三江口地区。
NB1—04【图版】宋明州(庆元)码头分布图
NB1—05【照片】东门口码头遗址考古发掘
1979年,宁波市文管会办公室三次发掘了东门口宋代码头遗址,揭露面积1500余平方米。揭示出部分码头遗迹,出土的一批贸易陶瓷反映了当时商舶出入的频繁。
NB1—06【实物】宋船复原模型
东门口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07【照片】南宋驳船 和义路滨江遗址出土
主要用于小宗货物从河岸到海港大船之间的驳运,是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历史证物。
NB1—08【照片】韩国新安木浦元代沉船
1976年发现于韩国新安(木浦)海底,是一艘泉州制造的日本东福寺造营料唐船,由庆元港开出前往日本,绕道行至高丽新安道德岛时沉没。沉船以及出水的大量遗物,再次证实元代庆元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NB1—09【实物】长沙窑褐彩鱼藻纹执壶 唐
高19.4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10.00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0【实物】长沙窑褐彩狮子 唐
底6.3×3.2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1【实物】婺州窑青瓷碗 宋
底径5厘米
东门口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2【实物】龙泉窑青瓷贯耳瓶 元
底7×6厘米,高19厘米
东门口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3【实物】影青花瓷瓶元
底径4.3厘米,高10.5厘米
东门口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4【照片】元永丰库遗址全景
元至元十三年(1276),为“收纳各名项断没脏罚钞及诸色课程”,庆元路在子城东南隅兴建了永丰库。遗址为中国首次发现的元代地方大型仓库,出土文物反映了庆元港商贸的繁盛。
NB1—15【实物】“苫思丁”铭残碑 元
高17厘米,宽22.8厘米
永丰库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6【实物】龙泉窑炉 元
直径9.5厘米,高8.3厘米
永丰库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7【实物】景德镇影青盘 元
底径6.5厘米,口径13.5厘米
永丰库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1—18【实物】钧窑碗 元
底径8.5厘米,口径20厘米
永丰库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二、 舳舻相接的外贸枢纽
1. A Hub for External Trade
从唐朝开始,宁波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以宁波为枢纽港的海上航线,辐射整个东亚海域。宋元明清各代,朝廷都在宁波设立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且多次被确定为对日本、朝鲜半岛进行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港口。来自日本、朝鲜半岛的官方使节、民间商人、佛教僧侣频频在宁波登陆,中国丝茶特产、书籍药物则通过宁波源源流向海外。创烧于浙东地区的越窑青瓷,依托港口优势,远销亚非各国,制瓷技术远播至朝鲜半岛,产品风格影响日本和埃及。
From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position of Ningbo i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beca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e sea route with Ningbo as the hub port covered the entire East-Asia waters. From the Song, Yuan, Ming to Qing Dynasty, each government set up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external trade in Ningbo which was recognized for times as the only legal port for external trade with Japan and Korea Peninsula. Envoys, civil merchants and Buddhist monks from Japan and Korea Peninsula frequently disembarked in Ningbo while a steady flow of Chinese special products such as silk and tea as well as books and medicines went overseas through Ningbo.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port, the celadon wares from Yue kiln originated in East Zhejiang were exported to Asian and African countries with the porcelain making technology spread to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product style influencing Japan and Egypt.
NB2—19【照片】波斯巷、清真寺
两宋时期,阿拉伯商人来明州渐多,他们长期聚居的街巷称波斯巷,附近建有清真寺。
NB2—20【实物】波斯陶器标本 唐
唐子城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21【实物】玻璃瓶(出土时内装香料) 南宋
A:通盖高9.5厘米,口径3.0厘米,底4.2厘米;
B:通盖高4.6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5.8厘米
天封塔地宫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22【实物】越窑坐狮 唐
高17.0厘米,底径长12.3厘米,底径宽8.8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23【实物】旅日华侨捐资修路的石碑之一 南宋
侨居日本大宰府的明州籍侨民丁渊、张宁等商人捐资修路的石碑。
宁波博物馆藏
【图版】官方机构
民间交往的繁荣促使中国、日本等政府设置机构用以管理、接待。
NB2—24【照片】宋市舶城门段考古发掘现场
NB2—25【照片】明“宁波市舶提举司”遗址
洪武三年(1370),明朝在宁波设立“宁波市舶提举司”,限定宁波港只准接纳日本勘合贸易的“贡船”。
NB2—26【照片】高丽使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宋政和七年(1117),朝廷在明州建高丽使馆(高丽行使馆),置高丽司,以接待往来明州的高丽使者、商贾。
NB2—27【照片】日本大宰府鸿胪馆遗址
古代日本接待外交使节及商人的设施。明州商团在此登岸、居住和交易。
NB2—28【实物】明州市舶司签发的公凭(复制品) 宋
长242,宽44.5厘米
北宋崇宁四年(1105)六月,明州市舶司签发给泉州客商李充往日本的“公凭”,记述舶商船主从明州港出运的各类货物及须遵守的法规等。
NB2—29【实物】明宣宗手谕(复制品)
宣德七年(1432),日本天皇派京都天龙寺主持龙室道渊(原籍宁波)为正使率使团入明,明宣宗赐手谕。
NB2—30【图版】越窑青瓷全球发现地分布图
形成于东汉、鼎盛于唐宋的越窑青瓷依托明州港销往全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代表性商品。随着越窑青瓷的大量外销,制瓷技术及瓷器文化也远播海外,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NB2—31【照片】日本大宰府出土的唐五代越窑青瓷
NB2—32【照片】“黑石号”沉船出土的唐越窑青瓷
NB2—33【照片】印度尼西亚井里汶沉船出土的唐越窑青瓷
NB2—34【照片】:菲律宾出土的唐宋越窑青瓷
NB2—35【照片】泰国南部林民波遗址出土的唐越窑青瓷
NB2—36【照片】埃及福斯塔特(今埃及开罗南部)遗址出土的唐宋越窑青瓷
NB2—37【实物】越窑荷叶盏托 唐
通高6.6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6.6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38【实物】越窑瓜棱执壶 唐
高22.1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8.2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39【实物】越窑銎柄药壶 唐
口径5.5厘米,底径5.2厘米,高8.4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40【实物】越窑绞胎灵芝纹伏兽脉枕 唐
高9.3厘米,底径长11.0厘米,底径宽7.5厘米
和义路码头遗址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41【图版】朝鲜半岛青瓷窑址分布图
NB2—42【照片】青瓷虎子 东晋 韩国江原道出土
NB2—43【实物】青瓷虎子东晋
高18.6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13.3厘米
宁波市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NB2—44【照片】仿越窑鹦鹉纹盘
NB2—45【实物】越窑鹦鹉纹粉盒 五代
通盖高4.6厘米,口径11.6厘米,底径5.8厘米
余姚出土
宁波博物馆藏
【图版】宁波对外的文化影响
NB2—46【照片】天童寺
天童寺,号称“东南佛国”,历史上众多日本等地僧人在此学习佛法,在中外佛教文化交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NB2—47【照片】千光荣西(1141——1215)
日本僧人,南宋年间在天童寺学禅五年,并将中国佛教临济宗传播到日本。
NB2—48【照片】道元禅师(1200——1253)
日本僧人,南宋年间入天童寺学习佛法,归国后创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尊天童寺为祖庭。
NB2—49【照片】兰溪道隆(1213——1278)
天童寺名僧,南宋年间东渡日本,是第一位到日本传授禅法的中国禅师。
NB2—50【照片】无学祖元(1226——1286)
鄞县僧人,元至元十六年(1279)赴日弘扬禅宗,其开创的“佛光派”禅系一度是日本最有影响的禅派。
NB2—51【照片】义天(1055——1101)
义天,高丽王朝文宗第四子,宋朝时期在明州学习佛教,为高丽天台宗始祖。
NB2—52【照片】建筑:陈和卿主持重建的东大寺南大门
南宋年间,北宋的浙东佛教建筑被直接移植到日本,成为镰仓时代建筑风格的新形式,被称为“天竺样式”或“大佛样式”。
NB2—53【照片】绘画:《十六罗汉像》(复制)原件藏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
宋元明州(庆元)车轿街、石板巷一带,画坊林立,职业画家陆信忠、金大受、陆仲渊等佛画作品,被日本舶商和僧侣争相购买携往日本,成为日本寺院收藏品和临摹的范本。
【图版】茶文化:
从日僧最澄、空海的携茶叶、茶籽返日到南宋时期荣西专著《吃茶养生记》的传扬,日本茶道文化在宁波的影响中逐步发展形成。
NB2—54【照片】建仁寺《荣西禅师茶思》碑文
NB2—55【照片】建仁寺内所立的《荣西禅师茶碑》
NB2—56【照片】朱舜水(1600——1682) 江户时代立原杏绘日本茨城县立历史馆藏。
朱之瑜,号舜水,余姚人。1659年流寓日本,在长崎、江户等地讲学达22年,被水户藩主德川光国尊为国师。他将中国的礼仪制度、建筑营造、农事园艺乃至服饰等介绍到日本,其学术思想对后来的明治维新有很大影响。
NB2—57【照片】日本小石川后乐园
受朱舜水影响,日本江户时代兴起“中国风”,尤以小石川后乐园为代表。后乐园初建于日本宽永6年(1629),重修时朱舜水参与设计,园名据其提议而定。庭园仿中国式,其中圆月桥为朱舜水亲手设计。成为日本特别古迹与特别名胜。
NB2—58【实物】雪舟绘山水手绢(复制) 明
宁波博物馆藏
明成化三年(1467)春,日本僧人雪舟随日遣明船于宁波登岸,留住天童寺,后游历北京等地,学习中国画技法。他开创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水墨画,被誉为日本“画圣”。
编辑: 刘夏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