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怎么评定?
绩效是什么?人们最切身的感受无非就是工资。师德如何考量,迄今尚没有精确的标准,又岂可拿来评定绩效工资呢?
《半岛晨报》说出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江苏省教育厅规定“绩效考核要充分听取学生家长的评价”,但是无论如何,师德高低的话语权还会落到“绩效考核领导小组”那里,这自然难以避免“一言堂”的作风和“被评价”的命运。“被评价”直接与利益挂钩。显然,这会给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提供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
师德难以用量化指标来衡量。所以也需要慎防走入务虚的歧途。《长江商报》的文章进一步分析说:师德考核更需警惕落入行政主导一切的陷阱。师德考核首先管理体制要力避行政权尤其是行政领导一言堂的局面,合理分配管理权。与此同时,还要细化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多方吸收民意,在实践过程中,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提高制度的精密性和科学性。
多余的思考
改革的先行者往往在备受关注的时候,也同样饱受争议。江苏这个大胆的尝试,成败与否可能更需要时间和行动的检验。在这里,我们除了梳理舆论在一些细节上的“计较”,同样还想唤醒各位读者朋友们对另一些“多余”话题的思考。正式这些“题外之意”,才是我们更需要的。
教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同样是要养家糊口的众生,没有“安于清贫”的义务。
但是,当我们为以经济手段取得的道德成果而沾沾自喜时,却忘记了美德的无私奉献已经异化成钞票交换。而当这种钞票交换成为道德存在的必要条件时,钞票的薄厚,就决定了美德的可持续性。在师德有价的认知下,一旦“价”与“值”不符,被异化为一种交换的美德,就可能因交换条件的变化而成为一种记忆。精神价值遭遇物质价值的消解,是美德日渐稀缺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道德价值是无法用理性和经济来衡量的。《羊城晚报》这样说。
不过,笔者还是要说,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提起师德这个议题,不论结果如何,还是应该肯定的一个进步。至少比任其在物欲中随波逐流好。(张超)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工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