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春笋即将大量上市。春笋是我市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但100万亩竹山的鲜笋集中上市,菜场难以消化,必须依靠企业加工。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的春笋加工前景不容乐观,应对经济“寒冬”尚需多措并举。
春笋加工厂减少近30家
自2006年以来,因效益低下、规划拆迁等原因,我市竹笋加工企业转产、关闭近30家,目前,全市水煮笋企业仅存46家,使全市春笋加工能力下降。据市笋业食品协会提供的数字,去年春笋受冰雪灾害的影响,加之加工企业减少、劳资费用增加等因素,全市企业收购春笋4.05万吨,收购总额6075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1.5%和30.1%;加工18L罐装水煮笋155万罐,比上年下降16.2%。
据悉,我市的水煮笋主要销往日本。去年10月份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消费者减少了笋制品的消费,从中国进口明显下降。此外,日本有关部门查处了一些以中国产笋假冒日产笋的日商,造成许多日本加工、销售水煮笋的公司倒闭。
研发新产品开拓两个市场
业内人士提出,春笋加工业要度过经济“寒冬”,必须加快研发新产品,把好安全和质量关,使企业在稳中求进,行业持续发展。协会秘书长董克勤认为,当前,水煮笋行业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品结构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自主创新产品和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同时,在销路上,坚持国际与国内市场相结合。以外销为主的企业,要注重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市场多点开花。
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市笋业食品协会已提出今年生产计划,全市罐装水煮笋总产量为180万罐,其中外销130万罐,比上年增加13%;内销为50万罐,比上年增加25%。
稳定收购价确保质量安全
据预测,今年春笋大量上市时间约在本月20日前后,春笋收购的开秤价预计在每公斤1.8元左右,而全季的收购价平均在每公斤1.4元以内。笋业协会要求各企业精心准备,及时收购农民的春笋,不压价抬价,适时开工,达到“企业增效、山农增收、市场稳定”的目标。
食品安全和质量是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生命。竹笋虽然是绿色、有机食品,但在原料收购、产品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新制订的《罐装水煮笋行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同时,各企业要把好质量关,精细管理,降本增效。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内销 出口 产品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