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经济中依然有投资亮点。”数次准确预言国际金融危机而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投资家麦嘉华这样说道。如果他到正在举办的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上看一看,相信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把二氧化碳变成生物柴油的海藻,数九寒天还能从空气中抽取热量为居室供暖的热泵,将城市屋顶变成绿色花园的生物技术,有望令全国照明用电压缩1/3的节能灯……这些大大小小的技术创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寂静气氛里一起发动引擎,疲软的就业市场和消费市场听见了它们强劲的轰鸣。它们是中国人突破重围的动力。
这样的情形,在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中已经多次出现。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带来了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革命性技术突破。这些危机中积蓄的力量喷薄而出,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将石油、化工、煤炭等高能耗行业调整出局,节能汽车、半导体等资源节约型、知识密集型产品风靡全球,经济竞争力一度跃居世界榜首。
今天的中国,同样站到了这样一个危机与机遇并存的分水岭上。
改革开放30年来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让中国刚刚迈过人均GDP3000美元的关口,就感受到了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的严重制约。罗马俱乐部预言的“增长极限”像悬崖一样,等候在中国经济一路快跑的道路前面。而强大的惯性,却让这只狂奔了30年的羚羊,一时难以收住脚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如同一只猛虎突然杀来,一时间,需求萎缩,出口下滑,失业增加……中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两难处境:失速,后面是凶险的虎口;硬闯,前头是万丈悬崖。
在猛虎面前,速度意味着安全。在悬崖面前,方向意味着安全。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同时,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保增长、扩内需”与“调结构、上水平”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任务。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可能是促使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
这么多年来,人们一直呼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呼吁工业化向高端升级,呼吁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科学发展。今天,当国际金融危机的巨浪将那些短视低效的产能挤出市场,科技终于找到了足以施展拳脚的资源和空间。这是科技创新的机会,也是中国经济走出危机、更快腾飞的机会。
过去一年里,中国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发电机行业逆势上扬,在规模和产能上跻身世界第一;零排放的锂离子电动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已在北京、上海街头开始试运行;两到三年内,6万辆低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将成为10多个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全民节能减排科技行动、改善人居环境科技行动……一连串的大动作培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们所开拓的新产业、新市场、新岗位,前景难以限量。
被猛虎追到悬崖前的羚羊突然插上翅膀,飞向光明辽阔的天空。这不是梦幻童话,而是科学技术在今日中国所要奋力谋划的奇迹。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半导体 博览会 出口 柴油 化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