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试论殷夫的革命精神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1-05-13 13:25:23

  (四)刻苦精神

  殷夫的刻苦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刻苦;二是生活刻苦;三是工作刻苦。

  殷夫3岁时,根据他父亲的要求,由他大姐教认字。直到六岁时,他放弃了不少玩耍时间,在他大姐的教育下,认得好多方块字,背诵许多古诗词。9岁时,殷夫就能阅读小说等一些文学作品。1920年秋,他考入了象山县立高等小学。在校期间,他读书非常刻苦用功,每天一个人躲在小房间里读到深更半夜,第二天天刚亮又起来早读。由于刻苦学习,在校3年,他的读书成绩始终在全班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爱戴、同学的称赞。1923年夏,殷夫高小毕业后以“徐白”的学名考取上海民立中学“新制初中”。在上海,民立学校是一所著名的中学,除国文等课外,多是英文教育。初中3年,由于勤奋苦学加上聪明过人,他的成绩十分出众,尤其是英语、化学等课的成绩更是出类拔萃。1924年春,殷夫开始创作新诗,写下组诗《放脚时代的足印》。在这首诗里,殷夫流露出追求真情的欲望,但这种欲望非常朦胧。他意识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和困苦,把自己比作一匹困骡在“泥泞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艰苦地走去”,他决心通过刻苦学习,探求真理,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1926年夏,殷夫在民立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并破格跳入高二年级。浦东是上海现代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活动非常活跃。这使殷夫在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机会接受革命知识的教育。他接受了马列主义,世界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参加共青团不久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对学习更为自觉刻苦了,他不仅勤奋学习文化课知识,而且通过广泛阅读进步书刊,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的理论。殷夫第一次被敌人逮捕并保释后,他大哥徐培根担心他再出去参加革命,就将他留在身边。但殷夫矢志不改,在大哥家里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坚持学习社会科学,阅读进步书刊,激励自己增强革命知识、磨炼革命意志。离开他大哥回到象山后,殷夫决定刻苦学习俄语,准备奔赴十月革命的故乡,研究苏联的革命经验。1927年9月,殷夫根据他大哥的意见,以“徐文雄”的学名考取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班。殷夫学习德文非常刻苦,仅半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德文,并能阅读马克思的德文原著。同时,他经常阅读倡导革命文学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杂志。1928年2月,他写信给创造社编辑部,指出《文化批判》刊物一月号上刊登的《哲学的任务是什么》一文有两段错误。这篇译文为著名德语翻译家彭康所译,殷夫之所以能指出彭康翻译中的错误,这完全是他刻苦学习德文的结果。1929年专职从事革命工作期间,殷夫还在百忙工作中挤出时间苦学俄文,从俄文中翻译了一批政治论文。

  为了投身革命,殷夫毅然舍弃了唾手可得的安逸生活,饱受了牢狱的折磨,忍受了极度困苦的生活煎熬。1929年初,他重返上海,他一面寻找党的组织,一面靠写作卖文过日子,在贫民区里过着流浪者的生活。他在《KING COAL——流浪者笔记之一》写道:“生活十二分的不安定……每日趿着漏了底的破鞋,整天的东跑西走,混着饭或讨些钱度日。”“我抬头在镜上看见我自己的样子,头发、胡须两个月不曾修剪,真弄得我像刚刚出狱的犯人一般了。”他还在《妹妹的蛋儿》一诗里写道:“自我从虎口跳出,我便开始在世上乱奔,如一个小舟失去舵橹,野马溜了缰绳!呵,茫茫的前程,遍地是火,遍地是苦的呻吟,血泊上反响着强者狞笑,地球上尽是黑暗森林!我遇着是虐行和残暴,欺诈,侮辱,羞耻,孤伶!”殷夫的苦困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殷夫经过一段流浪生活的周折,找到了党组织,成为一个从事地下工作的职业革命者。但他的工作环境依然极其险恶,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也没有保障。那时,他曾称自己是在“穷愁病梦四骑士的困忧中”坚持革命和创作的。平时,他总是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爱国布长衫,过的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啃两只大饼过一天乃是常事。为了防备敌人的搜捕,他不得不经常迁居地方,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让他可以多做些工作和多写些诗文。他的房间非常狭小,灯光暗淡,里面摆着只有一张破旧的小小写字台,一把旧椅子,一个旧书架,一只旧柳条箱,一张单人床,床上只有一堆破棉絮。他的家当虽然值不了几个钱,可在饥饿的日子里还要送当店换饭吃。1930年7月7日,他在给他的二姐徐素韵的信中直叙自己的困境:“我工作是忙碌的,在整日的太阳火中,我得到处奔跑!但是天哪,我所有的只是一件蓝色的爱国布长衫,两件厚布衫衣。”由于经济拮据,殷夫想做件夏衣,就写信并迫切要求二姐徐素韵“寄十元或十五元钱”来。总之,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风雪交加的寒冬,不管是一日三餐的困顿,还是衣被的破旧不堪,殷夫总是那样忙碌地工作着。1929年第三次被捕出狱后,他担任了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为团中央宣传部的唯一干事。同时,他还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反帝大同盟”的组织工作,担任该组织公开发行的《摩登青年》编辑。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殷夫作为发起人之一参加了这个组织。1930年下半年《列宁青年》改为周刊,殷夫开始主编这份刊物。其间,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处于最艰苦、最困难的境遇。为了启发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帮助他们透过革命低潮时期的现象看到革命深入的形势,坚定必胜的信念,并从理性上认识到肩负在自己肩上的“为自己阶级的彻底解放,为建立人类最美好的社会而战斗”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殷夫不知疲倦地做了大量工作。他不仅积极做好组织领导工作,还写下80余篇诗文,成为“左联”很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从事革命工作是艰苦的,与人民群众一起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更有被捕坐牢的危险。他在《在死神未到之前》《监房的一夜》两首诗详细地描述了他被捕坐牢的险恶环境。1929年8月18日,殷夫在第三次出狱后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浃背地跑去见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连忙付给他20元稿费,吩咐他赶快去添置点衣衫。总之,每当艰苦工作时,每当深陷囹圄,遭受到非人折磨、百般苦难时,殷夫凭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和一腔热血,总是坚忍不拔地挺着、熬着、忍着,表现了共产党人那种坚毅无比的刻苦精神。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赖小惠】

试论殷夫的革命精神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1-05-13 13:25:23

  (四)刻苦精神

  殷夫的刻苦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刻苦;二是生活刻苦;三是工作刻苦。

  殷夫3岁时,根据他父亲的要求,由他大姐教认字。直到六岁时,他放弃了不少玩耍时间,在他大姐的教育下,认得好多方块字,背诵许多古诗词。9岁时,殷夫就能阅读小说等一些文学作品。1920年秋,他考入了象山县立高等小学。在校期间,他读书非常刻苦用功,每天一个人躲在小房间里读到深更半夜,第二天天刚亮又起来早读。由于刻苦学习,在校3年,他的读书成绩始终在全班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爱戴、同学的称赞。1923年夏,殷夫高小毕业后以“徐白”的学名考取上海民立中学“新制初中”。在上海,民立学校是一所著名的中学,除国文等课外,多是英文教育。初中3年,由于勤奋苦学加上聪明过人,他的成绩十分出众,尤其是英语、化学等课的成绩更是出类拔萃。1924年春,殷夫开始创作新诗,写下组诗《放脚时代的足印》。在这首诗里,殷夫流露出追求真情的欲望,但这种欲望非常朦胧。他意识到人生道路的艰难和困苦,把自己比作一匹困骡在“泥泞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艰苦地走去”,他决心通过刻苦学习,探求真理,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1926年夏,殷夫在民立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并破格跳入高二年级。浦东是上海现代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活动非常活跃。这使殷夫在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机会接受革命知识的教育。他接受了马列主义,世界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参加共青团不久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对学习更为自觉刻苦了,他不仅勤奋学习文化课知识,而且通过广泛阅读进步书刊,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的理论。殷夫第一次被敌人逮捕并保释后,他大哥徐培根担心他再出去参加革命,就将他留在身边。但殷夫矢志不改,在大哥家里抓紧时间复习功课,坚持学习社会科学,阅读进步书刊,激励自己增强革命知识、磨炼革命意志。离开他大哥回到象山后,殷夫决定刻苦学习俄语,准备奔赴十月革命的故乡,研究苏联的革命经验。1927年9月,殷夫根据他大哥的意见,以“徐文雄”的学名考取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德文补习班。殷夫学习德文非常刻苦,仅半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德文,并能阅读马克思的德文原著。同时,他经常阅读倡导革命文学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杂志。1928年2月,他写信给创造社编辑部,指出《文化批判》刊物一月号上刊登的《哲学的任务是什么》一文有两段错误。这篇译文为著名德语翻译家彭康所译,殷夫之所以能指出彭康翻译中的错误,这完全是他刻苦学习德文的结果。1929年专职从事革命工作期间,殷夫还在百忙工作中挤出时间苦学俄文,从俄文中翻译了一批政治论文。

  为了投身革命,殷夫毅然舍弃了唾手可得的安逸生活,饱受了牢狱的折磨,忍受了极度困苦的生活煎熬。1929年初,他重返上海,他一面寻找党的组织,一面靠写作卖文过日子,在贫民区里过着流浪者的生活。他在《KING COAL——流浪者笔记之一》写道:“生活十二分的不安定……每日趿着漏了底的破鞋,整天的东跑西走,混着饭或讨些钱度日。”“我抬头在镜上看见我自己的样子,头发、胡须两个月不曾修剪,真弄得我像刚刚出狱的犯人一般了。”他还在《妹妹的蛋儿》一诗里写道:“自我从虎口跳出,我便开始在世上乱奔,如一个小舟失去舵橹,野马溜了缰绳!呵,茫茫的前程,遍地是火,遍地是苦的呻吟,血泊上反响着强者狞笑,地球上尽是黑暗森林!我遇着是虐行和残暴,欺诈,侮辱,羞耻,孤伶!”殷夫的苦困生活由此可见一斑。

  殷夫经过一段流浪生活的周折,找到了党组织,成为一个从事地下工作的职业革命者。但他的工作环境依然极其险恶,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也没有保障。那时,他曾称自己是在“穷愁病梦四骑士的困忧中”坚持革命和创作的。平时,他总是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爱国布长衫,过的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啃两只大饼过一天乃是常事。为了防备敌人的搜捕,他不得不经常迁居地方,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让他可以多做些工作和多写些诗文。他的房间非常狭小,灯光暗淡,里面摆着只有一张破旧的小小写字台,一把旧椅子,一个旧书架,一只旧柳条箱,一张单人床,床上只有一堆破棉絮。他的家当虽然值不了几个钱,可在饥饿的日子里还要送当店换饭吃。1930年7月7日,他在给他的二姐徐素韵的信中直叙自己的困境:“我工作是忙碌的,在整日的太阳火中,我得到处奔跑!但是天哪,我所有的只是一件蓝色的爱国布长衫,两件厚布衫衣。”由于经济拮据,殷夫想做件夏衣,就写信并迫切要求二姐徐素韵“寄十元或十五元钱”来。总之,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风雪交加的寒冬,不管是一日三餐的困顿,还是衣被的破旧不堪,殷夫总是那样忙碌地工作着。1929年第三次被捕出狱后,他担任了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工作,成为团中央宣传部的唯一干事。同时,他还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反帝大同盟”的组织工作,担任该组织公开发行的《摩登青年》编辑。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殷夫作为发起人之一参加了这个组织。1930年下半年《列宁青年》改为周刊,殷夫开始主编这份刊物。其间,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处于最艰苦、最困难的境遇。为了启发工农群众的阶级觉悟,帮助他们透过革命低潮时期的现象看到革命深入的形势,坚定必胜的信念,并从理性上认识到肩负在自己肩上的“为自己阶级的彻底解放,为建立人类最美好的社会而战斗”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殷夫不知疲倦地做了大量工作。他不仅积极做好组织领导工作,还写下80余篇诗文,成为“左联”很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从事革命工作是艰苦的,与人民群众一起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更有被捕坐牢的危险。他在《在死神未到之前》《监房的一夜》两首诗详细地描述了他被捕坐牢的险恶环境。1929年8月18日,殷夫在第三次出狱后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浃背地跑去见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连忙付给他20元稿费,吩咐他赶快去添置点衣衫。总之,每当艰苦工作时,每当深陷囹圄,遭受到非人折磨、百般苦难时,殷夫凭着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和一腔热血,总是坚忍不拔地挺着、熬着、忍着,表现了共产党人那种坚毅无比的刻苦精神。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