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宁波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0月13日 15:08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第十一章 建设“平安宁波”,促进社会和谐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着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平安宁波”建设为重点,建设法治城市,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节 维护公共安全

  加快建立经济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到201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等。力争重特大事故起数五年下降20%。推进农业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强粮食、石油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物资的储备保障,建立应急预案和机制。加强水、电、土地等重大要素资源的保障管理,建立综合调度和协调平衡的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要求,建立完善社会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推进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检测和管理,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建立健全生态安全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气象灾害预警和应急系统工程,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动员机制,提高我市对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的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积极防范和妥善解决因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第二节 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发挥社团、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公益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探索基层组织管理的新模式,发挥城乡基层组织协调利益和化解矛盾的作用。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实施治安防控工程,着力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群防群控、群防群治的社会动员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全社会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群访事件的处理能力,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和纠纷处理的预案与机制。深入开展系列“创安”活动,形成条块结合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

  认真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组织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规,全面实施宁波市“十一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关注人口发展和人口安全。继续推进优生优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重视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形成开放合理的流动机制,引导人口有序集聚和优化分布。实施特殊群体服务教育管理工程,营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坚持管理、教育与维权并重,搞好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职业培育教育、子女就学、法律保障、维护合法权益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等其他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力求在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异地扶贫、社区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公共服务重点工程

  社会救助。农村“五保”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保持在90%以上,建立医疗救助对象住院定点医院,建设救助管理设施、“慈善(爱心)超市”和社会捐助接收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外来常住人员和低保家庭孕妇分娩住院救助。

  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养老床位达到3万张,扩建、建设福利院、恩美儿童福利院、农村敬老院、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

  公共卫生。城市社区每1.5万人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农村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迁建市传染病医院、市急救中心等;建设化学中毒应急救助基地。

  易地扶贫。完成1万户山区农民移民工程,完成余姚等移民小区建设工程。

  社区服务。新建和改造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基层社会保障救助机构等。

  防洪减灾。建成市区和县级防洪工程,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

  安全生产。建立市县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助指挥中心,完善火灾扑救、道路交通、化工及危险化学品、建筑、海难搜救、海上重大溢油等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管理。建立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动态数据库,建立市、县(市、区)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监测、监控预警系统。

  第三节 建设法治宁波

  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公正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到2010年基本建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规范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序推进司法改革,保证公正司法的实现。建立完善司法援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构建以权力机关监督为重点的权力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加强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把推进依法行政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密切结合起来,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封闭型政府向透明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随意型政府向信用型政府,利益型政府向超脱型政府的转变。

  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和广大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健全民主政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保证基层群体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第四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研究和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市上下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通过从政道德教育、廉政文化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礼仪教育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大力倡导和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十二章 保障规划实施

  有效实施本规划,对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条件下,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要素保障

  按照“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水资源、土地、电力、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水、电、土地等重大要素支撑专项

  水:2010年市域供水能力达到25.67亿方,其中城市供水区域由13.26亿方提高到14.99亿方。加强给排水管网建设,加强节约用水,实现供水总量和结构平衡。

  电: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550万千伏安(建设甬东变、观城变、市北变,扩建宁海变等),总容量达到1000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648万千伏安(其中新建变电站18座),总容量达到1110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变电容量554千伏安,总容量达到1120千伏安。电网受电能力新增380万千瓦,达到800万千瓦。

  土地:严格保护和节约利用土地,到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5万亩左右。

  第二节 组织保障

  政府的各种行政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并相应完善各级政府的考核制度;所有的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乃至行业规划,都必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服从服务于总体规划的要求;市级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都必须进一步强化规划意识,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第三节 法制保障

  充分利用“较大的市”具有制定地方法规的有利条件,加快建立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体系。制定和出台《宁波市规划管理条例》,强化各级各类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研究和制定《宁波市生态环境功能区保护条例》、《宁波市海洋功能区划保护条例》等法规,强化空间的指导和约束功能。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的审议、监督机制,对不符合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布点,实行报告和质询制度。

  第四节 政策保障

  按照公共财政服从和服务于公共政策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支出范围,财政资金优先向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劳动力培训、城乡就业、社会保障、扶贫、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和整治等方面倾斜。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就业、促进科技发展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有利于其他产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按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改进产业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开发,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垄断行业企业重组,形成竞争性市场机制,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严格技术标准、排放标准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产能的盲目扩张;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发展;实施民营企业成长工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第五节 机制保障

  创新规划的实施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将“十一五”规划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实施好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要将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其中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中期评估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修编、调整建议。

  结束语

  “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履行对人民的承诺,努力实现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

  全市人民要奋发图强,开拓进取,为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编辑: 徐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输入答案: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海南暴雨
2010中秋节
委内瑞拉客机坠毁
日本巡逻船冲撞我国渔船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