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神农架野人之谜(5)山之精灵
稿源: 央视国际  | 2010-10-12 16:31:58

  原神农架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但汉民:好重呀!(可以想象)当时的秤杆该有多粗呀!(秤砣)重38斤,37斤。那个秤砣我见过,通过那个秤砣,能够反映当时盐业交易的规模相当大。那个秤砣,它使用的时候,它是用三根很粗的木杠架起一个三角架,然后把秤再挂到上面。据当地的老百姓讲,那个秤砣能一次秤起一千多斤的食盐。

  据史料记载,神农架古盐道上长年累月活跃着数百名背盐工和马帮。这段台阶人称百步梯,修于清乾隆48年,尽管为此特立的石碑已断为几段,但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客商有险阻,修古道”的字样。

  据不完全统计,从乾隆48年到咸丰年间,在神农架不足20公里的路段上就有5座类似的修路修桥纪念碑。背着一百多斤的食盐行走在这样的山间小路上,背盐工的艰辛可想而知。当然,古盐道上留下的除了背盐工的辛酸和汗水,还有许多关于野人的目击和传说。

  《黑暗传》搜集整理者 胡崇峻:有人逮了个野人,有意驯养,后来发现它能够背盐,养它的人到市上背盐,把它带上,用背篓让它背,发现它能背比普通的人,能背几倍重的东西。

  塔坪长寿老人 王光明:长相跟我们还不是一样,它长一些,嘴长些,这儿全都是毛,你看见猴子就知道了。一样的,它就是(比猴子)个子大。

  (字幕:神农架塔坪村)

  神农架的塔坪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当年目睹过野人的年轻背盐工王光明,如今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依然耳不聋,眼不花,除了下地干活,还能唱山歌。

  我们从山间小路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塔坪,除了了解老人目击野人的故事,还想打听前往对面高山的近路。这座山因当年的寨主姓刘名享而得名刘享寨。

  附近的村民一直传说刘享寨存有清代记载目击野人的石碑,但因为山高路陡,当地都很少有人去过,所以至今没有被发现。我们摄制组特意请了两位老乡带路,冒险前往刘享寨。

  不行,我不敢走。

  这树是干的,你撑着我脊背这儿。

  我这儿有树。

  你这儿有树啊。小心点儿。

  来,接一下。

  你在这儿当人墙呢。

  刘享寨的艰险果然名不虚传。海拔高度只有2500多米的山寨我们爬了5个小时才到达山顶。令人失望的是,除了优美的风光和这座不知名的小桥,我们沿途一无所获。

  你领的路对不对呀?

  对呀!

  这么难走啊?

  哪是路啊!

  你们知道下山的路吗?

  知道。

  走。

  简单的进餐后,摄制组决定天黑前抓紧下山,没想到更是应了那句“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老话。

  没事。

  我拽着两根竹子呢。

  小心划手!

  还没踩到底。

  草上飞呀。

  走吧。

  嗯,没事。

  吓死我了!

  干嘛呢?

  表演呢。

  下山的第二天,摄制组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工作。

  (字幕:老君山)

  为了继续寻找神农架存在野人的证据,几天后,我们又向神农架的另一座山峰老君山进发。相传老君山以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在此修行撰写《道德经》而得名,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数百年来老君山道观林立,香火极盛。但是如今找遍四周根本见不到任何道观的遗迹。倒是说变就变的天气,应了东边日头西边雨的那句老话,也为老君山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严】

神农架野人之谜(5)山之精灵

稿源: 央视国际 2010-10-12 16:31:58

  原神农架林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但汉民:好重呀!(可以想象)当时的秤杆该有多粗呀!(秤砣)重38斤,37斤。那个秤砣我见过,通过那个秤砣,能够反映当时盐业交易的规模相当大。那个秤砣,它使用的时候,它是用三根很粗的木杠架起一个三角架,然后把秤再挂到上面。据当地的老百姓讲,那个秤砣能一次秤起一千多斤的食盐。

  据史料记载,神农架古盐道上长年累月活跃着数百名背盐工和马帮。这段台阶人称百步梯,修于清乾隆48年,尽管为此特立的石碑已断为几段,但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客商有险阻,修古道”的字样。

  据不完全统计,从乾隆48年到咸丰年间,在神农架不足20公里的路段上就有5座类似的修路修桥纪念碑。背着一百多斤的食盐行走在这样的山间小路上,背盐工的艰辛可想而知。当然,古盐道上留下的除了背盐工的辛酸和汗水,还有许多关于野人的目击和传说。

  《黑暗传》搜集整理者 胡崇峻:有人逮了个野人,有意驯养,后来发现它能够背盐,养它的人到市上背盐,把它带上,用背篓让它背,发现它能背比普通的人,能背几倍重的东西。

  塔坪长寿老人 王光明:长相跟我们还不是一样,它长一些,嘴长些,这儿全都是毛,你看见猴子就知道了。一样的,它就是(比猴子)个子大。

  (字幕:神农架塔坪村)

  神农架的塔坪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当年目睹过野人的年轻背盐工王光明,如今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依然耳不聋,眼不花,除了下地干活,还能唱山歌。

  我们从山间小路步行一个多小时来到塔坪,除了了解老人目击野人的故事,还想打听前往对面高山的近路。这座山因当年的寨主姓刘名享而得名刘享寨。

  附近的村民一直传说刘享寨存有清代记载目击野人的石碑,但因为山高路陡,当地都很少有人去过,所以至今没有被发现。我们摄制组特意请了两位老乡带路,冒险前往刘享寨。

  不行,我不敢走。

  这树是干的,你撑着我脊背这儿。

  我这儿有树。

  你这儿有树啊。小心点儿。

  来,接一下。

  你在这儿当人墙呢。

  刘享寨的艰险果然名不虚传。海拔高度只有2500多米的山寨我们爬了5个小时才到达山顶。令人失望的是,除了优美的风光和这座不知名的小桥,我们沿途一无所获。

  你领的路对不对呀?

  对呀!

  这么难走啊?

  哪是路啊!

  你们知道下山的路吗?

  知道。

  走。

  简单的进餐后,摄制组决定天黑前抓紧下山,没想到更是应了那句“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老话。

  没事。

  我拽着两根竹子呢。

  小心划手!

  还没踩到底。

  草上飞呀。

  走吧。

  嗯,没事。

  吓死我了!

  干嘛呢?

  表演呢。

  下山的第二天,摄制组以这样的方式开始了工作。

  (字幕:老君山)

  为了继续寻找神农架存在野人的证据,几天后,我们又向神农架的另一座山峰老君山进发。相传老君山以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在此修行撰写《道德经》而得名,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数百年来老君山道观林立,香火极盛。但是如今找遍四周根本见不到任何道观的遗迹。倒是说变就变的天气,应了东边日头西边雨的那句老话,也为老君山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沈严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