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君
近年来,面对城市社会转型的新趋势,海曙区委高度重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更新党建理念,大胆改革创新,在组织设置上探索了商圈党建,在活动方式上实践了微型党课,在工作手段上运用了党员IC卡应用系统,在强化服务上开通了81890综合服务平台,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富有地方特点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子,不断开创城市党建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相促进的新局面。
一、顺应城市社会结构多样化的趋势,加强组织设置创新,在构筑区域性布局模式上寻求新突破
针对城市经济社会结构趋向多样,基层组织弥散分布、形态多变、隶属不明等问题更加突出的情况,区委提出在党组织设置上要突破区域界线,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区域性党组织为节点、功能型党组织为补充的新型组织体系,推动城市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全面覆盖。
适应组织变动性的特点,推进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探索社区基层党组织网格化管理,建立“1+2”区域性社区党建工作体系,“1”指街道党工委,“2”指组织关系隶属街道党工委的两新组织综合党委和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党组织,从而实现两新组织和社区党建的区域化管理。加大在社区楼宇、集贸市场、产业园区建立区域性党组织的力度,组织网格覆盖到两新组织、社区、专业市场等区域。
适应商业区块化的趋势,探索商圈党建新路子。根据商圈内商务楼宇、功能区块和行业协会等特点,通过单独组建、片区联建、挂靠联建、行业统建等模式,探索以城市中心商贸商务区为核心,以楼宇、功能性区块为重点,形成“商圈党委(总支)——楼宇(功能区块、行业)联合党组织——两新组织党支部”的组织构架,实现商圈内“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全覆盖。至今已建立天一广场、鼓楼步行街、城隍庙步行街等6个区域商圈党组织,覆盖入驻企业7532家。
适应社会需求多样性的要求,探索创建功能型党组织。依据党员特长,科学整合社区党员资源,从以楼群为依托设置党支部向以社区中具有不同功能的群众性组织为依托设置党支部延伸和拓展,使不同党员才尽其用、不同支部各具特色。目前已建立300多个楼群党支部、1400余个楼道党小组和其他功能性党组织200多个。
二、顺应城市社会资源多元化的趋势,加强共建机制创新,在构筑社会化资源共享上寻求新突破
面对社会资源日趋多样和分散的趋势,积极挖掘城市党建共建资源,探索多元化资源整合的有效形式,走党建工作社会化新路子,努力实现各类党建资源共享,整体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在领导方式上,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创新街道社区党的领导体制,变纵向控制为主要特征的行政化领导方式为更加注重横向联合互动的社会化领导方式,积极推进党组织和党员属地化管理,加强对城市各类组织的引导,确立城市党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领导地位。
在共建方式上,引导全市驻社区单位积极参加社区党建联席会、共建理事会或社区联谊会,从过去“以条为主”向“条块结合”的网格化活动转变,吸纳辖区内大型国有企业、驻区有影响力的市级机关、部队、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充分发挥出驻区单位及群团组织在区域性党建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局面。
在工作力量上,建立了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共建的激励机制,并把参与情况纳入文明单位评比之中,充分发挥各部门、单位、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城市党建工作中的推动作用,相互协调推进,提高城市党建的整体合力。实施区域党群工作一体化,将组织、纪检、宣传、统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党群工作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党建带群团,群团促党建”的工作氛围。
在资源共享上,制定出台了城市社区资源共享的意见,印发了《关于学校部分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要求社区内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单位的文体活动设施向社区开放,为居民提供低偿或无偿服务。
三、顺应城市公共服务升级化的趋势,加强服务平台创新,在构筑综合型服务系统上寻求新突破
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活动,并在区、街道、社区三级分别设立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员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构建全域性81890710党员服务平台,提供综合性服务。依托81890求助服务中心强大的服务资源,内设81890710服务热线,81890710党员服务平台设有服务网站、党员活动室、党建阅览室、远教影院等服务载体,实行24小时全天候求助服务,为党员群众在生产生活、社会事务、党务管理等方面提供多达42大类402项的公共服务。成立以来,累计提供各类志愿服务12000多小时,服务党员群众2万多人次。
构建纵横化党员服务网络,提供网格化服务。有效整合服务群众的社会资源,形成以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党员服务站(便民服务站)为主干,以楼宇、楼道服务点为基础的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的党员服务网络,使党员服务覆盖所有社区、惠及全体市民。
构建同质型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提供组团式服务。建立资源共享型的党员人才库,探索组建分专业、分类型的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创新党员服务群众激励机制,推行党员服务积分制,鼓励更多的党员从事志愿服务,增强公共责任。目前全区已组建1万多名党员参加的670多支志愿者队伍,推出服务项目150多项,至今已服务党员群众10余万人次。
构建全员型党员奉献岗活动体系,提供个性化服务。充分发挥每个党员的特长和作用,全面深入开展党员“一人一岗”活动,全区社区党员中已有90%以上认领了联系服务群众的奉献岗,有1600多名党员与870多户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
四、顺应城市社会治理民主化的趋势,加强党建手段创新,在构筑开放式活动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坚持以开放的思维谋划城市党建工作,以开放的姿态推进基层组织创新发展,通过搭建开放的平台实现党建工作与党员、群众的良性互动。
探索开放的组织活动方式。按照“小型、灵活、务实”的原则,突破传统党内组织生活的模式,以整个区域为单位,根据党员的实际需求,每次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开展党的活动,广泛吸纳区域内其他党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群众参与。全面推广“微型党课”,探索党员QQ群、党建博客、网络组织生活等新手段改进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使党员组织活动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
搭建开放的教育管理平台。深入推进现代远程教育进社区,探索远程教育“一站多用”模式,全区开设了74个终端接点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还配套建成具有实时传输演播功能的区级中心课堂,开通了具有VOD点播功能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站,打造了一个敞开式、全天候、多样化的全区党员学习教育和管理服务平台。
建设开放的党务信息系统。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进党务工作信息化,依托政府专网建成了联接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党内基本信息管理网,率先研发党员IC卡应用系统,开发出城市基层党建三维地图平台。这些开放式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基层党建信息可视化、管理即时化,有效提高了党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五、顺应城市基层党建规范化的趋势,加强保障制度创新,在构筑长效化运转体系上寻求新突破
健全有力的保障体系是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有效运转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海曙区重点加强活动阵地建设,积极培养党务工作人才,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努力使城市基层党建有活动场所、有人才支撑、有经费保障。
多渠道解决活动场所建设问题。坚持把社区党建设施纳入公共配套建设规划,按照每百户30平方米、每个社区配套建设2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场地的标准,对城市新旧社区的办公、活动场所进行全面升级规范,使全区所有的社区党组织都拥有办公活动场所和完善的电教等设备。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全区着力推进综合性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努力使之成为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阵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新场所,目前已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员服务中心90个。
建制度解决党建工作经费问题。坚持把社区党建费用按照实际开支列入社区工作经费核销,同时坚持按照每名党员每年100元的标准下拨活动经费,街道以1︰1的比例配套。并建立党员活动经费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城市党员活动经费的标准。
拓视野解决党务工作者问题。按照“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工作思路,推动基层党务工作岗位的职业化进程,建立基层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和向区域性党组织输送专职党务工作者制度,目前初步形成了一支70人左右的职业化的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与此同时,强化政治激励,注重待遇激励,重视人文激励,以此注重激发和保障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为海曙区委书记)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场地 寻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