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玉才老人讲述抗战时的英勇事迹。
童玉才:国难当头投笔从戎
鄞州塘溪镇童村基督教教堂的传达室,被改成了一间狭长的卧室,摆上一张单人床和一张书桌后,人只能侧着身进去。山岙里的教堂几乎与外界隔绝,屋子里除了寂静还是寂静,只有偶尔从屋外马路上传来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
屋子的主人童玉才,出生于1922年3月2日,今年92岁。老人满头银发,驼着背,却精神矍铄。
1
米行“二掌柜”投笔从戎
童玉才出生在塘溪镇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70多年前,刚念完高小没钱继续读书的他就从层层山峦间出发,开始未知的人生。
他在宁波城区的米店当学徒,三年出师后,投靠到哥哥在宁波江东开的“文泰米行”,最初的想法不过是勤劳致富,娶个老婆,成个家。
但是,日本人来了。
童玉才对于日军的最初印象,是1937年不时盘旋在宁波市区上空的敌机。
刺耳的空袭警报响彻天空,居民纷纷跑到郊区躲避。米行的生意每况愈下,童玉才不得已回到了老家塘溪,遇到了带着母亲来避难的留美博士张和岑。在张和岑的帮助下,他重新拿起书本。
1940年,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
黄埔军校西安分校到宁波招生。童玉才报名参考,成为黄浦军校第17期学员。那年,他18岁,“文泰米行”的二掌柜,变成了即将奔赴前线的军人。
“榜单贴在学校大门口,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我考了第5名!”73年后,老人谈起那些细节,丝毫不掩饰脸上的骄傲。
“当时想过,参军打仗会死人吗?不如做个小老板安逸?”我们问。
他摇着瘦骨嶙峋的手,回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他们是徒步去的。从金华出发,辗转江西、湖南、四川,穿越秦岭,绕过日军封锁线,经过6个月的“万里行军”,终于到达目的地。
学员们住的是自己用砖头土胚搭起来的茅草房,睡在麦秆铺起来的通铺,没有被子,防寒用的是军毯,最难忘的是饥饿。但是国难当头,这些几乎不值一提。
童玉才被录取到黄埔军校西安分校17期步科班,主修步伐、射击、工事修筑和战略战术等军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