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华:谢谢。对于现场创伤的急救,这四大技术,现在并称四大技术,做了非常详细的展示。我们平时也有深切的体会,就是你做得好与不好,到了医院的效果有时候,差别会非常大。所以这个技术,现在尽管是属于普及的知识,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有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再次感谢王锡唯主管护师。
大家对于院前急救,我原来对院前急救的概念,非常非常简单,我的脑子里面一讲到院前急救,因为我原来最早是搞心血管的,后来是搞ICU,现在在做急诊这一块。所以院前急救原来的概念,就是管救护车。我以前概念当中,院前急救就是救护车,但是通过这次,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科技咖啡馆这个活动,然后我系统的详细的去找了许多的资料,看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所以我现在看了一下以后,包括最近的这些世界性的,世界上各地发生的突发事件,我对这个概念有点转变。我也学习了许多关于院前急救方面的东西。其实院前急救现在是一个,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系统的,一个自成系统的,比较专业的一个学科,它不是一个我们原来脑子里的救护车。
既然是学科,它肯定有一些相对应的内容。我记得是有一个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他把这个院前急救归纳成五大技术,一起来看一看。这五大技术里面,第一个技术就是刚才王锡唯主管护师讲的创伤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这个技术其实是最具实用的,在创伤现场做得好与不好,到了医院这个结果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有的包了,到了医院全滑脱了,这个效果非常非常的明显。还有一个,这四个救护技术,看一下,它有一个逻辑内在顺利。先止血再包扎,然后固定,接下去再搬运。这是第一个技术。这是在地震现场发布的照片,是在包扎脚上的创伤。
第二个技术,心肺复苏,刚才杨主任已经详细的介绍了一下心肺复苏具体的过程,还有目前的趋势,就是在调度员电话指导下的心肺复苏。这个心肺复苏,其实在我们中医里面很早以前,一千七百余年,那个时候已经有记载了。但是当代,这个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事情,老祖宗比我们聪明得多。但是当代的心肺复苏的创始人还是美国的,沙哈(音译)教授。在1966年,美国的医学科学院沙哈(音译)教授的研究成果出了一个指南。可能各位年纪跟我差不多的,或者大一点的都知道,过去有一张图,一张彩图,上面是一个触电的人倒在地上,一个人在给他做ABC步骤的心肺复苏按摩。为什么我印象这么深呢,因为在我原来老家,我老妈老爸大字不识一个,墙上贴着好几张彩画,就是这个人触电了倒在地上,有人在做心肺复苏。可能他们拿来做装饰画,不去看,看不懂。但是我从小因为墙壁上面贴全都是这个东西,所以印象非常非常深。这个时候是一九七几年的时候,我很小。
现在心肺复苏的话,对我们医务人员来讲,现在非常的讲究,普及度非常高,包括医院里面任何人都要求培训。像这个技术,原来我记得美国颁布了以后,最主要是面向大众的,所有的人都能够做,但是恰恰它的结果只能在医院里面。为什么呢?在院外,因为我们这是院前急救,大家知道院前急救更多的是非专业人员在做,但是恰恰这个技术,院外的非专业人员做得非常非常少。像我们刚才看到的一个警察,看着那个病人手足无措,他无法做。所以在2010年,美国告诉我们怎么做呢,就是不要做人工呼吸了,你如果说能够判断这个病人是心跳呼吸停顿的话,你就干什么呢,就按这个心脏就可以了,不用做人工呼吸了。这样就把人工呼吸的作用弱化了,这样更容易使一般的非专业人员、老百姓,在院前,在专业人员没有到之前,去做这个动作。因为心跳骤停,早一分钟迟一分钟,这个效果完全不一样。因为脑死亡只有四分钟的时间,超过了四分钟,活过来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这是心肺复苏,当中还有一个技术是除颤,刚才我提了好几个关于除颤的问题。除颤也是在心肺复苏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拿到这个东西,那是尽早做的。刚才我提到美国,非常非常的简单易做,只要贴上这两个贴片,全自动的,非常好。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好的东西。这个东西确确实实是救命的,这里有几个医院的,曾经我们有个病人除颤除了三十几次,最后把病人救回来了。
第三个技术是紧急救治,刚才讲到现场的创伤急救和心肺复苏,都是能够在非专业人员、非医务人员,经过初步的简单培训之后就可以做的,而这就必须要等到专业人员医务人员到了现场以后才能做的技术,这叫做紧急救治。这个紧急救治在现场可以做很多东西,比如脑子破掉,比如腹部有一个洞,比如人腹部穿入棍子或者铁的金属,这是由专业人员来做。如果再高端的,像地震现场,解放军的医疗方舱就开进去了,在这里面就可以做许多高难度的动作。比如大血管破裂,当场就可以接上进行止血。这是一个医疗方舱,我下午来之前已经看到成都军区的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疗方舱已经进去了,这里面就可以做大量的非常高级的医疗救治。在这里面可以做气管切开,可以做许多的手术。
第四个技术是检伤分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说一大堆病人放在那里,如果轻重缓急不分的,随意拉来一个就马上出来,这就是7·27的动车事件,当时第一现场非常混乱,各个医院救护车过去以后拉了就走,是伤重还是轻,不管医院能不能处理,拉了就走。拉到医院,傻眼了,不能处理,再转院,好多问题就出来了。不要小看这个点,检伤分类最早是在拿坡仑时候,军医官对伤员进行分类,这是一个重要的灾难现场的救治技术。这也是检伤分类,两个病人躺在那里,我要明确先处理哪一个。包括这个,要进行判断这个病人是重还是轻。
第五个,灾难现场的院前急救的第五个技术是医疗后送,把病人通过初步的处理,要及时的送到医院去。这个当中就牵涉到了两个问题,一个像今天在讲的,整个四川灾区、震区到医院,重庆华西到成都这个医院,这个医院过不了,为什么过不了?送不了,就是交通的问题,这不属于我们的。
第二个事情就是救护车了,这个救护车又牵涉到了许多的社会的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又牵涉到了我们整个的院前急救,又牵涉到了社会政策的问题,牵涉到了人的意识的问题。我打个比方,举个例子讲,救护车在我们国家的话,我们听到这个救护车,许多情况下大家会有什么感觉?一般的老百姓,后面救护车在响,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如果我是开车的,我照开不误,我是走路的,我可能,哎?有声音,这个声音很响,会被吓一跳,但是接下去这个动作可能不是太大。
但是我看到的,我又要说美国了,在那边看到,只要救护车的声音一响,前面的车子马上就减速,同时向两边分流。这个是非常明显,因为我经常走路的,所以我经常听到,那个救护车的声音,那个警铃响得撕心裂肺的样子,那个声音是响得让你没法接受。但是这个声音一响,马上就自动的行动,这就是意识的问题。
医疗后送,现在不像过去平板车拉拉,也不像早几年普通的救护车拉一拉,现在发展到用这个,用直升机,这是在地震现场用的直升机。这是欧洲医院的直升机,用直升机进行运送。
在我们院前急救当中,当然,最先进入灾害现场的,可能首先是解放军,然后再接下去是医务人员,这是第二拨。第三拨,院前急救的主要力量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可能还是最早的。所以说院前急救可能更多的,在第一现场可能更多的是普通的老百姓。
所以说普通的老百姓对于院前急救重要的知识的普及,对于这些重要知识的掌握,有时候可能会起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就是我要稍微简单的提一下的,院前急救是在干什么,因为我原来的概念就是救护车拉来拉去,送到医院,或者从创伤现场送到医院而已。其实这里面牵涉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也就不详细的展开了。
4月21日:科技咖啡馆之妙手仁心现场直播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3-04-23 18:56:33
王志华:谢谢。对于现场创伤的急救,这四大技术,现在并称四大技术,做了非常详细的展示。我们平时也有深切的体会,就是你做得好与不好,到了医院的效果有时候,差别会非常大。所以这个技术,现在尽管是属于普及的知识,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有时候会有一定难度。再次感谢王锡唯主管护师。
大家对于院前急救,我原来对院前急救的概念,非常非常简单,我的脑子里面一讲到院前急救,因为我原来最早是搞心血管的,后来是搞ICU,现在在做急诊这一块。所以院前急救原来的概念,就是管救护车。我以前概念当中,院前急救就是救护车,但是通过这次,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个科技咖啡馆这个活动,然后我系统的详细的去找了许多的资料,看了一下相关的资料,所以我现在看了一下以后,包括最近的这些世界性的,世界上各地发生的突发事件,我对这个概念有点转变。我也学习了许多关于院前急救方面的东西。其实院前急救现在是一个,相对来讲是一个比较系统的,一个自成系统的,比较专业的一个学科,它不是一个我们原来脑子里的救护车。
既然是学科,它肯定有一些相对应的内容。我记得是有一个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他把这个院前急救归纳成五大技术,一起来看一看。这五大技术里面,第一个技术就是刚才王锡唯主管护师讲的创伤急救技术,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这个技术其实是最具实用的,在创伤现场做得好与不好,到了医院这个结果一目了然,非常清楚。有的包了,到了医院全滑脱了,这个效果非常非常的明显。还有一个,这四个救护技术,看一下,它有一个逻辑内在顺利。先止血再包扎,然后固定,接下去再搬运。这是第一个技术。这是在地震现场发布的照片,是在包扎脚上的创伤。
第二个技术,心肺复苏,刚才杨主任已经详细的介绍了一下心肺复苏具体的过程,还有目前的趋势,就是在调度员电话指导下的心肺复苏。这个心肺复苏,其实在我们中医里面很早以前,一千七百余年,那个时候已经有记载了。但是当代,这个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事情,老祖宗比我们聪明得多。但是当代的心肺复苏的创始人还是美国的,沙哈(音译)教授。在1966年,美国的医学科学院沙哈(音译)教授的研究成果出了一个指南。可能各位年纪跟我差不多的,或者大一点的都知道,过去有一张图,一张彩图,上面是一个触电的人倒在地上,一个人在给他做ABC步骤的心肺复苏按摩。为什么我印象这么深呢,因为在我原来老家,我老妈老爸大字不识一个,墙上贴着好几张彩画,就是这个人触电了倒在地上,有人在做心肺复苏。可能他们拿来做装饰画,不去看,看不懂。但是我从小因为墙壁上面贴全都是这个东西,所以印象非常非常深。这个时候是一九七几年的时候,我很小。
现在心肺复苏的话,对我们医务人员来讲,现在非常的讲究,普及度非常高,包括医院里面任何人都要求培训。像这个技术,原来我记得美国颁布了以后,最主要是面向大众的,所有的人都能够做,但是恰恰它的结果只能在医院里面。为什么呢?在院外,因为我们这是院前急救,大家知道院前急救更多的是非专业人员在做,但是恰恰这个技术,院外的非专业人员做得非常非常少。像我们刚才看到的一个警察,看着那个病人手足无措,他无法做。所以在2010年,美国告诉我们怎么做呢,就是不要做人工呼吸了,你如果说能够判断这个病人是心跳呼吸停顿的话,你就干什么呢,就按这个心脏就可以了,不用做人工呼吸了。这样就把人工呼吸的作用弱化了,这样更容易使一般的非专业人员、老百姓,在院前,在专业人员没有到之前,去做这个动作。因为心跳骤停,早一分钟迟一分钟,这个效果完全不一样。因为脑死亡只有四分钟的时间,超过了四分钟,活过来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
这是心肺复苏,当中还有一个技术是除颤,刚才我提了好几个关于除颤的问题。除颤也是在心肺复苏过程当中,如果能够拿到这个东西,那是尽早做的。刚才我提到美国,非常非常的简单易做,只要贴上这两个贴片,全自动的,非常好。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好的东西。这个东西确确实实是救命的,这里有几个医院的,曾经我们有个病人除颤除了三十几次,最后把病人救回来了。
第三个技术是紧急救治,刚才讲到现场的创伤急救和心肺复苏,都是能够在非专业人员、非医务人员,经过初步的简单培训之后就可以做的,而这就必须要等到专业人员医务人员到了现场以后才能做的技术,这叫做紧急救治。这个紧急救治在现场可以做很多东西,比如脑子破掉,比如腹部有一个洞,比如人腹部穿入棍子或者铁的金属,这是由专业人员来做。如果再高端的,像地震现场,解放军的医疗方舱就开进去了,在这里面就可以做许多高难度的动作。比如大血管破裂,当场就可以接上进行止血。这是一个医疗方舱,我下午来之前已经看到成都军区的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疗方舱已经进去了,这里面就可以做大量的非常高级的医疗救治。在这里面可以做气管切开,可以做许多的手术。
第四个技术是检伤分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说一大堆病人放在那里,如果轻重缓急不分的,随意拉来一个就马上出来,这就是7·27的动车事件,当时第一现场非常混乱,各个医院救护车过去以后拉了就走,是伤重还是轻,不管医院能不能处理,拉了就走。拉到医院,傻眼了,不能处理,再转院,好多问题就出来了。不要小看这个点,检伤分类最早是在拿坡仑时候,军医官对伤员进行分类,这是一个重要的灾难现场的救治技术。这也是检伤分类,两个病人躺在那里,我要明确先处理哪一个。包括这个,要进行判断这个病人是重还是轻。
第五个,灾难现场的院前急救的第五个技术是医疗后送,把病人通过初步的处理,要及时的送到医院去。这个当中就牵涉到了两个问题,一个像今天在讲的,整个四川灾区、震区到医院,重庆华西到成都这个医院,这个医院过不了,为什么过不了?送不了,就是交通的问题,这不属于我们的。
第二个事情就是救护车了,这个救护车又牵涉到了许多的社会的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又牵涉到了我们整个的院前急救,又牵涉到了社会政策的问题,牵涉到了人的意识的问题。我打个比方,举个例子讲,救护车在我们国家的话,我们听到这个救护车,许多情况下大家会有什么感觉?一般的老百姓,后面救护车在响,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如果我是开车的,我照开不误,我是走路的,我可能,哎?有声音,这个声音很响,会被吓一跳,但是接下去这个动作可能不是太大。
但是我看到的,我又要说美国了,在那边看到,只要救护车的声音一响,前面的车子马上就减速,同时向两边分流。这个是非常明显,因为我经常走路的,所以我经常听到,那个救护车的声音,那个警铃响得撕心裂肺的样子,那个声音是响得让你没法接受。但是这个声音一响,马上就自动的行动,这就是意识的问题。
医疗后送,现在不像过去平板车拉拉,也不像早几年普通的救护车拉一拉,现在发展到用这个,用直升机,这是在地震现场用的直升机。这是欧洲医院的直升机,用直升机进行运送。
在我们院前急救当中,当然,最先进入灾害现场的,可能首先是解放军,然后再接下去是医务人员,这是第二拨。第三拨,院前急救的主要力量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可能还是最早的。所以说院前急救可能更多的,在第一现场可能更多的是普通的老百姓。
所以说普通的老百姓对于院前急救重要的知识的普及,对于这些重要知识的掌握,有时候可能会起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这就是我要稍微简单的提一下的,院前急救是在干什么,因为我原来的概念就是救护车拉来拉去,送到医院,或者从创伤现场送到医院而已。其实这里面牵涉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也就不详细的展开了。
编辑: 杨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