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专门建了渔业休闲码头。 记者 徐佳伟 摄
汽车驶过象山铜瓦门大桥,便是东门渔村,这里与石浦隔港相望,全村80%以上青壮年从事海洋捕捞业,被誉为“浙江渔业第一村”。
上周,记者站在东门渔村码头上看到,港内停满了即将出海的渔船。
渔船装有自动防碰系统
“慢点!慢点!用力往左边抬!”码头上,即将出海的浙象渔30060船老大葛如峰,正忙着指挥6位船员搬运一块分水板。他的妻子则正在往船里搬运清点好的生活用品,5袋大米,鸡蛋、香葱、苹果、香蕉等10来种蔬果。袋子里还装着数瓶二锅头、糯米酒,还有一捆捆的《故事会》和《读者》。妻子说:“这些是7位船员半个多月的伙食和生活用品。杂志是用来解闷的,酒是用来暖身的。”
采访中,记者恰巧碰到船员在检查助航避碰系统。船老大葛如峰介绍,渔船装上自动防碰系统后,在近到几十米、远至3海里的水域中相遇时,能相互了解对方的船舶动态。在雾天、黑夜、暴雨等天气条件下航行时,这一系统的作用尤其明显。
同行的村干部奚世成告诉记者,在村办公楼里还安装了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确认该渔船的具体位置、航行速度以及船名船籍等相关信息,每天许多渔民家属都会跑来看看。
来到东门渔村渔政服务站的办证台前,刚好碰到前来办手续的船老大张伟国。他说:“过去办理出海手续需要跑到位于石浦镇区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现在很方便,出门走几步就到了办证点。”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各镇乡在石浦镇、鹤浦镇、高塘岛乡等重点渔村(公司)设立了14个渔船安全管理服务站,实现辖区渔船分村划片管理,并于2009年,以石浦渔村、东门渔村和高塘岛乡林港村为试点,开设渔民证、船舶户口簿年审、报关以及船员签证等办理工作,不仅方便了渔民,也提高了办证效率。
“今年,我们还在筹办‘浙江村邮’服务项目,解决邮件‘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后甚至可以缴纳水电费等,让村民享受到与城里一样的公共服务。”奚世成表示。
渔民足不出村办证缴费
在码头边上整理渔网的胡德才,来自贵州。“我在这里打工好几年了,老婆也打算到这里来打工,还让我在石浦给她找份工作。”胡德才笑着说。
记者从村委会了解到,目前在该村打工的外地农民工有2000余人,其中买房安家的已有数十户。来自安徽省望江县的房戴平就是其中一位。早在2006年房戴平就花了4万元,在东门渔村买了一幢4层楼的房子。
带着东门口音的房戴平告诉记者,她们一家来东门渔村已有20多年,丈夫在当地一艘渔船上打工,儿子也帮着父亲一起下海捕鱼,自己则在家做家务,有空时到村里补补网,赚些零花钱。
这些农民工来村定居、打工,不仅有利于村里渔业产业的壮大,还带动了村里的第三产业。据村干部介绍,近年来村里小吃部的生意很红火,村里的一些闲置房屋也成了热租房。
吸引外来工2000余人
渔民上岸游客下海
东门渔村海洋文化历史遗存丰富,渔家风情浓厚,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这几年,吸引的游客越来越多。记者途经东门渔村千米堤岸时看到,挂有“王老大”、“乐老大”等系列招牌的渔家乐饭店一家紧挨一家。
“每到周末,渔家乐挤满了游客。”渔家乐陈老大告诉记者,“象山港大桥开通后,游客到时候肯定会增加,岛上的‘渔家乐’都在考虑如何提升接待和服务能力。”
除了渔家乐,东门渔村还有4艘渔家休闲渔船,8艘钢制渔船。这些渔船,外形看起来与一般渔船没有两样,但内部结构完全不一样。记者登上渔船,看到有餐厅、观光台、卫生间等设施,并使用了防火材料。
“我们可组织游客出海垂钓、捕鱼、观光,还有热情的渔嫂手把手教游客织渔网,同时传授游客一些出海的小常识。”奚世成说,2008年该村被评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特色旅游村”。
记者 鲁威 通讯员 陈吉明 丁华 陈光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