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前后,加分政策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关注。
随着浙江省航模高考加分被指称为“权势加分俱乐部”、重庆市文科状元何川洋等被曝民族身份造假、浙江省对加分信息的公示被质疑全面“瘦身”,可以说,无论是学科竞赛加分、体育特长加分、综合素质加分,还是特殊身份(少数民族等)加分,加分政策涉及的各个侧面,其合理性与公平性都受到了广泛质疑。时至今日,有必要对存在多年的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全面梳理。
从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看,是为了在卷面分数之外,通过对体育、艺术、学科特长生以及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加分,修正高考录取的分数单一标准,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但是在实践中,加分政策逐渐异化为加分教育,同时滋生腐败。
加分政策之所以变异为“加分教育”,主要在于政策设计。按照加分政策,是将考生的某方面特长,折合为一定的分数加到高考分数上,所谓特长素质“分数化”。虽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但这一做法无疑强调的是分数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由此,考生和家长谋求的只是怎样获得高考加分,而不是自身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这些折合到高考分数中的“素质”,只是作为“敲门砖”,在集中录取阶段发挥作用。这种政策设计,使得加分意在推动的素质教育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加分教育,完全偏离了初衷。
加分政策之所以成为权势阶层的乐园、滋生腐败的土壤,在于政策的制定程序不民主,政策的执行不公开、不透明,对违规案件处理不严肃、不认真。在加分项目、加分分值的确定上,基本上由教育行政部门说了算,事先并不广泛征求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也没有举行过相关的听证会。这种加分决策程序,为权势侵蚀教育提供了空间。据报道,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甚至为领导的子女度身定制加分政策,把违规合法化:按照高考录取规则,领导孩子的分数达不到一本录取分数线,但获得20分加分之后,就名正言顺地被某校录取。而由于要照顾各方面利益,导致加分项目越来越多。有关统计显示,各类高考加分达到192项之多,其中包括一些明显有违教育公平的,比如为金融高管子女加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