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日电 题:中国首次探月“八大精彩足迹”
新华社记者 黄全权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在完成了全部的使命后,“嫦娥一号”——中国的首个探月使者,将自己的身躯,连同最后的绚烂,永远地留在了遥远的月球上。
从发射升空追逐梦想,到准确受控撞击月球,中国首次探月的几大精彩足迹,永久留在了人们的记忆和人类探月的图谱中。
足迹之一:梦想起飞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18时30分许星箭分离,卫星在太平洋上空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速度进入预定的大椭圆轨道;19时09分,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嫦娥”奔月旅程正式开始。
足迹之二:地月大转移
2007年10月31日,17时15分,南太平洋上空600公里。
嫦娥一号卫星底部发动机点火。推力为490牛顿的发动机通过连续10多分钟的点火,使体重2300余公斤的“嫦娥”飞行速度提高到10.58公里/秒以上,进入中国科学家们为其设计的一条连接地球与月球的“天路”即地月转移轨道,顺利与月球交会。
足迹之三:成为“月球卫星”
2007年11月5日11时15分,近月点。
第一次近月制动即“刹车”准确实施,“嫦娥”成功被月球引力捕获,进入周期12小时、近月点210公里、远月点8600公里的月球椭圆轨道,投入月球怀抱,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
足迹之四:进入“使命轨道”
2007年11月7日,127分钟月球轨道。
以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进入127分钟、200公里高度的月球轨道为标志,中国航天史上最远的“长征”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宣告成功。嫦娥一号的首飞任务实现“准确发射,准确入轨,精密测控,准确变轨,成功绕月”。
足迹之五:中国首幅月图亮相
2007年11月26日,9时40分许,38万公里外月球轨道。
来自嫦娥一号的一段语音和《歌唱祖国》歌曲11月26日上午从月球轨道传回。9时40分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通过新华社传到了世界各地。
足迹之六:首幅月球极区图像公布
2008年1月31日,原国防科工委正式发布首幅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
这是我国首次获得此类图像。按照工程总体方案,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相机要求的成像范围在月面南北纬70度以内。而在对CCD相机的能力评估后,从1月4日起,科学家开始利用相机对70度以上的月球南北两极区进行光学成像试验,并获得了较高质量的图像。
足迹之七: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发布
2008年11月12日,15时05分。
由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影像图覆盖了月球西经180度到东经180度,南北纬90度之间的范围。这是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足迹之八:撞击月球-生命的最后一抹绚烂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
在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落入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月表指定区域,成功完成硬着陆。撞击月表的一瞬,也是这位中国首个探月使者生命的最后一抹绚烂。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