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电 影 | 电 视 | English | 对 话 | 时 评 | 图 片 | 健 康 | 时 尚 | 女 性 | 汽车 | 宁波帮 | 社 区 | 博客 | 牛播网 | 论 坛 | 贴吧
首页 | 特别报道 | 视频报道 | 三十年三十事征文 征图 | 改革开放30年30事 | 30年创新人物
高层论述 | 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访谈 | 宁波巨变30年:政治 经济 民生 新农村 科教文化
 
港口触角深入腹地 临港工业的崛起
一所大学改变一座城市  撑起新型社保伞
延续城市文脉的老外滩 起航的商业航母
和谐滕头村 “一村一品”的星火燎原
客运码头的前世今生 浙东第一街的蜕变
马家富
王延勤
王锦文
3561服务班
储吉旺:退伍老兵的传奇人生
熊续强:把握经济脉动的房产巨人
“顺其自然”书写宁波大爱
唐锡尔: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吕忠达:与桥结缘,不走寻常路
严小军:“钱江学者”的海洋梦
吴祖楣:湾底,致富路上的“宁波红”
何承命:中国纺织业的“维科舞步”
相关专题
改革开放30年30事
“宁波模式”:让新老市民和睦共处

宁波实施“1+X”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11月12日 16:55

▲全市一年一度的外来务工者节。

“感动宁波”十佳外来务工人员颁奖典礼现场。

  ▲首批10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宁波。图为落户仪式上,优秀外来工们高兴地打开了户口迁入证书。  (叶维龙 摄)

▲媒体邀请百名外来务工者欢度国庆。

宁波市十佳外来务工人员光彩的笑容。

▲众多外来务工者,精心呵护着我们的家。

  核心事件

  我市实施“1+X”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

  解决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农民工问题,被党中央、国务院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作为长三角制造业重镇,宁波也不例外。自2005年起,我市就着手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2007年7月,我市首次召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会议,推出了“1+X”外来工服务管理配套政策,通过观念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和管理创新,探索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宁波模式”,开了全国先河。

  本报记者 汤碧琴

  “‘老宁波人,新宁波人,都是宁波人;第一故乡,第二故乡,都是咱家乡。’在宁波,从市领导到外来务工者,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这是记者摘自2007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一篇题为《幸福城市我的家》报道中的一段话。

  是的,在宁波工作是幸福的。这是因为,宁波走出了一条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的新路子。

  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总召集人的华建敏曾先后两次批示,肯定了宁波的做法。浙江省委、省政府也在总结推广农民工问题的“宁波解法”。

  今年4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民工工作办公室会议上,我市在会上介绍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的做法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农民工办公室领导高度评价富有创新的“宁波模式”,并称宁波外来工服务管理的体制建设属全国首创。

  “宁波模式”首先得益于观念创新:城市发展离不开新市民。

  作为长三角制造业重镇,宁波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的首选城市之一。近年来,入甬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到2006年年底,全市登记外来人口已达331万,其中外来劳动力285万;而到2007年年底,这两个数字已刷新至341万和322万,占本地人口的一半。

  上面的一组数据,足以让宁波人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宁波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宁波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取得跨越式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功不可没。

  然而,外来务工人员规模扩大、稳定趋强、需求递进和思想活跃的趋势,也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公共服务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我市从2005年起,就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对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着手解决外来工问题,并且在一些地方先行探索。

  2007年8月16日,我市首次召开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会议。 

  “外地人与本地人都是宁波这个城市的主人,都是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者、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者。”市委书记巴音朝鲁满怀深情地说。他在会上提出了“引导融合、提升素质、优化服务、完善管理”“四句话”的总体要求和“就业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居住有改善、社保有拓展、维权有保障、治理有力度”“六个有”的工作目标。

  “今天,10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当场落户。虽然落户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但带动的却是整个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每个人都会感到一种激励,一种盼头。”在大会举行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仪式上,10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激动地从市领导手中接过户口迁入证书,正式成为宁波市民,而市长毛光烈的一席话又说得大家心里暖洋洋的。他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对全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

  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包办型向共建型、从被动防控型向主动引导型、从简单吸纳型向组织融入建设型、从维权分散型向权益保障综合激励型”的转变。随着一整套思路的形成,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也实现了新的起跳。

  “宁波模式”的关键是实现政策破冰:不让外来工游离在城市边缘。

  不用缴费,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2008年1月,宁波独创的外来工“社保套餐”开始实施,并且覆盖到全市所有外来务工人员。

  一个曾经游离于城市社保“安全网”的庞大人群,成为这项重大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这是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的起点。

  以外来工“社保套餐”为突破,我市还密集出台了15项颇具“含金量”的配套政策。这份改善民生的“政策大单”,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得实惠:

  ——今年上半年全市公办中小学共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2.9万人,占总数的60.3%。

  ——至今年8月底,参加“社保套餐”的外来工已达60.29万人,提前并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在企业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率比上年提高1倍以上”的目标。

  ——在外来工集聚地建立法律援助站点126个,仅今年上半年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14件;去年以来,已为4.67万名外来工追回欠薪9835.4万元。

  ——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技能提升计划,去年以来,已有15.3万名外来工走进课堂。

  ——16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办理了落户手续,110余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代表担任村(社区)干部,16名外来工当选为全国、省、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00多位外来工获得了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首席工人、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宁波模式”带来了全面融合:新老宁波人和睦共处。

  当成千上万的新宁波人用辛勤和汗水融入城市建设者的大潮,宁波同样以宽阔的胸怀报以真诚的回馈,一幅共建共享的和谐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一个只有600多名常住人口的小村,吸纳了3000多名外来村民。几年前,这里出现的一个由新老村民共同建立的和谐促进会,把小村打造成了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这就是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创出的新老宁波人和谐共处的新路子。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人数居全大市首位的慈溪市,338个村级和谐促进会正在把70多万名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第二故乡新家园。

  按照“党的领导、依法管理、共建共享、促进融合”的原则,宁波加快了融合组织的建设步伐。至今年7月底,全市外来人员在100人以上的村(社区)中已建立融合性社会组织1534个,建成率达93.3%。

  4年前,安徽小伙陈玄光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区林家社区发起成立了全市首个“外来雷锋团”。接着,他又发起成立了一支全部由外来青年组成的“威风锣鼓队”。

  “当初只是为了找工作赚钱,但几年下来,却享受到市民般的待遇,赢得了本地人的认同和尊重。”在央视访谈节目《平安家园·会客厅》里,陈玄光说出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话。

  今年1月24日,宁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颁奖仪式,十位“感动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走上了领奖台。

  他们中有20年帮困济贫无数的李康形,有“宁波李素丽”之称的魏统好,有跳海救人英勇献身的彭乾维,有5年来义务献血逾1.3万毫升的维修工李立新,有自学成才的技术专家刘武星,还有烈火中勇救小孩的徐义胜……

  救险解难,诚信友爱,携手创建文明家园。宁波不但见证了300多万名新宁波人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也在分享着他们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点评

  让外来务工者快乐生活

  杨胜隽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办公室主任

  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像工业生产一样,弄清楚产业链之间的问题。

  宁波经济持续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是离不开这些优质劳动力的不断供给。截至2007年年底,我市登记的外来人口总数已达341万,其中,外来劳动力322万,并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在宁波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市企业员工总数的56%,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的外来一线工人更是占了80%。

  其次是绕不过。同以往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身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就业生存要求转向基本利益需求;由原来的城乡之间流动转向融入城市;由原来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转向追求自身的发展。并出现了四个结构性特征:一是就业、居住的稳定性增强,居住一年以上的占68%;二是青壮年劳动力比重较大,18至45周岁的占90%;三是技能与文化总体水平偏低,初中及以下的占80.4%;四是更加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追求权益的平等。外来务工人员规模扩大、稳定趋强、需求递进和思想活跃的趋势,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公共服务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关注、亟须破解的一项现实性、历史性课题。

  因此,我们更加清醒而坚定地实现了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重大转型: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广泛形成了本地人、外地人都是宁波人的共识;创新深化了以改善服务、完善保障、激发积极性、推进共建、促进融合为主的理念,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讲述

  “我在宁波落户啦!”

  周红文 宁波君禾泵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

  2007年8月16日,一个让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全市首次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会议将在这一天召开;首批外来务工人员落户仪式也将同时举行,包括我在内的10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将正式成为宁波市民。

  那天,我早早地来到了宁波联谊宾馆。尽管离开会还有半个小时,但我注意到,10位首批落户宁波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早就齐刷刷地坐在会场里,静静地等候着这一令人激动的时刻的到来。

  “现在举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仪式,请代表们上台。”会议主持人话音一落,我们10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就高兴地走上了前台。

  在热烈的祝贺声中,我们庄重地从市委书记、市长手中接过了鲜红的荣誉证书。证书里夹着的是一张“户口准予迁入证明书”。

  这意味着,从那天起,我就可以享受与宁波市户籍人口同等的经济适用房申购、廉租房申请、子女免费义务教育等“市民待遇”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扎根第二故乡,成为一名真正的宁波人,是我的最大心愿。而让我们梦想成真的是市委、市政府为我们外来务工人员构建的“1+X”政策体系,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制度。

  拿到这张难得的户口准迁证,我不禁思绪万千。这是第二故乡对我多年来务工业绩的一种肯定。13年前,当我从安徽偏僻山村走出来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是宁波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使自己能够从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位直选的民营企业团委书记、宁波市首届“十大外来务工明星”、宁波市劳动模范,并且走上了企业的管理岗位,我一定会用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回报第二故乡。

  8月22日,我把自己的户口落到了我当时的住处——鄞州区集士港镇集士港村。尽管因积蓄有限,这套房子还是5年前与姐姐一块购置的,但我仍然感到满足。终究,我有了宁波户口。

  今年5月,我又在镇上购置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商品房,并做好了产权证。我又特地选择了8月22日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在把自己的户口迁进新居的同时,又把我妻子和女儿的户口落在了新家。

  现在,我们一家三口都成了“正宗”的宁波人了,我在宁波君禾泵业有限公司任党支部书记、人事行政部经理,妻子林华芳(浙江省江山市人)在位于集士港的宁波华晟金属制品公司当统计,5岁的女儿进了镇上的幼儿园。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汤碧琴 整理)

  “1+X”政策体系

  2007年8月13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即15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定了构建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服务、权益保障、引导激励、社会环境和组织领导“五大体系”的工作布局。在15号文件的指导下,我市相继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劳动合同、工资支付、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职业安全卫生、治安管理、社区服务、工会维权、户籍迁入、法律援助、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出租房服务管理等15个相关配套政策,基本覆盖了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工作和生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改善民生的“政策大单”。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会议 就业 餐饮 保险 财富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