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城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本组图片摄影 胡建华
空调热销。
超市购物方便快捷。
选择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
居民住房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家庭电脑升级换代越来越快。
平板电视成家庭消费时尚。
核心事件
2007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分别为3.9%、14.5%、16.4%。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5%,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比上年增长13.4%;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民增收显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增长13.6%。
王 岚 戴小平
2007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到3433.1亿元,跻身中国13个城市(除直辖市外)GDP“3000亿元俱乐部”。同年,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收入提高幅度双双超过13%。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比上年增长13.4%;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5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786元,同比增幅达13.6%,为1997年以来之最,并连续四年超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当年,宁波在整体社会发展所获评价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成绩。根据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等五个领域24个指标的统计、测算及评价,2007年宁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度为92.6%,已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订的农村全面小康标准和监测方法,通过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等六个领域18个指标的分析和评价,2007年宁波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实现度超过80%,并连续四年位居全省11个地级市之首。
拥有7000年河姆渡文化的宁波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唐宋以来,宁波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港口城市。1843年“五口通商”之后,由于上海的崛起,出现了“沪兴甬衰”的局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波加快了开放的步伐,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进程中,铸就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辉煌,基本确立了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城市地位。
三十年来,宁波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0.2亿元一举跃上3000亿元的新台阶,年均增长14.7%,超过全国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5;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2007年突破8000美元,达8031美元,年均增长13.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5亿元增加到723.9亿元,年均增长18.7%。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数年跻身全国十强,所辖县市悉数进入全国百强,2008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与“宁波速度”可以媲美的是,宁波经济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出一个“好”字。
事实上,宁波经济快速“行驶”的30年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宁波经济发展开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土地、能源、环境等瓶颈制约。面对市场和资源环境、要素等多重“倒逼”,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努力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翼齐飞;强化产业导向,制定了一系列工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文件,加快结构调整升级;走循环发展之路,以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和资源节约利用为重点,加快转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加快自主创新,从依赖资源禀赋驱动发展转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源、科技进步上来。
朝着又好又快目标,宁波经济开始从过去依靠资源投入驱动逐步转向了依靠人才、科技、教育驱动,走上了集约、节约的发展之路。首先,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32.3:48:19.7发展为2007年的4.4:55.3:40.3。如今以物流业、会展业、金融行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已是宁波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日益明显:1978年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2007年拉动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
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到2007年底全市专利授权量8845件,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累计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17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与此同时,全市生态环境日趋改善,2007年宁波空气优良天数占全年的比重保持在90%左右,综合能耗不断下降,经济与能耗逆向运动,单位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9.5%和28.7%,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
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带动了宁波城乡居民的增收,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7年,宁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8年时的70多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980年时的45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3和第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1%;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3.6辆、家用电脑75.1台,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摩托车48辆、家用电脑31台。在2007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的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宁波位居第4,在《2007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名列第3,在《2007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中位居第5。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当前宁波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加迫切,任务更加艰巨,责任也将更加重大。
讲述
用数据“讲述”社会民生
汤柏生 宁波统计局总统计师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先后就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人民生活得好不好,有没有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大发展所带来的实惠,现阶段市民最关心什么,有什么亟待破解的难题……一切事关民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决策层的关注和重视。而这当中,统计部门就扮演了一个桥梁的角色,为双方沟通提供了渠道。
为适应新形势需要,统计部门必须坚决破除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模式,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统计关注的重点由“快”转移到“好”上,更加注重反映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反映节能降耗、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土地集约利用,更加注重反映经济社会民生、人与自然、改革发展稳定是否协调。
首先,我们加强了统计监测评价工作。近年来,统计部门探索研制了符合我市实际的宁波和谐社会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构建“和谐宁波”的状况和进程进行了定量测评、动态考察和比较研究,依此提出了构建“和谐宁波”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同时,牵头拟制了宁波市外来人口信息统计管理制度,设计编印《宁波市文化产业统计概览》,组织开展了全市科技进步监测评估工作,会同市发改系统建立了社会事业发展统计评价体系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独立开展了2006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评价,及社会发展情况的监测。
为配合市政府各项工作,统计部门还积极参与环保模范城市复检、全国卫生城市复检、全国节水城市复检、宁波生态市建设联合检查、省级示范文明城区测评等工作。此外,编制的宁波市房地产价格指数为调整市中心城区拆迁补偿价格提供依据,完成全大市及市区中等收入家庭总量测算等等。
为全面监测、评估全市社会民生发展进程,更好地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今年以来,宁波市统计局还在现有社会综合年报制度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社会民生综合统计制度。该制度设有财政支出基本情况、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基本情况、农村劳动力培训基本情况等19个基本统计表,近140个统计指标,涉及公安、财政、建设、城管等17个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至此,标志着宁波社会民生综合统计制度开始全面实施。
点评
从经济转型升级寻找新起点
邓小河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所长
宁波依托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进程中,铸就改革开放三十年辉煌,基本确立了宁波作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城市地位。
两大跨越见证了宁波的辉煌30年。首先,宁波经济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的跨越。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0.2亿元跃上3000亿元的新台阶,达343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5亿元增加到723.9亿元,年均增长18.7%。
其次,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宽裕型小康的跨越。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6元增加到2007年的2230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222元增加到2007年的10051元,全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83%。
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走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前列是宁波经济社会始终能够稳健而又快速前进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宁波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中央和省委精神与宁波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多轮驱动,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融合互动、共同繁荣的生动局面;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逐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坚持港桥海联动,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新增长点;坚持创新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城乡互动,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协调性,实施了“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使宁波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均居浙江省首位。
成绩属于过去,当前,宁波已进入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唯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市委、市政府随即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提出了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目标、新要求。新近召开的全市服务业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12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50%,使服务业真正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撑,并最终使人民生活品质取得新突破。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人力资源 超市 会议 就业 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