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绍兴"行政卖房"利益链调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1月04日 15:11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教育和房产捆绑,明显是在牺牲民众利益,达到保护房地产商的目的。”学生家长老张认为。

  “买房才有编制,这不是霸王条款吗?”说这话的是王芳。

  安昌镇居民老张很不服气:“同样是绍兴人,凭什么在县城有房,子女考高中就能加10分。”一大早,老张一行五名家长就来到县教育局论理。

  老张所说的“县城孩子考高中加10分”,涉及到绍兴县教育局中考前出台的一个文件。这个名为《关于柯桥城区人才子女的中考加分试行意见》的文件称,对住在柯桥城区并在柯桥城区内有合法产权的商品住房,具有大专学历及以上或初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各类人才子女,参加本县中考自愿报考新城区的三所高中,可实行优惠加10分录取。

  就是这份被当地媒体理解为“买房即可加分”文件,让老张等人愤怒不已。

  加分风波

  这个政策是有背景的,绍兴县委宣传部科员戚晓宁告诉《百姓》。

  “绍兴县城作为全国轻纺城,吸引了大批外地经商务工人员,在册的就有40万人,其中不少人来自西北、西南等偏远地区。那些随父母而来的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根本无法与教育强县绍兴的学生竞争,如果同等录取,这是不公平的。所以近年来,县政协、人大多次议案提案,建议适当照顾一下他们,以留住人才。”戚晓宁说。

  今年两会过后,绍兴县教育局根据县人大的提案,针对性地召开座谈会。经过调研,五月份教育局出台了人才子女中考加分试行方案,决定给予居住在柯桥新县城的人才子女加10分录取。

  绍兴县今年共有初中毕业生10006人,普高计划招生5000人。根据绍兴县的高考统计结果,2007年高考上线率为94.3%。这意味着,在绍兴县只要进入普通高中,基本都能考上大学。

  最初,加分政策是教育局通知学校,由各学校初中毕业班班主任传达给学生家长,并做初步统计登记。5月12日,教育局以图片形式把正式的文件《关于柯桥城区人才子女的中考加分试行意见》正式发布在该局网站上。

  “当初制定政策就是为了留住人才,把他们留在柯桥。”绍兴县教育局局长助理李建忠强调。

  但照顾的不仅是外地人,还包括本地人。这一点,戚晓宁和李建忠都承认:“符合条件的人才子女都可加分,当然也包括本地人。”

  “本地的学生教育水平差吗,这与初衷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百姓》的质疑,李建忠称“这一点确实和当初设想有些出入。”

  但这种解释显然不能让民众满意。

  家长获悉加分政策后,开始自发地找教育局说理。他们认为,这是明显地歧视学历低的家长,破坏教育公平。特别是享受政策必须在新城区拥有商品房一项,更是遭深恶痛绝。

  “教育和房产捆绑,明显是在牺牲民众利益,达到保护房地产商的目的。”学生家长老张认为。“县城5000元一平米的房价,普通百姓怎么负担的起。在享受择校费‘绿色通道’之外,显然这又是一条开给富人的渠道。”在轻纺城市场做生意的山西老板朱家印愤怒地告诉《百姓》。

  媒体跟进之后,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

  “省内的,上海的,江苏的媒体都来了,教育局急了,思路也不是很清楚了。”戚晓宁说。

  6月13日,一篇名为《蝴蝶效应促使教育局重新调整中考政策》的文章出现在绍兴县教育局网站显要位置上。文章开头说:优质教育资源扩容增量,512名重高直升生(不用参加中考直接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瓜渚湖畔书声琅琅,增加优秀生源的任务基本完成。中考政策跟进调整,城区人才子女加分试行政策暂停执行。

  就这样,暂停加分政策被一笔带过,文章后面便大谈绍兴县基础教育的优势和成绩。

  “这是偷换概念,招收512名直升生跟加分政策有什么关联,加分录取显然不是为了增加优质生源,政府在掩人耳目。”绍兴稽山中学一名老师说。

  该文章的执笔人正是戚晓宁,他告诉《百姓》,6月12日下班后,教育局长许义平找到他,说压力太大,加分政策不执行了,要他写一篇针对性文章。

  戚晓宁说,政策不执行,得找个由头,不能自己打自己一巴掌,说自己搞错了。刚好前天,鲁迅中学柯桥校区开学,第一批不需要考试的512名考生全部招齐。把这作为由头, 512个考生,蝴蝶效应马上显现出来了,逼迫我们不得不调整政策,对既定政策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这样一收,责任不就没有了嘛。

  “我们做过统计,符合条件的总共一百多户。这里面,有几十个孩子能考上,有的就是加20分也考不上,所以能利用政策的也就几个人。”戚晓宁认为,这个政策有点问题,出台的不是很审慎。

  他还强调说,加分政策不可能是教育局单独出台的。所以,暂停声明,以宣传部的名义发比较稳妥,毕竟,宣传部是代表县委的。

  剑指商品房

  无独有偶,加分政策出台前一个月,绍兴县教育局已经出台了一份“类似买房加分”的文件。

  2008年4月16日,绍兴县教育局公开《绍兴县2008年师范类毕业生公开招考办法》。办法规定:新招聘的教师,试用期满后,对考核合格的人员,凡购房居住在柯桥城区(四个街道)的,经县监察局会同县人事局、县房管局核准购房居住情况后,由县人事局、教育局办理转为事业单位正式编制。

  绍兴县此次共招聘115名师范毕业生,由于受众面较小,这个政策没有引起大的反响,但在新招教师内部争议颇大。

  “买房才有编制,这不是霸王条款吗?”说这话的是王芳。

  今年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的王芳,参加了前不久举行的绍兴县师范类毕业生招考,经过层层选拔,王芳从5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但碰到这个政策却让王芳感觉很意外。

  王芳家住绍兴县南部山区,父母都是茶农。好的年景,一年也就收入8000元左右,不好的年景只有约6000元的收入。今年的南方雪灾对王芳一家打击很大,收入不及往年的一半。20多年来,父母就是靠自家的几亩茶园供养王芳一直读完大学。

  原本工作后,王芳想靠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把父母接到城里,可是政策完全击碎了她的打算。

  “现在教育局买房才有编制,对我这样的家庭来说,没有编制如何买房?政策只会造成恶性循环。”王芳说。

  尽管教育局宣称,派遣制员工(无编制)与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享受同等待遇,王芳却不相信。

  “编制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没有编制就很不稳定,不但工资低,考核机制与有编制的不一样,年终奖也只有一半,还没有住房公积金,更可怕的是无编制评职称很难,教师可是靠职称吃饭的呀。”王芳告诉《百姓》。

  面对政策的不公,王芳的选择是忍气吞声。现在找工作太难,对于那些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来说,她认为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和王芳一样,许多人认为这与“中考加分”一样,是政策制定者在服务房地产。

  绍兴县宣传部却有不同解释。

  戚晓宁说:“由于不收借读费,近年来随父母来绍兴的外地适龄入学儿童非常多,师资力量吃紧,县里只有大量招老师。但县里的考虑是,这么多子弟学生,以后别的地方资源优化配置后,教师提高工资,这些新招来的教师拍拍屁股走人了怎么办?这么多小孩怎么办?”

  “县里鼓励买房,补贴力度很大,市场价5000一平方,我们提供的人才房每平方只有1800元(90平方以下,超过90平方,按1980元一平方),另外给予两万元的安家费。一旦买房就安家落户了,就不会轻易离开。新县城要发展,城市化进程要加快,没有人气的话,一座空城有什么意思呢?”戚晓宁向《百姓》解释。

  戚晓宁所说的人才房,就是人才适用房,绍兴县共实行了两批。2006年下半年推出第一批,申请条件是:外地本科以上,或本地研究生以上,或是有中高职称的人。2007年初开始申请第二批,涵盖外地本科以上,或本地本科以上,或是有中高职称的人。

  李建忠给出的理由是,上头是有文件的,我们只是奉命执行。

  李建忠所说的文件是指“绍县人[2008]8号”红头文件,这份由中共绍兴县委组织部和绍兴县人事局联合制定的《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若干意见》称,为进一步规范全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工作,促进柯桥城区人口集聚,引导干部群众参与和支持县城建设,加快柯桥城市建设,特出台该《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全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在同等条件下,居住在柯桥城区的优先录用;全县事业单位新招聘的工作人员,对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的人员中,凡购房居住在柯桥城区(四个街道)的,由县人事局办理转为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职工。

  至此,在新县城买房才能享有事业编制的政策已经推广到绍兴县所有事业单位。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工资 贷款 一批 优惠 年终奖 
 [1] [2] 下一页
稿源: 红网  编辑: 朱慧慧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牛年股市股民牛盼
美俄卫星相撞
大明星小沈阳
多省市发消费券刺激消费
我国多省旱情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