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绣江厦到走遍天下:梦圆庆安
当人们在欣赏一处文化遗产时,关注的重点,一般放在建筑的宏伟和工艺的精湛上面。然而,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却在于它的遗存的真实性和内涵的丰富性。
在评估庆安会馆所蕴含的丰富价值时,有三通碑记,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
第一通是元代《庆元绍兴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作者就是程端学。碑中记载:“迨我皇元混平区宇,始创海运。取东南并海诸郡积粟,以实京畿。置大府三吴(在苏州设都漕运府),外分六所。设官专职。明、越当海道要冲,舟航繁多甲他郡,而治所在明。”说明元初已在宁波设置专门的漕粮海运的管理机构。
第二通是元代《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碑中记载:“至正十四年,漕弗克达,诏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方公(方国珍,元末宁波及浙东沿海割据势力)兼总漕事,岁董舟师以卫达之。十六年,秦邮袭吴(张士诚从高邮南下,占领苏州等地)。遂令迁署于鄞。乃辟庆、绍所为都漕运府。”
有幸的是,这两通碑记虽已残缺,但都保存在天一阁的明州碑林中,它为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从元代开始,南方漕粮北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河海联运,而宁波成为当时南方漕粮北运的重要转输港之一,这种功能后来演化为宁波航运业的支柱项目。
第三通是现存庆安会馆内的清代《甬东天后宫碑记》,记中开篇即云:“吾甬回图(“回图”意为贸易、营运)之利,以北洋商舶为最巨。其往也,转浙西之粟达之于津门。其来也,运辽、燕、齐、莒之产贸之于甬东。”古代的“浙西”包含了环太湖流域的苏锡常镇与杭嘉湖地区,把那里的粮食通过海运,转输到天津,再把渤海湾地区的物产运输到宁波贸易。原来宁波人的主要财富来源之一,就是随着漕粮海运的发展而带来的江南运河与沿海转运行业。清代光绪《鄞县志》卷二“风俗篇”中记载:“水国之利舟楫为尚,东乡船匠善造浙西诸郡各帮粮船及大、小对渔船。南乡段塘船匠善造南北洋商用蛋船及江河行走百官船、乌山船。”可见当时宁波对航运业的覆盖能力十分强盛。
这一行业的发展高峰,最终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出现。民国《鄞县通志•食货志•通商略史》中这样记载:“甬埠通商,要以清代咸、同间为最盛。是时国际因初辟商埠,交通频繁。国内则太平军起,各省梗塞。惟甬埠巍然独存,与沪渎交通不绝。故邑之废著鬻财者,舟楫所至,北达燕鲁,南抵闽粤,而迤西川,鄂皖赣诸省之物产,亦由甬埠集散。且仿元人成法重兴海运,故南北号盛极一时。其所建之天后宫及会馆,辉煌烜赫,为一邑建筑冠。”
就是这座“辉煌烜赫,为一邑建筑冠”的建筑,甬埠行驶北洋的舶商建造的精神殿堂与聚会场所,咸丰三年(1853)起矗立在这里。它自豪地耸立在那里,在代表着宁波古代港口文明与航运文化的同时,又让我们幸运地体会着可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激动与期待。
当我们走出庆安会馆,看着眼前潮起潮落一片繁华的三江口,一定又会想起那句宁波人都知道的老话:“走遍天下,弗及宁波江厦。”这其中所说的“江厦”,已经不是一条曾经的金融街了,而是整个三江口区域,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的代名词,指代的是港通天下;正如天妃宫从宋时的江厦,辗转迁移到江的东岸。这是一个向往大海、心怀天下的区域。
有识者考证此话的流行年代,大约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它既是以港口为特征的宁波城市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也是闯荡天下的宁波人对家乡挚爱之情溢于言表的集体心理写照。有趣的是,这种对“宁波江厦”的肯定和情感表露,并非只限于宁波人。同时期来到宁波的洋人,似乎也有一样的看法。比如大名鼎鼎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曾担任京师大学堂第一任总教习),在他的著作《花甲记忆》第13章“对宁波的最后印象”一文中,如此表达他对宁波的感情:
“这是一个我毫不夸张地说‘尽管你缺点很多,但我爱你始终不渝’的城市。”“我在这里找到了毕生的友谊,花了很长时间学习中国知识,也写出了一些我最好的作品。”
丁氏为了印证他的说法,还在书中引用了当时来华的另一位重要洋人俄理范(英国人)于1859年对宁波的评价:
“毫无疑问,在那些现在对欧洲人开放的城市里,它是第一流的。它也以培育出一些中国最能干的学者而著称。”
…………
让宁波人或者外埠人如此看重“江厦码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为后来崛起的“上海码头”准备了雄厚的资本和顶尖的商业人才。而宁波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上海兴起的重要力量,关键是因为他们早在宁波的“江厦码头”上练就了与当时的国际商贸理念接轨的素质与技能;从航运、金融到贸易中介,这一类被当代人叫做“现代服务业”的行当,宁波人掌握得妥妥贴贴,而且还“发明”了一套足以应用的“洋泾浜”商务英语。如此看来,宁波人能在上海滩获得独领风骚的场面和地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千百年过去了,当年的江厦已经成了繁华的现代都市,三江六岸一片锦绣;而穿梭般进出于北仑港的远洋巨轮,也把宁波人走遍天下的宏愿千百倍地放大。山海合作,海铁联运,宁波又迎来了一个风云际会的崭新的“江厦时期”。
结语
梦,不是现实;但梦是理想的影子。当理想拥有现实的基础时,梦就是催人奋进,迎接理想和现实的号角。
站在庆安会馆门口,我们的耳边似乎响起了航船起锚时的号角,悠悠弥漫苍穹。千年来,这里是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南北洋航线的中转站,大海与运河的港口转驳地——三江口!千年来,这个中国的T字交汇点,承载着多少宁波人的梦想,不,不仅仅是宁波人,更汇集了多少开创天下者的梦想。
谁最知道这个码头的隐喻?是唐宋的绿茶青瓷贸易商?是明清的沙船商、洋铜商?是曾经的鱼盐南北货?还是曾经繁盛的药业、钱庄业?而今,我们要解读这片土地所沉淀着的故事,并对它的意义与价值给予正确而客观的评定。
这便是申遗的意义所在。必有一天,世界将回首看江东,回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回看这一个大洋西岸的东方大舞台。
让我们同声祈祷,梦圆庆安!
江厦——梦圆庆安
稿源: 2013-11-15 15:11:23
从锦绣江厦到走遍天下:梦圆庆安
当人们在欣赏一处文化遗产时,关注的重点,一般放在建筑的宏伟和工艺的精湛上面。然而,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却在于它的遗存的真实性和内涵的丰富性。
在评估庆安会馆所蕴含的丰富价值时,有三通碑记,引起了我特别的关注。
第一通是元代《庆元绍兴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作者就是程端学。碑中记载:“迨我皇元混平区宇,始创海运。取东南并海诸郡积粟,以实京畿。置大府三吴(在苏州设都漕运府),外分六所。设官专职。明、越当海道要冲,舟航繁多甲他郡,而治所在明。”说明元初已在宁波设置专门的漕粮海运的管理机构。
第二通是元代《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碑中记载:“至正十四年,漕弗克达,诏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方公(方国珍,元末宁波及浙东沿海割据势力)兼总漕事,岁董舟师以卫达之。十六年,秦邮袭吴(张士诚从高邮南下,占领苏州等地)。遂令迁署于鄞。乃辟庆、绍所为都漕运府。”
有幸的是,这两通碑记虽已残缺,但都保存在天一阁的明州碑林中,它为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从元代开始,南方漕粮北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河海联运,而宁波成为当时南方漕粮北运的重要转输港之一,这种功能后来演化为宁波航运业的支柱项目。
第三通是现存庆安会馆内的清代《甬东天后宫碑记》,记中开篇即云:“吾甬回图(“回图”意为贸易、营运)之利,以北洋商舶为最巨。其往也,转浙西之粟达之于津门。其来也,运辽、燕、齐、莒之产贸之于甬东。”古代的“浙西”包含了环太湖流域的苏锡常镇与杭嘉湖地区,把那里的粮食通过海运,转输到天津,再把渤海湾地区的物产运输到宁波贸易。原来宁波人的主要财富来源之一,就是随着漕粮海运的发展而带来的江南运河与沿海转运行业。清代光绪《鄞县志》卷二“风俗篇”中记载:“水国之利舟楫为尚,东乡船匠善造浙西诸郡各帮粮船及大、小对渔船。南乡段塘船匠善造南北洋商用蛋船及江河行走百官船、乌山船。”可见当时宁波对航运业的覆盖能力十分强盛。
这一行业的发展高峰,最终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出现。民国《鄞县通志•食货志•通商略史》中这样记载:“甬埠通商,要以清代咸、同间为最盛。是时国际因初辟商埠,交通频繁。国内则太平军起,各省梗塞。惟甬埠巍然独存,与沪渎交通不绝。故邑之废著鬻财者,舟楫所至,北达燕鲁,南抵闽粤,而迤西川,鄂皖赣诸省之物产,亦由甬埠集散。且仿元人成法重兴海运,故南北号盛极一时。其所建之天后宫及会馆,辉煌烜赫,为一邑建筑冠。”
就是这座“辉煌烜赫,为一邑建筑冠”的建筑,甬埠行驶北洋的舶商建造的精神殿堂与聚会场所,咸丰三年(1853)起矗立在这里。它自豪地耸立在那里,在代表着宁波古代港口文明与航运文化的同时,又让我们幸运地体会着可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激动与期待。
当我们走出庆安会馆,看着眼前潮起潮落一片繁华的三江口,一定又会想起那句宁波人都知道的老话:“走遍天下,弗及宁波江厦。”这其中所说的“江厦”,已经不是一条曾经的金融街了,而是整个三江口区域,是宁波这座港口城市的代名词,指代的是港通天下;正如天妃宫从宋时的江厦,辗转迁移到江的东岸。这是一个向往大海、心怀天下的区域。
有识者考证此话的流行年代,大约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它既是以港口为特征的宁波城市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也是闯荡天下的宁波人对家乡挚爱之情溢于言表的集体心理写照。有趣的是,这种对“宁波江厦”的肯定和情感表露,并非只限于宁波人。同时期来到宁波的洋人,似乎也有一样的看法。比如大名鼎鼎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曾担任京师大学堂第一任总教习),在他的著作《花甲记忆》第13章“对宁波的最后印象”一文中,如此表达他对宁波的感情:
“这是一个我毫不夸张地说‘尽管你缺点很多,但我爱你始终不渝’的城市。”“我在这里找到了毕生的友谊,花了很长时间学习中国知识,也写出了一些我最好的作品。”
丁氏为了印证他的说法,还在书中引用了当时来华的另一位重要洋人俄理范(英国人)于1859年对宁波的评价:
“毫无疑问,在那些现在对欧洲人开放的城市里,它是第一流的。它也以培育出一些中国最能干的学者而著称。”
…………
让宁波人或者外埠人如此看重“江厦码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为后来崛起的“上海码头”准备了雄厚的资本和顶尖的商业人才。而宁波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上海兴起的重要力量,关键是因为他们早在宁波的“江厦码头”上练就了与当时的国际商贸理念接轨的素质与技能;从航运、金融到贸易中介,这一类被当代人叫做“现代服务业”的行当,宁波人掌握得妥妥贴贴,而且还“发明”了一套足以应用的“洋泾浜”商务英语。如此看来,宁波人能在上海滩获得独领风骚的场面和地位,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千百年过去了,当年的江厦已经成了繁华的现代都市,三江六岸一片锦绣;而穿梭般进出于北仑港的远洋巨轮,也把宁波人走遍天下的宏愿千百倍地放大。山海合作,海铁联运,宁波又迎来了一个风云际会的崭新的“江厦时期”。
结语
梦,不是现实;但梦是理想的影子。当理想拥有现实的基础时,梦就是催人奋进,迎接理想和现实的号角。
站在庆安会馆门口,我们的耳边似乎响起了航船起锚时的号角,悠悠弥漫苍穹。千年来,这里是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南北洋航线的中转站,大海与运河的港口转驳地——三江口!千年来,这个中国的T字交汇点,承载着多少宁波人的梦想,不,不仅仅是宁波人,更汇集了多少开创天下者的梦想。
谁最知道这个码头的隐喻?是唐宋的绿茶青瓷贸易商?是明清的沙船商、洋铜商?是曾经的鱼盐南北货?还是曾经繁盛的药业、钱庄业?而今,我们要解读这片土地所沉淀着的故事,并对它的意义与价值给予正确而客观的评定。
这便是申遗的意义所在。必有一天,世界将回首看江东,回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回看这一个大洋西岸的东方大舞台。
让我们同声祈祷,梦圆庆安!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