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党的改革开放指引渔民走上致富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春风送到港湾渔村,从大包干开始,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渔民走上致富路,渔村面貌一新。1979年7月,沙塘湾渔业大队面对“产量年年降、贷款年年升”,前4年劳均240元后4年劳均亏469的局面,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新的经营方式,改变生产关系,用渔民话说“好做酒坏做醋”,率先打破“一大二公”大锅饭,3对机帆船实行全额上交“大包干”,发动社员筹集资金12500元,修船出海。并恢复传统流网作业,多余劳力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备工具、自负盈亏、联合体上缴积累。极大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1980年,产量、总收入分别比1979年增加3倍、2.5倍,劳均收入1248元,上缴积累20085万元。1980年10月12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沙塘湾村改革经验,在全省渔区引起轰动,渔村相仿。8月,东门渔业大队调整和改革原“三包二奖赔”制度,实行“定额包干”,亦称“大包干”。船只工具等大队集体所有,由经营者承包。经营者按合同向大队集体上缴折旧费、大修理费、公共积累(公积金与公益金)、管理费等(简称四费)。生产资金,其他费用、盈亏由渔业单位自负,收益自主分配。同年,石浦渔业大队实行对船承包,劳均收入增加至1800元,比1978年增加6倍多。1983年2月,檀头山公社前卫渔村,总结大包干利弊,创造性地对(单)船核算,财产折旧到单位,债务分摊到单位,劳力大包干到单位,定上缴福利、管理费。责权利紧密结合,提高了渔民生产积极性,产年4.2万担,比1982年增加104%,劳均收入1479元,比上年增加129%。昌国半边山渔村1984年财产原值猛增至180万元。东门渔业大队16对机帆船、7只单机船,计39艘机动船和大队机修厂实行有偿转让,产权落实到船、户。后方冷冻厂、船舶修造厂、柑桔场和林场招标经营。产权明确,利益直接、分配合理、经营灵活,调动了渔民积极性。至1989年春,东门渔村机动渔船从1978年39艘增加到148艘,为1978年380%,鱼产量从79611担增加到165480担,为208%,劳均收入从322元增至4168元,人均收入从83元增至1234元,为1486%。1985年5月4日,铜钱礁86位渔民捺手印、盖章联名上书省、市、县要求“象农民一样联产承包到户”独立核算。1989年,渔村始行“股份合作制”亦称“合股经营”实行新的“自愿互利、入退自由、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制。到1996年,每对船从8-12股并为2-5股,股份变大,股数减少。开始“一股多业”和“一船多网”,拓宽生产方式,增加渔业投入。1993年渔民人均收入达到4062元。
新的经营体制增产增收,为渔民造大船准备了资金。如果说80年代突破经营体质,解放生产力的话,那么从90年代开始走科技兴渔之路。1985年3月,东门渔村首对外海大马力(185匹150吨)机帆船出海,始向外海大马力发展。1989年东门杨郎兴、曹金木各造一对“小山东”木质渔轮(275匹150吨)、半边黄根宝打造木质渔轮一对(250匹)。次年,东门陈明国、金阿明、罗阿富各购、造270马力木质渔轮一对。11月,东门8艘渔轮组建外海捕捞队,成立东门海洋渔业公司,成为东海区一规模船队。1990年底,横峙渔村吴才来从江苏泰州打造一对270马力200吨级钢质渔轮,次年6月投产,开启县内群众渔轮钢质化之先。在“造大船,闯大海,赚大钱”口号下,掀起了钢质渔轮热。东门岛许多渔民把盖房、娶媳妇的钱投入购造渔轮。1992年东门岛钢质渔轮123艘。至1994年,檀头山钢质渔轮244艘、东门渔村远洋渔轮达260艘,渔业综合实力冠全省渔村之首。全省渔业会议在象山召开,东门渔村介绍了“造大船,闯大海,赚大钱”经验,被誉为“浙江渔业第一村”。至1998年底,全镇共拥有大小渔船1323艘,其中大马力钢质渔轮1193艘,总马力346470匹,总吨位145103吨。渔轮钢质化达98%以上,并全部配备单边带通讯电台、雷达、卫星定位仪、渔探仪、对讲机等助渔、助航、安全仪器设备,几个重点渔村还设立后方电台,形成现代化完整通讯网络,保障安全,发展生产,石浦远洋捕捞成为东海最大一支外海捕捞船队。积极引导渔民调整作业结构,鼓励渔民发展多种作业方式,发展养殖,开拓远洋。今日,一桥飞架铜瓦门,千帆竞发石浦港。
科技兴渔,富了渔民,美了渔村。首先,渔村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51年统计,金星乡草房850间,瓦房328间,番头乡草房579间,瓦房144.5间。“番头、盐厂、朝天门一带70%以上是草房,东门乡80%是草房,“石浦外堍头、火炉头一带全是草房”。1969年开始草房绝迹,1978年农渔村人均住房16平方米,1985年增至22.2平方米,且多砖混钢砼建筑,有联体、楼房、套房、别墅。2000年后,新建多独门独户别墅。室内不再是四壁徒室,大厨、沙发、空调、冰箱等高档家具不逊城镇。2006年普查,全镇62个农渔村14319户住房29174间,总建筑面积1829384.62平方米。2005年开始新农渔村环境治理,2006年农渔村电气化改造,如今村村通公路、村村建活动场所,村内道路条条水泥路。解放初人们所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成为昨天。如今渔民在岸上,电话、手机、电脑、摩托车、小汽车等成为不可缺少部分。“浙江渔业第一村”东门渔业村打造全面小康新渔村,编制村建设总体规划,筹集资金,按照“净化、绿化、洁化、亮化、美化”的要求,抓环境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投入780万元建成总长度3500米东门渔港沿路,投资350万元建宁波第一大标准网场,投资400万元建总面积4110平方米的集办公、医疗服务、文化活动、图书等为一体的渔民会所,村貌一新,一架飞架铜瓦门,汽车直达东门岛,成为一海景旅游胜地。铜钱礁象一枚铜钱镶嵌在石浦港上,150户人家户户有钢质渔轮,谓“全国之最”如今村民说:船见多了,这些船在我们眼里也不稀奇了,稀奇的倒是每户墙头上都放满花卉盆景。真是放眼渔港满目春。
渔民在“造大船,闯大海,赚大钱”后,腰包鼓了,手头足了,一船股就16万元,有的几股。80年代万元户称稀。90年代上百万为数不少。1993年渔民人均收入4062元,2000年达到10610元,2008年15316元,2010年16923元。全镇渔业固定资产达到30多亿元。
渔民康庄大道党指引
——“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1-05-13 13:25:23
三、党的改革开放指引渔民走上致富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春风送到港湾渔村,从大包干开始,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渔民走上致富路,渔村面貌一新。1979年7月,沙塘湾渔业大队面对“产量年年降、贷款年年升”,前4年劳均240元后4年劳均亏469的局面,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新的经营方式,改变生产关系,用渔民话说“好做酒坏做醋”,率先打破“一大二公”大锅饭,3对机帆船实行全额上交“大包干”,发动社员筹集资金12500元,修船出海。并恢复传统流网作业,多余劳力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备工具、自负盈亏、联合体上缴积累。极大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1980年,产量、总收入分别比1979年增加3倍、2.5倍,劳均收入1248元,上缴积累20085万元。1980年10月12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沙塘湾村改革经验,在全省渔区引起轰动,渔村相仿。8月,东门渔业大队调整和改革原“三包二奖赔”制度,实行“定额包干”,亦称“大包干”。船只工具等大队集体所有,由经营者承包。经营者按合同向大队集体上缴折旧费、大修理费、公共积累(公积金与公益金)、管理费等(简称四费)。生产资金,其他费用、盈亏由渔业单位自负,收益自主分配。同年,石浦渔业大队实行对船承包,劳均收入增加至1800元,比1978年增加6倍多。1983年2月,檀头山公社前卫渔村,总结大包干利弊,创造性地对(单)船核算,财产折旧到单位,债务分摊到单位,劳力大包干到单位,定上缴福利、管理费。责权利紧密结合,提高了渔民生产积极性,产年4.2万担,比1982年增加104%,劳均收入1479元,比上年增加129%。昌国半边山渔村1984年财产原值猛增至180万元。东门渔业大队16对机帆船、7只单机船,计39艘机动船和大队机修厂实行有偿转让,产权落实到船、户。后方冷冻厂、船舶修造厂、柑桔场和林场招标经营。产权明确,利益直接、分配合理、经营灵活,调动了渔民积极性。至1989年春,东门渔村机动渔船从1978年39艘增加到148艘,为1978年380%,鱼产量从79611担增加到165480担,为208%,劳均收入从322元增至4168元,人均收入从83元增至1234元,为1486%。1985年5月4日,铜钱礁86位渔民捺手印、盖章联名上书省、市、县要求“象农民一样联产承包到户”独立核算。1989年,渔村始行“股份合作制”亦称“合股经营”实行新的“自愿互利、入退自由、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互助合作制。到1996年,每对船从8-12股并为2-5股,股份变大,股数减少。开始“一股多业”和“一船多网”,拓宽生产方式,增加渔业投入。1993年渔民人均收入达到4062元。
新的经营体制增产增收,为渔民造大船准备了资金。如果说80年代突破经营体质,解放生产力的话,那么从90年代开始走科技兴渔之路。1985年3月,东门渔村首对外海大马力(185匹150吨)机帆船出海,始向外海大马力发展。1989年东门杨郎兴、曹金木各造一对“小山东”木质渔轮(275匹150吨)、半边黄根宝打造木质渔轮一对(250匹)。次年,东门陈明国、金阿明、罗阿富各购、造270马力木质渔轮一对。11月,东门8艘渔轮组建外海捕捞队,成立东门海洋渔业公司,成为东海区一规模船队。1990年底,横峙渔村吴才来从江苏泰州打造一对270马力200吨级钢质渔轮,次年6月投产,开启县内群众渔轮钢质化之先。在“造大船,闯大海,赚大钱”口号下,掀起了钢质渔轮热。东门岛许多渔民把盖房、娶媳妇的钱投入购造渔轮。1992年东门岛钢质渔轮123艘。至1994年,檀头山钢质渔轮244艘、东门渔村远洋渔轮达260艘,渔业综合实力冠全省渔村之首。全省渔业会议在象山召开,东门渔村介绍了“造大船,闯大海,赚大钱”经验,被誉为“浙江渔业第一村”。至1998年底,全镇共拥有大小渔船1323艘,其中大马力钢质渔轮1193艘,总马力346470匹,总吨位145103吨。渔轮钢质化达98%以上,并全部配备单边带通讯电台、雷达、卫星定位仪、渔探仪、对讲机等助渔、助航、安全仪器设备,几个重点渔村还设立后方电台,形成现代化完整通讯网络,保障安全,发展生产,石浦远洋捕捞成为东海最大一支外海捕捞船队。积极引导渔民调整作业结构,鼓励渔民发展多种作业方式,发展养殖,开拓远洋。今日,一桥飞架铜瓦门,千帆竞发石浦港。
科技兴渔,富了渔民,美了渔村。首先,渔村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1951年统计,金星乡草房850间,瓦房328间,番头乡草房579间,瓦房144.5间。“番头、盐厂、朝天门一带70%以上是草房,东门乡80%是草房,“石浦外堍头、火炉头一带全是草房”。1969年开始草房绝迹,1978年农渔村人均住房16平方米,1985年增至22.2平方米,且多砖混钢砼建筑,有联体、楼房、套房、别墅。2000年后,新建多独门独户别墅。室内不再是四壁徒室,大厨、沙发、空调、冰箱等高档家具不逊城镇。2006年普查,全镇62个农渔村14319户住房29174间,总建筑面积1829384.62平方米。2005年开始新农渔村环境治理,2006年农渔村电气化改造,如今村村通公路、村村建活动场所,村内道路条条水泥路。解放初人们所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成为昨天。如今渔民在岸上,电话、手机、电脑、摩托车、小汽车等成为不可缺少部分。“浙江渔业第一村”东门渔业村打造全面小康新渔村,编制村建设总体规划,筹集资金,按照“净化、绿化、洁化、亮化、美化”的要求,抓环境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投入780万元建成总长度3500米东门渔港沿路,投资350万元建宁波第一大标准网场,投资400万元建总面积4110平方米的集办公、医疗服务、文化活动、图书等为一体的渔民会所,村貌一新,一架飞架铜瓦门,汽车直达东门岛,成为一海景旅游胜地。铜钱礁象一枚铜钱镶嵌在石浦港上,150户人家户户有钢质渔轮,谓“全国之最”如今村民说:船见多了,这些船在我们眼里也不稀奇了,稀奇的倒是每户墙头上都放满花卉盆景。真是放眼渔港满目春。
渔民在“造大船,闯大海,赚大钱”后,腰包鼓了,手头足了,一船股就16万元,有的几股。80年代万元户称稀。90年代上百万为数不少。1993年渔民人均收入4062元,2000年达到10610元,2008年15316元,2010年16923元。全镇渔业固定资产达到30多亿元。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