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渔民康庄大道党指引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1-05-13 13:25:23

  作者蒋日升

  “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这首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一支渔民心歌,对身处东海之滨的石浦镇万千渔民来说,倍感深切。

  石浦镇,地处东海之滨,悠悠渔港古镇,有渔民饱受头上三把刀(土匪、渔霸、高利贷)的封建压迫、剥削苦难史,有“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的辛酸史,也有解放后翻身致富的幸福史。新旧社会两重天,石浦镇,从小渔村到国家中心渔港,六十多年沧桑巨变见证了党把渔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又把渔民引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历程。

  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唱支渔歌给党听:“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

  一、党把渔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

  《象山渔业志》载:象山县渔村遍布沿海,历史上以东门、爵溪为最著名,次则铜钿礁、沙塘湾、檀头山。除爵溪外余均为石浦镇。《东门岛志略》载:到唐代,随着航海、造船业的发展,东门岛渔业逐步发展用简易舟楫,在沿岸作业。据嘉靖《象山县志》载,其时全县有渔民114户,东门岛有40户。清顺治十二年(1655)海禁,十八年(1661)“片板不准下海”渔民断其生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滨海移民回原籍,沿海复渔业。至解放前夕(1949)石浦红旗船14对、红头船3对、小钓船9只,东门岛大捕船24艘、中小对(红旗)16艘、舢板32只,檀头山岛红旗4对、张网舢板4只。1950年统计,石浦镇(包括东门、南关桥、铜钿礁、铜瓦门、延昌前)番头乡(包括火炉头、横峙)渔民668户2985人。比起今日现代化渔业,不可同而语。在旧社会,渔民头上有三把刀,即海匪、渔霸、高利贷。《东门岛志略》载歌谣谚语:“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海匪加风暴,渔民门前三条路,挨饿跳海坐牢监。”1953年,石浦镇民主改革渔民代表大会上,诉了旧社会渔民受七大欺诈、剥削:“渔行放桁头,鱼只准卖给渔行;渔行串通压价,四个秤锤调用,125斤作100斤;在洋上,靠埠要缴四五斗大米“顺风洋”;向水警队缴每船一、二石大米“护洋弗”;洋上海匪卖匪片,一年甚至要买23张,大米30多石;船租除租金外加1个“船魂米(一个渔工食用数);高利贷月利三分,7个月算一年,10元钱借7个月要还46元。”旧时,渔民出海资金短缺,多由鱼行(栈)贷款(称放桁头),汛中扣还,利息高达40-50%;鱼货必须卖给鱼行(栈),价低于市场价,一百二十斤折一百斤。币制贬值时,待鱼汛结束时结账,所得十不及一。上世纪30年代末至解放前,沿海匪甚烈。“综计浙江沿海匪股达三百个单位以上,人数不下三千”(《浙江建设》战时特刊),兵匪一家,占岛为王,公然出售通行证,通称“匪片”“片子”“旗照”。又因匪股众多,往往不能通用,渔民须买匪片数股以上,又怕海匪报复,不敢告官。有民谣云:“前面怕强盗,后面怕风暴,柯鱼难肚饱,日子真难熬。”东门岛民国初有打捕船99艘,红旗小对船30余艘。民国后期海匪横行,灾害频发,岛上渔业濒临崩溃,至解放前夕,只剩下24艘大捕船,舢板船30余只。民国36年10月25日《象报》载:“台风过后,天时晴好,三门湾晏站独捞渔船,结队至石浦海面捕捞黄鱼,正驶至五屿门外好屿海面,突遇刘阿牛股匪拦截,拼命扬帆图逃,匪开枪击伤渔民。”“本月十七日夜半,东门岛对面胡椒湾(共十八户)地方,突有匪徒六七人前来抢劫,计有王桂清等五户遭劫衣被等千余元。”民国37年6月10日《象报》以渔讯、匪患、青黄不接、沿海各地粮价狂腾为题,报道人心浮动社会一片不安:“象山石浦粮价骤超高涨,每日内每石由五百五十万元,突奔腾高升为七百五十万元。市上尚乏米供应,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闻三门南田方面,因米价飞涨有人暴动,捣毁米店米厂。”“据闻海匪曾向渔民勒索白米,匪将粮向奸党调换枪械。”民国38年5月9日《象报》载:“捕鱼得不偿失,渔民厌世投海:有定海六横渔船渔民某感于得不偿失,生计已绝,在石浦江(港)中跃海自杀,尸体未曾捕获,闻者莫不鼻酸。”民国29年粮荒,30年日军侵华,34年粮荒,更是雪上加霜。“因饥迫而尽者不乏其人”“传有18岁大姑娘换18斤茹丝”。35年,谷戝伤农,36年再次粮荒“城镇升计贫民和种田农民,野菜青草果腹。”石浦虽有渔盐之利,而渔民“前怕强盗,后怕风暴”,生命没有保障,住草房,吃蕃丝汤、蟹酱卤,十件衣衫九件破。檀头山渔民常年蕃丝当主粮,一个姑娘从小到出嫁没吃足一石米。有民谣:“檀头山,檀头山,两根蕃丝乌岩岩,虾姑弹酱当下饭,有女不嫁檀头山。”1962年由檀头山公社原雇工柯林富讲述的《东海一角的变迁》是旧社会渔民苦难的缩影:解放前全岛只有4只小船、200顶小网、150株张网桩头,300多户渔民50%吃蕃丝汤度日,39%吃24种野草杂菜果腹,86户渔工长期外出做雇工,10户人家外出讨饭,12户卖儿卖女,郑根火被日本鬼子害死后,其妻流着眼泪卖掉亲生儿子,剩下母女三人外出讨饭。为了养活自己,岛上渔民不顾生命危险,撑着竹排张网。住的破草房,穿的麻袋衣,有病无钱医,1948年瘟疫流行,岛上死去青壮年70余人。更谈不上受教育,岛上98%人是文盲。日本鬼子占领时,苦难渔民雪上加霜,鬼子在岛上为非作歹,抢夺掠杀。1942年2月22日早上,在石浦卖了柴的檀头山6只小船19人趁天发大雾冒险回家,不料,8时左右,船出铜瓦门,大雾散尽,被日本兵舰上的鬼子发现,鬼子向小船倾倒汽油,燃烧的6只小船火势冲天。船员纷纷跳到了海中,而鬼子看着这些在大海中挣扎的船员,竟然端起枪,当活靶练起了枪法,杀死了18个檀头山人,只有王家法1人幸免于难。同样,东门岛渔民惨遭日本鬼子杀害。1941年农历6月23日,日寇巡舰在东门门头外秤锤礁海面烧掉东门大捕船7条,惨杀渔民36人(史称秤锤礁惨案)。著名影人王人美在《渔光曲》石浦拍摄前前后后一文中回忆“石浦虽说是象山县集镇,也是渔船集聚之地。但是,市面很萧条,房屋也很破败。”“石浦葫芦头(火炉头)一带有成片破烂不堪的茅草棚,那是渔民们在岸上的栖身之地”“有一次,冒着大雨,拍下了破茅草屋在风雨中飘摇的悲惨景象”“渔民,有的告诉她,家人出海再没回来;有的告诉她渔霸从中盘剥压低鱼价;有的告诉她因贫穷忍痛舍弃亲身生儿子等等。我在旁边听,常听得双眼泪长流。”寥寥几句清晰地把解放前石浦渔民苦难生活勾画出来。

  1949年大陆解放,土匪聚集檀头山岛,渔民遭殃。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肃清匪特,解放沿海岛屿,派军舰护洋,保障渔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人民政府发放贷款和困难救济款,帮助渔民恢复生产。1950年春、夏汛,国家发放渔业贷款和救灾款,东门岛得救济款400余万元(旧制人民币)。1951年3月发放渔业贷款800万元(旧制人民币)。5月,大捕船扬帆出海,开捕解放后第一个大黄鱼汛。政府发放贷款,帮助渔民恢复张小网、柯海蜇、拖虾等近海作业,并北上岱衢洋张网作业。是年,东洋渔村渔业产量从3500担,恢复到8960担(全镇49667担)。人民政府还鼓励渔民修船补网,增船增网,发展生产。对主要渔需物资(麻、桐油、木材、钉、猪血等)优先保证供应。1952年,发放渔业贷款5.4万元,更新和新增渔船。年底,大捕船从24只增加到28只。1951年3月29日,石浦镇渔业贷款委员会成立,1952年全镇发放救济款3892万元,渔业贷款45231.8万元(旧制人民币)。是年春,石浦设首个风暴站和渔市场,使渔民安全生产和公平交易得以保障,全镇渔业产量增至60497担。1952年10月26日,石浦区委向县委呈报发放救济款308户,1343人,3829万元(旧制人民币)。其中东门岛161户721人2353万元,延昌前75户310人59.9万元、铜钱礁39户178人48.5万元、石浦33户134人39.2万元。石浦区发放无息贷款4000万元,有息贷款2500万元,救济款4000万元。

  1950年12月15日,全歼檀头山守敌,1951年4月4日红旗插上檀头山岛。当时岛上渔船被烧光,张网桩头砍光,鸡犬无存。上岛解放军向岛民救济3000万元(旧制人民币)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51年全岛渔业产量达到6478担。1955年2月13日渔山列岛解放,国民党军撤退时带走岛上渔民487人,破坏了远东国际灯塔,岛内外三层埋下地雷,码头、碉堡、坑道、房屋全炸掉,大米堆在海边坑道浇上汽油烧掉。岛上除一只羊、二只猫、一口棺材外,无一完整东西,一片狼藉,凄凉。解放军接管渔山岛后,即组织原住石浦、檀头山的渔山渔民上岛重建家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赖小惠】

渔民康庄大道党指引

——“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1-05-13 13:25:23

  作者蒋日升

  “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这首电影《洪湖赤卫队》里的一支渔民心歌,对身处东海之滨的石浦镇万千渔民来说,倍感深切。

  石浦镇,地处东海之滨,悠悠渔港古镇,有渔民饱受头上三把刀(土匪、渔霸、高利贷)的封建压迫、剥削苦难史,有“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的辛酸史,也有解放后翻身致富的幸福史。新旧社会两重天,石浦镇,从小渔村到国家中心渔港,六十多年沧桑巨变见证了党把渔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又把渔民引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历程。

  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唱支渔歌给党听:“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

  一、党把渔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

  《象山渔业志》载:象山县渔村遍布沿海,历史上以东门、爵溪为最著名,次则铜钿礁、沙塘湾、檀头山。除爵溪外余均为石浦镇。《东门岛志略》载:到唐代,随着航海、造船业的发展,东门岛渔业逐步发展用简易舟楫,在沿岸作业。据嘉靖《象山县志》载,其时全县有渔民114户,东门岛有40户。清顺治十二年(1655)海禁,十八年(1661)“片板不准下海”渔民断其生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滨海移民回原籍,沿海复渔业。至解放前夕(1949)石浦红旗船14对、红头船3对、小钓船9只,东门岛大捕船24艘、中小对(红旗)16艘、舢板32只,檀头山岛红旗4对、张网舢板4只。1950年统计,石浦镇(包括东门、南关桥、铜钿礁、铜瓦门、延昌前)番头乡(包括火炉头、横峙)渔民668户2985人。比起今日现代化渔业,不可同而语。在旧社会,渔民头上有三把刀,即海匪、渔霸、高利贷。《东门岛志略》载歌谣谚语:“渔民头上三把刀。渔霸海匪加风暴,渔民门前三条路,挨饿跳海坐牢监。”1953年,石浦镇民主改革渔民代表大会上,诉了旧社会渔民受七大欺诈、剥削:“渔行放桁头,鱼只准卖给渔行;渔行串通压价,四个秤锤调用,125斤作100斤;在洋上,靠埠要缴四五斗大米“顺风洋”;向水警队缴每船一、二石大米“护洋弗”;洋上海匪卖匪片,一年甚至要买23张,大米30多石;船租除租金外加1个“船魂米(一个渔工食用数);高利贷月利三分,7个月算一年,10元钱借7个月要还46元。”旧时,渔民出海资金短缺,多由鱼行(栈)贷款(称放桁头),汛中扣还,利息高达40-50%;鱼货必须卖给鱼行(栈),价低于市场价,一百二十斤折一百斤。币制贬值时,待鱼汛结束时结账,所得十不及一。上世纪30年代末至解放前,沿海匪甚烈。“综计浙江沿海匪股达三百个单位以上,人数不下三千”(《浙江建设》战时特刊),兵匪一家,占岛为王,公然出售通行证,通称“匪片”“片子”“旗照”。又因匪股众多,往往不能通用,渔民须买匪片数股以上,又怕海匪报复,不敢告官。有民谣云:“前面怕强盗,后面怕风暴,柯鱼难肚饱,日子真难熬。”东门岛民国初有打捕船99艘,红旗小对船30余艘。民国后期海匪横行,灾害频发,岛上渔业濒临崩溃,至解放前夕,只剩下24艘大捕船,舢板船30余只。民国36年10月25日《象报》载:“台风过后,天时晴好,三门湾晏站独捞渔船,结队至石浦海面捕捞黄鱼,正驶至五屿门外好屿海面,突遇刘阿牛股匪拦截,拼命扬帆图逃,匪开枪击伤渔民。”“本月十七日夜半,东门岛对面胡椒湾(共十八户)地方,突有匪徒六七人前来抢劫,计有王桂清等五户遭劫衣被等千余元。”民国37年6月10日《象报》以渔讯、匪患、青黄不接、沿海各地粮价狂腾为题,报道人心浮动社会一片不安:“象山石浦粮价骤超高涨,每日内每石由五百五十万元,突奔腾高升为七百五十万元。市上尚乏米供应,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闻三门南田方面,因米价飞涨有人暴动,捣毁米店米厂。”“据闻海匪曾向渔民勒索白米,匪将粮向奸党调换枪械。”民国38年5月9日《象报》载:“捕鱼得不偿失,渔民厌世投海:有定海六横渔船渔民某感于得不偿失,生计已绝,在石浦江(港)中跃海自杀,尸体未曾捕获,闻者莫不鼻酸。”民国29年粮荒,30年日军侵华,34年粮荒,更是雪上加霜。“因饥迫而尽者不乏其人”“传有18岁大姑娘换18斤茹丝”。35年,谷戝伤农,36年再次粮荒“城镇升计贫民和种田农民,野菜青草果腹。”石浦虽有渔盐之利,而渔民“前怕强盗,后怕风暴”,生命没有保障,住草房,吃蕃丝汤、蟹酱卤,十件衣衫九件破。檀头山渔民常年蕃丝当主粮,一个姑娘从小到出嫁没吃足一石米。有民谣:“檀头山,檀头山,两根蕃丝乌岩岩,虾姑弹酱当下饭,有女不嫁檀头山。”1962年由檀头山公社原雇工柯林富讲述的《东海一角的变迁》是旧社会渔民苦难的缩影:解放前全岛只有4只小船、200顶小网、150株张网桩头,300多户渔民50%吃蕃丝汤度日,39%吃24种野草杂菜果腹,86户渔工长期外出做雇工,10户人家外出讨饭,12户卖儿卖女,郑根火被日本鬼子害死后,其妻流着眼泪卖掉亲生儿子,剩下母女三人外出讨饭。为了养活自己,岛上渔民不顾生命危险,撑着竹排张网。住的破草房,穿的麻袋衣,有病无钱医,1948年瘟疫流行,岛上死去青壮年70余人。更谈不上受教育,岛上98%人是文盲。日本鬼子占领时,苦难渔民雪上加霜,鬼子在岛上为非作歹,抢夺掠杀。1942年2月22日早上,在石浦卖了柴的檀头山6只小船19人趁天发大雾冒险回家,不料,8时左右,船出铜瓦门,大雾散尽,被日本兵舰上的鬼子发现,鬼子向小船倾倒汽油,燃烧的6只小船火势冲天。船员纷纷跳到了海中,而鬼子看着这些在大海中挣扎的船员,竟然端起枪,当活靶练起了枪法,杀死了18个檀头山人,只有王家法1人幸免于难。同样,东门岛渔民惨遭日本鬼子杀害。1941年农历6月23日,日寇巡舰在东门门头外秤锤礁海面烧掉东门大捕船7条,惨杀渔民36人(史称秤锤礁惨案)。著名影人王人美在《渔光曲》石浦拍摄前前后后一文中回忆“石浦虽说是象山县集镇,也是渔船集聚之地。但是,市面很萧条,房屋也很破败。”“石浦葫芦头(火炉头)一带有成片破烂不堪的茅草棚,那是渔民们在岸上的栖身之地”“有一次,冒着大雨,拍下了破茅草屋在风雨中飘摇的悲惨景象”“渔民,有的告诉她,家人出海再没回来;有的告诉她渔霸从中盘剥压低鱼价;有的告诉她因贫穷忍痛舍弃亲身生儿子等等。我在旁边听,常听得双眼泪长流。”寥寥几句清晰地把解放前石浦渔民苦难生活勾画出来。

  1949年大陆解放,土匪聚集檀头山岛,渔民遭殃。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肃清匪特,解放沿海岛屿,派军舰护洋,保障渔民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人民政府发放贷款和困难救济款,帮助渔民恢复生产。1950年春、夏汛,国家发放渔业贷款和救灾款,东门岛得救济款400余万元(旧制人民币)。1951年3月发放渔业贷款800万元(旧制人民币)。5月,大捕船扬帆出海,开捕解放后第一个大黄鱼汛。政府发放贷款,帮助渔民恢复张小网、柯海蜇、拖虾等近海作业,并北上岱衢洋张网作业。是年,东洋渔村渔业产量从3500担,恢复到8960担(全镇49667担)。人民政府还鼓励渔民修船补网,增船增网,发展生产。对主要渔需物资(麻、桐油、木材、钉、猪血等)优先保证供应。1952年,发放渔业贷款5.4万元,更新和新增渔船。年底,大捕船从24只增加到28只。1951年3月29日,石浦镇渔业贷款委员会成立,1952年全镇发放救济款3892万元,渔业贷款45231.8万元(旧制人民币)。是年春,石浦设首个风暴站和渔市场,使渔民安全生产和公平交易得以保障,全镇渔业产量增至60497担。1952年10月26日,石浦区委向县委呈报发放救济款308户,1343人,3829万元(旧制人民币)。其中东门岛161户721人2353万元,延昌前75户310人59.9万元、铜钱礁39户178人48.5万元、石浦33户134人39.2万元。石浦区发放无息贷款4000万元,有息贷款2500万元,救济款4000万元。

  1950年12月15日,全歼檀头山守敌,1951年4月4日红旗插上檀头山岛。当时岛上渔船被烧光,张网桩头砍光,鸡犬无存。上岛解放军向岛民救济3000万元(旧制人民币)恢复生产,重建家园。1951年全岛渔业产量达到6478担。1955年2月13日渔山列岛解放,国民党军撤退时带走岛上渔民487人,破坏了远东国际灯塔,岛内外三层埋下地雷,码头、碉堡、坑道、房屋全炸掉,大米堆在海边坑道浇上汽油烧掉。岛上除一只羊、二只猫、一口棺材外,无一完整东西,一片狼藉,凄凉。解放军接管渔山岛后,即组织原住石浦、檀头山的渔山渔民上岛重建家园。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赖小惠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