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难仍不放弃
宫廷风筝的销路窄,也是让刘宾发愁的地方,因为店里的营业额大部分依赖老外,去年经济危机,老外们纷纷捂紧钱包,这让“三石斋”的生意直接受到影响,“更多老外倾向于选择八十块一只的DIY手绘风筝,不愿意买更贵的成品风筝了。我跟人家说开间店仅够吃饱,人家都不信”,刘宾说。
“你想过把这门手艺传给孩子吗?”记者问,他摇头,“没有,就算想传给他,他要吗?现在谁愿意学呢?”刘宾说,不是没想过传人的问题,毕竟祖孙三代的手艺不能就这么荒废了,但没人有耐心有兴趣,“就算我把全套手艺都交给他,他能靠这个吃饭吗?”产品虽好,但既没市场,又没传承者,许多传统民间工艺面临同样的困境。
“如果照这个形势,真就开不下去了”,刘宾说。和他同时毕业的同学们,现在都从事广告设计、制作等工作,每个月少说也有五六千的收入,两相对比,有时也让他心念摇摆,“想收摊不干了,找份工作,不用操那么多心,可手底下一大帮工人,都等着你发工资呢”,刘宾说,开店这件事,不由得你不往前走,已经骑虎难下了。
开店头几年,同学聚会相互寒暄,听说刘宾在做风筝卖风筝,大家都惊讶得很,解释多了,后来他就索性跟人家说,“在研究中国传统民俗工艺”。
放弃的念头转瞬即逝,刘宾总说,这是宿命,“谁让我们家就做这个呢”,爷爷的嘱托和制作风筝的乐趣让他始终难以舍弃“三石斋”,“我喜欢做风筝,也适合做这个。老天既然让我干这行,肯定能过得下去”。
“三石斋”里面除了风筝,还摆放着许多民族色彩浓郁的小饰品,兔儿爷、布老虎之类,刘宾说,卖风筝分淡季旺季,淡季时店里就靠这些小玩意儿维持开销。满墙美丽高傲的宫廷风筝下,放着一只纸箱,里面是一堆不值钱的尼龙绸三角风筝。 (记者 贾卉一)
梦想初绽放型
梦想开一家单向街那样的书店
绿色的外墙,覆盖银白色的顶棚,琳琅满目的报刊杂志挂满内墙。与其他普通报刊亭唯一的区别是,报刊亭的橱窗顶部镶嵌着一块白底红字的牌,上书“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九个字。虽然报刊亭所在的位置并不引人注意,但附近居民早已听说开报刊亭的是两位大学生,因此,这个报刊亭一开业就吸引了附近小区居民的注意。
毕业后主动待业
这家报刊亭的合伙人之一是张英(化名),微胖,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显出女孩子的可爱一面。报刊亭开业的时间不长,张英甚至记不住所有刊物的价格,因此顾客在购买杂志的时候,通常要等一会儿,以便张英找出刊物的价格。开业至今,还没有顾客因等待而生气不买的情况,张英说,可能是她的微笑在起作用,“通常人家都不会对一个可爱的姑娘发脾气”。
在经营报刊亭前,张英属于待业大学生,但张英说她是主动待业,不是“被待业”。张英去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在一家设计院工作,但因为工作让她觉得很压抑,时常忙碌却找不到满足感,不久她就辞职了。
辞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英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看书。看书是她从小就有的爱好,有书看,没有工作的她并不感到寂寞。看书的间隙,张英也会到人才市场和求职网站上看看,然而,不是她看不上用人单位,就是她的简历直接被过滤掉。
开始报刊亭创业
待业的这段时间,张英看完了大学时买下却并未来得及看的一批书,从文史哲到畅销书都有。
今年6月份的一天,张英像往常一样呆在家里看书,买菜回家的母亲告诉她,街道办近期会有一批工作推荐。街道办一般都是为下岗在家的人推荐工作,张英并未把这事放在心上。但耐不住母亲的唠叨,她还是去了街道办打听情况。
大概一周之后,张英接到街道办工作人员的电话,让她到街道办参加就业培训。在培训中心,张英开始对经营报刊亭产生兴趣,“因为可以很方便地看报纸和杂志,跟她喜欢看书的爱好比较接近”。
项目规划、学习报刊亭基本经营、到其他报刊亭实习……一连串的培训后,张英的报刊亭终于开业了。
虽然在其他的报刊亭实习了一个星期,但对很多报刊的价格和内容,她和搭档并不熟悉。为了能服务好顾客,开业的最初两个星期,两个人每天同时上班。当有顾客上门时,一个人在外面接待顾客,另一个人迅速在亭内翻看记录簿上刊物的价格。手忙脚乱地接待完顾客后,两个人抓紧时间考对方报刊的定价和刊物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梦想开一家书店
根据街道办的规划,她目前经营的报刊亭免费经营的最长时间是半年。报刊亭开业几个星期来,张英一直生活在紧张之中。这种紧张来自对第一次的创业实践能否成功的担忧。
熟悉了大部分报刊价格后,她和搭档已经开始轮流上班,以便两人都能得到休息。轮到张英休息的时候,她会呆在家里看一些经管类的书籍。事实上,张英并不喜欢经管类书籍,但现在,她觉得这是在为梦想播种。上大学的时候,她一直想开一家像单向街那样的书店,如果有可能,她要将这个梦想早日付诸实施。 (记者 刘浩宇)
大学生创业的梦想与残酷 苦与乐并存的现实
稿源: 京华时报 2010-03-16 09:26:20
传承难仍不放弃
宫廷风筝的销路窄,也是让刘宾发愁的地方,因为店里的营业额大部分依赖老外,去年经济危机,老外们纷纷捂紧钱包,这让“三石斋”的生意直接受到影响,“更多老外倾向于选择八十块一只的DIY手绘风筝,不愿意买更贵的成品风筝了。我跟人家说开间店仅够吃饱,人家都不信”,刘宾说。
“你想过把这门手艺传给孩子吗?”记者问,他摇头,“没有,就算想传给他,他要吗?现在谁愿意学呢?”刘宾说,不是没想过传人的问题,毕竟祖孙三代的手艺不能就这么荒废了,但没人有耐心有兴趣,“就算我把全套手艺都交给他,他能靠这个吃饭吗?”产品虽好,但既没市场,又没传承者,许多传统民间工艺面临同样的困境。
“如果照这个形势,真就开不下去了”,刘宾说。和他同时毕业的同学们,现在都从事广告设计、制作等工作,每个月少说也有五六千的收入,两相对比,有时也让他心念摇摆,“想收摊不干了,找份工作,不用操那么多心,可手底下一大帮工人,都等着你发工资呢”,刘宾说,开店这件事,不由得你不往前走,已经骑虎难下了。
开店头几年,同学聚会相互寒暄,听说刘宾在做风筝卖风筝,大家都惊讶得很,解释多了,后来他就索性跟人家说,“在研究中国传统民俗工艺”。
放弃的念头转瞬即逝,刘宾总说,这是宿命,“谁让我们家就做这个呢”,爷爷的嘱托和制作风筝的乐趣让他始终难以舍弃“三石斋”,“我喜欢做风筝,也适合做这个。老天既然让我干这行,肯定能过得下去”。
“三石斋”里面除了风筝,还摆放着许多民族色彩浓郁的小饰品,兔儿爷、布老虎之类,刘宾说,卖风筝分淡季旺季,淡季时店里就靠这些小玩意儿维持开销。满墙美丽高傲的宫廷风筝下,放着一只纸箱,里面是一堆不值钱的尼龙绸三角风筝。 (记者 贾卉一)
梦想初绽放型
梦想开一家单向街那样的书店
绿色的外墙,覆盖银白色的顶棚,琳琅满目的报刊杂志挂满内墙。与其他普通报刊亭唯一的区别是,报刊亭的橱窗顶部镶嵌着一块白底红字的牌,上书“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九个字。虽然报刊亭所在的位置并不引人注意,但附近居民早已听说开报刊亭的是两位大学生,因此,这个报刊亭一开业就吸引了附近小区居民的注意。
毕业后主动待业
这家报刊亭的合伙人之一是张英(化名),微胖,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显出女孩子的可爱一面。报刊亭开业的时间不长,张英甚至记不住所有刊物的价格,因此顾客在购买杂志的时候,通常要等一会儿,以便张英找出刊物的价格。开业至今,还没有顾客因等待而生气不买的情况,张英说,可能是她的微笑在起作用,“通常人家都不会对一个可爱的姑娘发脾气”。
在经营报刊亭前,张英属于待业大学生,但张英说她是主动待业,不是“被待业”。张英去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在一家设计院工作,但因为工作让她觉得很压抑,时常忙碌却找不到满足感,不久她就辞职了。
辞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英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看书。看书是她从小就有的爱好,有书看,没有工作的她并不感到寂寞。看书的间隙,张英也会到人才市场和求职网站上看看,然而,不是她看不上用人单位,就是她的简历直接被过滤掉。
开始报刊亭创业
待业的这段时间,张英看完了大学时买下却并未来得及看的一批书,从文史哲到畅销书都有。
今年6月份的一天,张英像往常一样呆在家里看书,买菜回家的母亲告诉她,街道办近期会有一批工作推荐。街道办一般都是为下岗在家的人推荐工作,张英并未把这事放在心上。但耐不住母亲的唠叨,她还是去了街道办打听情况。
大概一周之后,张英接到街道办工作人员的电话,让她到街道办参加就业培训。在培训中心,张英开始对经营报刊亭产生兴趣,“因为可以很方便地看报纸和杂志,跟她喜欢看书的爱好比较接近”。
项目规划、学习报刊亭基本经营、到其他报刊亭实习……一连串的培训后,张英的报刊亭终于开业了。
虽然在其他的报刊亭实习了一个星期,但对很多报刊的价格和内容,她和搭档并不熟悉。为了能服务好顾客,开业的最初两个星期,两个人每天同时上班。当有顾客上门时,一个人在外面接待顾客,另一个人迅速在亭内翻看记录簿上刊物的价格。手忙脚乱地接待完顾客后,两个人抓紧时间考对方报刊的定价和刊物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梦想开一家书店
根据街道办的规划,她目前经营的报刊亭免费经营的最长时间是半年。报刊亭开业几个星期来,张英一直生活在紧张之中。这种紧张来自对第一次的创业实践能否成功的担忧。
熟悉了大部分报刊价格后,她和搭档已经开始轮流上班,以便两人都能得到休息。轮到张英休息的时候,她会呆在家里看一些经管类的书籍。事实上,张英并不喜欢经管类书籍,但现在,她觉得这是在为梦想播种。上大学的时候,她一直想开一家像单向街那样的书店,如果有可能,她要将这个梦想早日付诸实施。 (记者 刘浩宇)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