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亚龙扔“套话”不希望媒体打草惊蛇
就这样,十个小时的夜车后,我踏着第二天的晨光赶到了中国足协所在的龙潭湖路。与《辽沈晚报》另外两位在京出差的同事姚广安及董丽娜会合后,我们一行人赶到了中国足协的小楼下。
在整整十年的专职足球记者生涯中,我曾经至少二十次进入过中国足协在龙潭湖路的那座旧办公楼。那里警卫力量几乎没有,但是一道铁栅栏和一个看门的老大爷,就足以让大多数意图进到这个中国足球核心决策地带的人(尤其是媒体记者)被拒于墙外。
不过这一次,我们的通关异常顺利,显然“南头儿”的邀请指令已经下达到了入门处,老大爷一听我报上《辽沈晚报》的名头,立刻抬手开闸迎我们进入,“快上去吧,都在三楼等着你们呢。 ”
顺着狭窄的楼梯向上走的过程里,我脑海里不断设想着会即将发生的场景:中国足协的官员们,群情激昂,个个涨红了脸,狠狠拍着桌子,南勇的眼睛射出腾腾杀气,谢亚龙常年挂在嘴角的标志性微笑转变成刀锋般的凌厉,我们气愤却又振奋,首都司法部门的相关人士随即把我们请到现场,大家在这个孕育着希望的春天里,共商为中国足球扫黑除毒瘤的大计……
但是这一切最终停留于我的“设想”,并永远地成为一段支离破碎却又让我会经常想起的臆想画面。
谢亚龙、南勇、杨一民,当时的足协三巨头联袂接待了我们,这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场面,可以显示出,中国足协对于我们带来的“炸弹”还是非常重视的。谢亚龙和南勇认真地看了我们带来的证据,杨一民则在一旁简短地问了几句,随后我们的谢亚龙主席便讲了大约十分钟的“官话”。
具体讲话内容我已记不太清楚了,但是他这套讲话的脉络大致上是“感谢《辽沈晚报》所做的努力——中国足协对于治理足球环境一直非常重视——媒体有什么捕获最好应该先与中国足协通气,自行发布的话,既难产生效果还容易打草惊蛇——中国足协将认真研究这批证据并迅速提请司法介入”……我记得清楚的是,谢亚龙在讲这番话时,脸上是少有的严肃和凝重。
后来,我们从会客室转移到了谢亚龙的办公室,又聊了一会儿。本报记者董丽娜一直试图用数码相机记录下会面的过程,但一直受到新闻官董华的委婉制止。临告别时,谢亚龙说,我们照张相吧。于是董华从董丽娜手中接过数码相机,亲自为我和谢亚龙拍合影,还拍了两张,横的一张,竖的一张……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标志 办公楼 通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