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我国首次明确负面信用记录最长保留期为7年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0月14日 09:03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本报讯(记者 黄艳丽) “5年后,我再到银行办贷款,可能会比现在容易。”13日,新公布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引起了林岳(化名)的关注。其中,有关负面信息保留期限的规定,使他觉得自己打个信用翻身仗“还有希望”。

  负面记录“背在身” 贷款屡碰壁

  因为在校期间办理的助学贷款利息没有及时归还,每月26元利息,连续17个月逾期记录,这在林岳的个人信用报告中出现了“信用污点”。不久前,他要到银行贷款买房,就是因为这一连串的负面信息,贷款屡屡碰壁。

  据悉,2006年央行组建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只要是在银行办过卡、贷过款,都会自动在该系统中生成一份属于自己的“信用报告”。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个人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也是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最多的机构。很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在招聘过程中,也都要求个人提交一份自己的信用报告做参考。”据银行人士介绍,目前各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核中,均将个人信用报告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依据。

  7年保留期参照国际惯例

  此前,关于信用报告中的“负面信息”保留期的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明确说法。

  “负面记录的保留期是从该笔贷款还清之日开始计算,保留一定的期限。但之前确实没有一个确切说法。因此,从数据库建立开始到现在的负面信息都一直保存着。”昨日,省内一银行业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国际上一般的做法是保留7年。对于信用卡逾期记录,如果打印信用报告,仅显示过去两年的还款信息。按照美国的做法,一般的负面信息保留7年,破产的、特别严重和明显恶意的负面信息保留10年。超过保留期限,负面信息就将在个人信用报告中被删除。

  13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其中首度提及“负面记录保留期”问题:“征信机构不得披露、使用自不良信用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已超过5年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以及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超过7年的个人犯罪记录。”银行人士表示,这一规定,跟国际惯例差不多,也比较切合实际。如果保留期太短,不足以对失信行为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但对于那些并非主观意愿导致的失信行为又显得过于严厉。新文化报

  信用记录的那些事:

  个人信用不良记录可能长期存在 污点保存终身

  张小姐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每个月收入有8000元,在今年楼市逐渐回暖的情况下,杨小姐担心房价继续走高,于是动了买房的念头,但当她来到北京伟嘉安捷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准备向银行申请房贷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自己已经上了银行征信系统的黑名单。[详细](央视网)

  醉酒驾驶酝酿纳入银行信用记录引中国社会热议

  中国公安部交管局负责人日前表示,其正酝酿与保监会、银监会等部门协调,凡酒后驾驶发生重大事故或醉酒驾驶,将纳入银行个人不良记录。这一做法将使酒后驾驶的处罚力度延伸至更深层面,但能否从根本上减少“马路杀手”,一时引起中国社会热议。[详细](新华网)

  黑中介全国招揽业务 称花万元可抹不良信用记录

  黑中介通过网络全国揽业务,人民银行提醒市民,若上当除了蚀财还会泄露个人资料信用卡套现歪风还没刹住,有人又在“个人征信报告”上动开了脑筋。昨上午,记者在对信用卡套现“公司”进行暗访时,发现有“中介”竟开通了帮人“抹销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业务,声称只要给钱就可把以前的不良信用一笔勾销。[详细](重庆晚报)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贷款 6元 
稿源: 中国经济网  编辑: 胡晓云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甬台温铁路开通
3G上演“三国演义”
央视一套改版
刘翔复出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