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区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四个”多样化趋势越趋明显,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使居住群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现行的党建工作模式和服务、管理机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区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多次专题研究,落实了经费保障,着力运用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理念,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从2007年3月开始,我区选择蛟川街道棉丰村进行了社区化服务和管理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在全区22个村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并被民政部列入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
一、坚持以调整组织设置为核心,使工作体系由“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转变,为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提供组织保证
镇海区现有外来人口37万,接近本地户籍人口,多元、复杂的社会管理服务对象早已突破原有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传统的组织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在农村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工作中,我们一方面继续保留村经济合作社、加强村民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强化村党组织总揽全局的能力;另一方面以调整组织设置为核心,相应建了“新镇海人党支部”、“新镇海人服务站”和“社区管理共建理事会” 3个组织,同时在村一级设立“社区工作站”,初步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农村全体居民为主体、村级各类组织共同参与、共同创建的社区化建设格局,实施新镇海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1、调整党支部设置。按人口在地域的不同分布,在村党组织下面设立村级新镇海人党支部,专门建立党建工作室,将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党员组织起来,正常性开展党的活动,为新镇海人党员提供各种关爱服务,使新镇海人党支部在外来务工人员自治管理中发挥中坚力量。目前,全区共建了22个新镇海人党支部。
2、设立“社区工作站”和新镇海人服务站。区和镇(街道)将政府管理职能延伸,重心下移,建立社区工作站,具体实施社区化管理工作,提供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救助、环境卫生等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并根据村域下设若干个片区,由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服务管理。各村成立新镇海人服务站,作为全体外来务工人员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专门机构,确保社区化运作规范、管理有序、工作到位。
3、组建和谐共建理事会。按照“共驻共建、共建共享”原则,重新按地域、行业、人口的不同分布,建建立由村级班子成员、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村民代表和有较强素质的新镇海人等组成的和谐共建理事会,强化“块”状包片管理,构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重点对对社区化管理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议事、监督,采用多种途径完善村企结对,充分挖掘、有效盘活共建单位的人、财、物资源,着力形成共建共筑的工作格局,有效发挥外来流动党员、外来人员和辖区共建单位的参与作用。目前共有139家企事业单位与22个村建立了和谐共建结对关系,结对率达到100%。
二、坚持以选聘分离为关键,使工作者队伍由传统村干部向专职工作者转变,为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提供人才支撑
根据农村管理所反映出来的范围更大、对象更多、任务更重、内涵更丰富、情况更复杂的情况,我们参照社区管理的方法,着力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
一是以社会化理念配备工作者。按照500名居民配1名工作者的要求,通过选聘、招聘两种方式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选举产生的脱产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班子成员,按照专职工作者资格条件和工作需要,在任期内由镇(街道)与其签订专职工作者聘用合同;不足名额按照“凡进必考”原则,由镇(街道)统一组织公开招聘,原村其他脱产干部全部重新参加考试,择优录用,并做到新招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专职工作者在50%以上,每村有一名以上高校毕业生。目前,22个村共配备了227名专职工作者,新招聘人员中大专毕业以上文化占70%。
二是以职业化标准要求工作者。对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定岗定责定人,按分片包干,条块结合的原则,明确了片区和工作站内治安、社保、救助、计生、卫生、文化、教育等工作职责,做到上下“一口清”,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对辖区内社会管理全覆盖目标。
三是以人性化管理激励工作者。贯彻落实《农村社区化管理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对工作者实行劳动合同管理,明确基本工资每月1300元,奖金按岗位职责进行考核后发放,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并规定今后在专职工作者中定向招考镇(街道)事业人员,激发工作动力。完善工作经费财政补助机制,每年对各村的专职工作者按每人3万元标准进行补助,区、镇(街道)两级财政按照4:6的比例分担。
三、坚持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使工作重点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为推进城乡党建一体化夯实群众基础
把服务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城市社区的服务理念根植于农村基层,激发居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搭建服务新平台。按照“场所设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公开化、为民服务正常化”的要求,建设设施相对完备、服务功能相对集中、群众办事便捷、面向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全体辖区居民的社区化综合服务中心。近年来,我区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区62个村共新建和改建社区服务中心6.9万平方米,其中推行社区化服务和管理的22个村拥有社区服务中心2万平方米。
二是拓展服务新内涵。以村民(社区)服务中心“星级服务”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发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作用。健全便民服务网络,发挥区级市民服务中心的优势,延伸了21890在农村社区的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村卫生服务站建设,初步形成了“十五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设立农村社区治安警务室,配备专职管理员和夜防队员,构筑了城乡一体的安全网。健全就业保障网络,在所有农村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全面实行城乡劳动就业和求职登记制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面落实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使居民办事小事不出家门,大事不出社区。
三是探索服务新途径。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在全区62村建立了党员服务站。以党员服务站为平台,通过公开招募、自行申报等方式,动员引导辖区内有一技之长的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建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不定期的为群众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共组建了志愿者队伍122支、注册志愿者1260名,今年以来开展服务活动1000多人次,代理事项645件,帮助解决具体问题380个。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保险 安全网 工资 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