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下辖11个县(市)区,89个乡镇和62个街道,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基层党组织2.2万个,其中村党组织2609个,社区党组织575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7013个;党员40.5万名。市委一直来十分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党的建设。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坚持求突破、创特色、出精品、争一流的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落实工作举措,着力在优化党组织设置、强化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党组织活动、夯实党建工作基础等方面下功夫,探索了一些富有宁波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做法,走出了一条切合宁波实际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宁波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新社会组织发育较快。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有非公有制企业8万多家,从业人员180万多人;各类注册的新社会团体和组织3800多个,并且越来越多地承担着社会服务管理的职能。由于“两新”组织的迅猛发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推进速度跟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速度,以及“两新”组织中的党员频繁流动,使得基层党建工作出现了“空白点”,难以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因此,我们积极引入区域化党建理念,探索务实管用的建党模式。所谓区域化建党模式,就是将“两新”组织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或行业作为建党单元,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建立区域性党组织,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区域内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党的活动和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成片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整体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具体推行“1+N”组织设置模式,“1”为区域性综合党组织,“N”为区域内的单建和联建基层党组织。区域性综合党组织主要负责指导和推进区域内基层党建工作,重点负责抓好未建党组织单位的党建工作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对未建党组织的单位进行培育“孵化”,帮其建立党组织;在“N”类中的党组织因单位变动、企业注销、党员流动等原因撤消时,将其党员自动归入区域综合党组织这个“蓄水池”管理。如,北仑大港工业城通过建立园区综合党组织,对分布于区域内327家企业中的“零散”党员进行集中管理,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先后接纳流动党员1927人次,培养发展党员145名,培育外资企业党组织46家。目前,全市已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7013家,有3名以上党员且符合单独建立党组织的4128家企业,全部单独建立了党组织。
在“两新”组织中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同时,在城市社区、商务楼宇、大型商贸区、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农村中心村和行业协会、专业团体等区域和行业中,也积极推行区域化党建模式。目前,全市共建立区域性党组织503个。海曙、江东两个中心城区针对楼宇经济迅猛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楼宇党建工作新路子,依托社区或物业公司建立综合党组织,把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整幢楼宇内的各个企业。奉化市西坞街道依托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小区——力邦村,建立力邦村党总支,对周边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进行统一管理,工作涵盖周边企业3000多名外来员工,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了区域内各个企业。北仑区整合九峰山区域内9个村的资源,通过探索创立区域联合党委、区域议事会和公共服务中心等三个平台,把区域性党组织打造成为统筹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实施区域化党建,使得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党建资源和工作力量有效整合,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进一步扩大。
二、全面推进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基层党建工作的综合性平台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针对“两新”组织党的工作难以全面覆盖,基层单位缺少党的活动阵地,流动党员缺少有效的教育管理手段,党内关心爱护氛围不浓,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缺乏有效载体,党的社会工作和群众基础有所弱化,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等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社会化、开放式、服务型的创新之路,从2004年4月份开始,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1亿元,建成党员服务中心1019家。
1、科学规划,构建党员服务网络。按照方便城乡各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活动的原则,科学规划党员服务中心建点布局,建成了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为龙头,村、企业、社区、工业园区等党员服务中心(站)为支点的党员服务网络。今年6月30日,在宁波市最活跃的商贸区天一广场建立的天一广场党员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江东区还依托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建立了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等三大服务体系,开设了再就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八大窗口,积极构建社会服务网络体系。
2、着眼服务,科学定位功能。按照服务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党员服务中心全部实行社会化、敞开式管理,服务对象立足党内、面向社会,立足党员、面向群众,所有的活动设施向党员、群众和附近单位开放。不同层面、不同地方的党员服务中心,在功能定位上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市、县(市)区党员服务中心重在政策业务咨询,乡镇、街道重在对基层的帮助指导,村、社区重在面向党员群众的具体服务。党员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党组织服务党员的中心,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中心。
3、针对需求,合理设置项目。根据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设置党员接待室、电教工作室、综合活动室、党员阅览室、教育培训室、谈心室、健身室等,开展党务工作政策咨询、党建知识教育传播、提供党员活动场所、接纳群众入党申请、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困难党员生活帮扶等服务,为广大党员和群众提供生活关怀、人文关怀和信仰关怀,做到“党员有困难,可以去求助;党员有烦恼,可以去诉说;党员有困惑,可以去咨询”。北仑区依托“北仑党员e家”网站,开设网上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党员服务中心的成功建设,使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新阵地,党员教育管理有了新场所,服务党员有了新载体,党员发挥作用有了新途径。到目前,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已为100余万人次党员和群众提供了各类有效服务,共接待群众15.8万多人次,接受书面意见8.2万多份,经采纳后为群众办好事、实事9200余件。
三、切实加强党务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效能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对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积极适应党建工作新形势,2002年以来,我们着力推进党务工作信息化建设,以建设党内信息管理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干部党员学习网“三张网”为重点,把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党务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党建工作效率。
1、着眼于提高党务工作的效率,建设党内信息管理网。依托政府专网建成了联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企业)四级的党内基本信息网。整个网络覆盖了城乡572个网络级党委用户,178个单机版用户,系统用户达750家,录入了全市所有党员、入党申请人和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信息。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五方面功能,可以实时对党组织、党员、申请入党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查询,方便各级党委查阅实时信息;可以统计分析党内资料,根据工作需要,随时统计党内有关资料,自动生成分析报表;可以监控预警组织工作,对党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情况、党员活动情况等进行动态监控;可以提供网上办公平台,领导网上批阅文件,党务工作者交流经验体会,公文系统内双向流转;可以网上接转组织关系,对全市范围内流动的党员在系统内接转党员组织关系,对跨市流动的党员市内手续网上办理,简化接转手续,掌握党员流向。党内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党内信息从单机管理到网络交互管理的跨越,促进了党务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2、根据基层党员教育培训的需要,全面建设和延伸远程教育网。我市是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第二批扩大试点单位。到目前,在全市农村和城市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企业等建成了3476个终端接点,配套建成了l个具有实时传输演播功能的市级中心课堂和7个县级中心课堂,开通了具有VOD点播功能的远程教育教学网站。网站设置了党员教育板块,累计制作、整合各类课件3500多部。开设“点播热线”,由党员群众根据自身实际提出需求、进行预约,开展“订单式”服务,使教育方式从“我播你看”逐步向“你点我播”过渡,满足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鄞州区开通远程教育视频互动民生答疑热线,邀请涉及民生的政府部门就百姓关心的教育、卫生、安全、医疗保障等问题定期进行答疑。镇海区试行有线电视远程教育时段,每天播放3个小时远程教育节目,扩大远程教育覆盖面,探索远程教育频道开通的可行性。
3、适应党员干部学习方式的变化,建设党员干部学习网。采取全市统一平台(www.nbstudy.gov.cn),县(市、区)设立子站,平台内学习资源共享,网上学习自动计时计分的方式,构建了全天候的党员学习培训平台。整个平台由学习超市、干部培训、数据查询、学员服务、教学管理、网上学院、网上图书馆等七大模块组成,设有通知通告、干教动态、学习超市、在线报名、最新视点、国(境)外培训、在线自测、学员服务、数据查询、成果展示、政策法规、教学管理、报刊图书阅览等13个栏目,且按类别以每季度50门左右课件进行上传更新,满足了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需要。此外,海曙、江北等地还积极探索建立党员IC卡信息管理系统,为党员制作随带随迁的电子“身份证”,将党员的基本信息、组织关系、参加组织活动情况等信息存入卡中,以简化党员身份认定、组织关系接转、参加组织活动情况查询等工作,实现党员信息化管理。
四、建立健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新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包括党员在内的大量人员在城乡间、产业间和单位间频繁流动,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宁波市登记在册的外来流动人口达已达359.6万。党员队伍呈现出组成结构复杂化、从事行业多样化、活动范围扩大化的特点,党员已由“静态”变为“动态”,传统的“单位式”党员教育管理的模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困难。为此,我们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为重点,探索创新了一系列党员教育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1、全面推行“查、建、联、管、用”五步工作法。查,即由公安部门源头调查,在外来暂住人口登记时采集流入党员的具体信息;建,即依托党内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联,即由镇乡(街道)组织人员力量及时上门联络登记,并对党员身份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后,按一人一卡进行建档;管,即将他们纳入相应的基层党支部进行管理;用,即从工作岗位和社会责任岗位两个方面,发挥好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实施五步工作法,达到“四个100%”的目标,实现100%明确党员身份的流动党员都纳入到基层党组织进行管理,100%明确党员身份的流动党员都能得到经常教育,100%明确党员身份的流动党员至少有一个以上发挥作用的岗位,100%外出流动党员与流出地党组织建立正常联系。
2、积极构建全天候的关爱服务网络。以遍布城乡的党员服务中心为支撑,借助市民求助服务平台,开通81890710党员咨询服务热线(寓意为“拨一拨就灵,找到党组织就灵”),开设www.81890710.gov.cn党员服务网页。采取热线、网页和服务中心三方联通、相互联动的方式,构建覆盖城乡的关爱服务网,为城乡党员在生产生活、社会事务、党务知识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咨询求助服务。开通以来,服务热线共接待党员咨询、求助13538人次,办结率达100%,回访满意率达99.8%,网站累计点击178172次。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还采取“党费拨一点、财政补一点、党组织和党员捐一点”的办法,建立了总额达1亿元党员互助金,已向1.5万多名困难党员发放救助金767.2万。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关爱流动党员的具体措施。如,慈溪市实行流动党员服务“一卡通”制度,为持活动证的流动党员提供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困难救助、权益维护等服务。鄞州区实施外来流动党员“关爱十策”,为他们提供政治、生产、生活方面服务。
3、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作用发挥机制。从流动党员实际和特点出发,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在抗震救灾,应对雨雪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中,我市各级党组织积极引导广大流动党员,开展当好形势政策的宣传员、社会稳定的信息员、权益矛盾的调解员、创业创新的领跑员活动,以实际行动促进了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实。五、大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探索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为适应新形势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需要,我们积极创新服务载体,广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各级党员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按照“自愿参加、无偿服务”的原则,建立了一支保持一定常数,数量充裕、功能齐全、作用明显的党员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党员志愿者招募、教育、管理和活动制度。
1、抓好队伍组建,不断扩大党员志愿者队伍。采取按组织关系、活动关系、区域关系、行业关系等形式,把有一技之长的在职党员、有发挥余热愿望的离退休党员和农村无职党员作为党员志愿者的重点发展对象,灵活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同时,积极动员外来流动党员参加。
2、注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志愿者为民服务的本领。依托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党员志愿者培训、交流和座谈,组织学习宏观形势、政策法规、新农村建设、党务知识以及开展服务所需的各类实用技术等,并在宁波市志愿者网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网络上设立专门的网页、专栏,放置相应的课件,方便城乡党员志愿者学习,提高党员志愿者服务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党员志愿者队伍管理。实行党员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党员志愿者的身份和职责。建立定期开展服务制度,全市确定每年三月为统一服务月,每月第一个星期六为统一服务日,集中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行党员志愿服务登记卡、结对服务联系卡,实行“星级管理”制度,加强对党员志愿者参加活动、提供服务情况的管理监督。加强对开展党员志愿活动的保障,发挥各级党员服务中心的优势,在场地、经费、活动组织等方面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特别是在各级留存党费和党员服务中心活动经费中划拨一部分资金,确保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常、有序开展。目前,全市共有党员志愿者10万余名,各类党员志愿者队伍1100多支,推出服务项目150多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700多次,有102.4万人次参加了活动。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党员志愿者的形象已深入基层群众心中。
六、积极实施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三化建设”,提升党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基层党建工作抓得好不好,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从2006年起,我们提出了“职业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思路和操作办法,有效地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1、职业化管理。通过公开招聘的办法择优选用一批人员,经过一定时间相对系统、专业的培训,取得党务工作资格证书后,选派到基层党组织专业从事党务工作,以此来培养和造就一支相对稳定的基层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同时,对基层党务工作者实行类似“职业经理人”式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他们的日常管理、报酬待遇、考核激励等。以我市农村为例,各地普遍建立了村干部考核管理制度,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有条件的地方还为村干部办理了养老、医疗保险。2008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人均年收入24254元,最高的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
2、专业化培训。由市、县(市、区)两级组织部门负责,委托党校等专业培训机构,采取全日制脱产培训和修学分非脱产培训方式,进行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党校联合颁发“宁波市基层专职党务工作者培训结业证书”,并录入“宁波市基层专职党务工作者人才库”。到目前,市级已经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基层党务工作者200余人。
3、市场化运作。基层专职党务工作者的来源、管理和流动等按市场化要求进行配置,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自由流动。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党务人才推荐会,组织用人单位和党务人才进行双向选择,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的党员干部中公开招聘一定数量有志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另外,从2000年开始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到目前,累计选聘了2885名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担任农村(社区)工作者,目前在岗的有2617名。
七、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转变村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我们立足宁波实际,积极探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路子,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规范农村基层选举制度,提高村干部选拔的公信度。积极创新农村基层选举方式,全面实行村党组织班子“两推一选”,积极扩大“公推直选”和无候选人党内直选办法,在去年村级组织换届中,余姚市265个村、江北区104个村全部实行村党组织班子和书记直选,全市村党组织书记直选的比例比上届提高了14.2%;在村委会换届中,全面推行“海推直选”,积极实施“海选”、“自荐海选”等办法,实行“海推直选”的有1199个村,实行“自荐海选”的有1290个村,分别占48.2%和51.8%,其中宁海县、江北区和北仑区全部采用“自荐海选”方式,让农村党员、群众自主选择“当家人”,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公信度。全面实行村干部候选人竞职承诺制度,通过竞职演说或书面张贴竞职书等方式,为候选人之间搭建了公开亮相、公平竞争的有效平台。
2、健全村级民主决策制度,提高村级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全面实行以“村三委会提方案、党员大会议方案、村民代表大会定方案”为主要内容的“三会决策”程序,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前均要进行民主协商,通过民主恳谈会、民主听证会、民主议事协商会、村事提议等制度,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保证党员群众的决策参与权,促进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群众提议,干部承诺”制度,对年度重要工作,年初在广泛征求村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基础上,提交党员、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由村党组织书记代表村级班子作出公开承诺,年终就承诺完成情况向党员、村民代表进行述职评议,评议结果作为村干部年度考核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如,余姚市推行“阳光村务八步法”,实现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真正把村务决策权交到群众手中。
3、全面推行“三务”公开制度,畅通党员群众民主参与渠道。制定《宁波市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党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并把村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述职述廉情况等纳入党务公开内容。规定每季度首月的20日作为全市统一村务公开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以及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实行按月逐笔公开,大额资金使用、重要项目建设等,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公开。目前,全市99%以上的村实行定期公开,其中有21%的村实行按月公开,每次村务公开日公开率都达到100%。
八、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要求。这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顺应城乡统筹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看,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5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为2.21:1,非农业人口比重占34.9%,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5%,城市化率约达63%,城乡关系已步入整体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城乡形态加速融合,组织形态加速突破,人力资源加速向城市集聚。2008年,中组部将我市列入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重点课题的研究单位,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战略研究报告》,获得了中组部全国重点课题调研成果二等奖。今年4月,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伟同志亲自牵头,着手开展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体系研究。同时,各县(市、区)委从各自实际出发,分别确定2项左右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方面的工作,进行重点研究和突破。在此基础上,组织起草了《关于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1、积极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转型,夯实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在农村的基础。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向开放转型,将区域化党建理念引入农村,升格农村党支部为党总支,实施农村党组织区域统建,推行“基地+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的产业党组织设置模式,不断拓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纵向管理的深度和横向协调的宽度;推动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向复合型转型,坚持选聘、教育、管理、服务并重,努力把村干部队伍打造成“复合型”的农村社会工作者队伍;推动农村基层党建资源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集约利用的党建保障机制,统筹安排各种党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型,通过创设平台、加大投入、整合力量,不断强化农村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承担起管理职能。
2、全面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夯实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在城市的基础。统筹考虑城区内包括街道、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两新”组织所有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服务发展和服务群众为根本,以“实现全覆盖、增强凝聚力、保持先进性”为关键,体现“社会化、区域性、开放式、服务型”的特征,全面加强城市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创新城市党建领导机制、组织设置方式、党员管理方法、服务工作平台和党务工作手段,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为推进城市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力争通过努力,实现“五个一”目标,即构建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新格局,建立一套适应城市特点的党建工作机制,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城市党务工作者队伍,构筑一张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城市党建工作网,培育一批城市党建工作示范群。
3、着力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城乡基层党建新机制,探索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方法途径。建立城乡党建经验互鉴制度,推进农村党建经验“四进社区”和社区党建经验“四进农村”活动。农村党建经验“四进社区”,即“三级联创”进社区、农村组织阵地规范化建设进社区、农村远程教育进社区、农村党员承诺活动进社区;社区党建经验“四进农村”活动,即城市社区共驻共建党建管理体制进农村、城市社区集体经济股份制进农村、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进农村、城市社区社工队伍建设办法进农村;建立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互助制度,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联镇带村、机关部门结对联村、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等活动,全市已有5085家企业与2500多个村结对,结对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结对企业协议或承诺出资4.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达2.15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建立实施城乡基层干部交流挂职制度,采取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联动的方式,定期选派社区干部和农村干部进行交流挂职。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就业 IC卡 一批 采集 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