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大中城市居民用水价格“涨”声一片,触发社会对价格波动的敏感神经。为何一些城市选择“集体”涨价?水价上涨如何兼顾百姓承受能力?“供水成本”能否公开透明?水价到底该怎么调更合理?(7月26日新华网) 任何公用品涨价都少不了国际接轨的字眼,此次水涨价也脱不了此路套。清华大学环境系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世界银行建议一国居民用水开支应占其可支配收入的3%至4%,而中国目前的水平不足2%。中国目前居民用水价格还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城市居民要做好水价继续上涨的心理准备。要说油价或者其它的公用品与国际接轨多少挨得到一点边,这水能挨得上多少,世界上各国水资源不一,有的四边环水,根本就不缺水,有的四边沙漠水非常的紧张,有的只能用海水净化的水,这水也能与国际接轨? 当然要与国际接轨也行,那得国情接轨、收入接轨、福利待遇接轨。可现实情况是: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低级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人均GDP刚刚突破3000美元,2007年排名是世界第108位。在这种态势下怎么接,此种接轨只能说是为部门提价寻找借口,漠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世界银行建议有多大的权威性笔者并不知晓,可是其建议并不与此,还有不少提醒的数据:世界银行专门发布了一份有关中国高速公路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大陆的收费公路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多,而中国人的车辆通行费可承受能力却是全世界最低……;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的信息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互联网使用价格占收入水平的比重仍然偏高。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价格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中国的比例超过10%,是发达国家的10倍,也高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约8%的平均水平。这些为什么专家学者们不去关注,而却把提高水价建议摆了出来,可见专家为了达到维护部门的利益,并非站在公正的立场,而是有选择性的。 水是公众最基本的生活用品,水价高低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公益部门要涨价,尤其是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的产品要涨价,必须有足够的理由,摆出公众信服的道理。动不动就摆出国际接轨,如:天燃气涨价,煤电涨价,水涨价等,国际接轨成了涨价的筐什么都往里装。这国际是那些国家,有多少老百姓知道国际“轨道”是多长,有多宽?老百姓只知道自己的收入有多少,涨价后对自身影响有多大,至于国际上的价格是多少,不论是高还是低都没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