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详解天量信贷来龙去脉
经济复苏了,银行危险了?
■ 记者 李画 发自北京 《 国际金融报 》( 2009年5月7日 第 02 版)
一季度新增加信贷创天量,新增贷款构成如何?投向了何处?贷款增速是否能维继?银行不良资产是否面临反弹压力?央行昨日发布的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详细勾勒出前3个月我国货币流动图。
钱来何方,投向何方
至3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5.0万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5.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56万亿元。央行称,贷款保持快速增长3个原因如下,首先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使银行流动性充裕,利率水平降低,刺激了信贷供需双方。其次,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不良贷款率较低,盈利状况较好,具备较强的信贷扩张能力。此外,商业银行提高信贷审批效率,加大了对扩大内需项目的支持力度。
国有商业银行第一季度新增贷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比重为50.5%,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12.7个百分点。贷款新增额排在其后的依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份额有所下降。
4.56万亿元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投放较多。中长期贷款增加1.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0.7%,,延续了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项目投资类中长期贷款多的特点。票据融资增加1.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3%。短期贷款增加1.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6.3%,较上年第四季度提高4.4个百分点。
未来数月重在“消化”
近日,央行副行长易纲重申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在昨日报告中再次强调,下阶段,将继续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
但是,央行也指出,3月份贷款猛增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商业银行季末考核等因素影响,有“冲时点”的成分。4月份以至未来几个月,金融机构和企业都需要一段时间“消化”。不过如果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深化,则信贷仍需要一定力度的增长。
防不良贷款反弹风险
央行指出,信贷增长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快速增长的货币信贷与相对缓慢的实体经济存在反差,有一定合理性,但也要防止经济波动加大的风险和不良贷款反弹风险。
瑞银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如果一些借贷主体如地方政府,认为银行贷款成本很低,同时又没有有效的融资手段,地方政府对信贷的需求就不容易降下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贷款增速就可能是一个信贷过度扩张期的开始,并将伴随着严重的后果。
不过多数学者还是对银行资产质量抱以乐观态度。汪涛说,中资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率低于3%,这仅是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不良贷款率的零头,中资银行抵抗力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已不可同日而语。持续的信贷高增长,虽可能令几年后不良贷款明显增加,但还不至于像上世纪90年代末那样让中国的银行系统几乎濒于崩溃,最后需要依靠政府注资救助。
相关链接
关键数据报告
■ 本报记者 李画 发自北京
M2供应量:同比增长25.5%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5%;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7.0%;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第一季度现金净回笼473亿元,同比多回笼785亿元。
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增长25.7%
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7%。
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长27%
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7.0%;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5.0万亿元,同比增长29.8%。
人民币对美元:贬值0.02%
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比2008年末贬值13个基点,贬值幅度为0.02%;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分别比2008年末升值6.94%和8.65%。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9年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和日元汇率分别累计升值21.07%、10.87%和4.92%。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贷款 中长期 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