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堪称“爷爷与孙子”之间的较量:球场一端,老人们大多满头银发,气喘吁吁;另一端,孩子们个个健步如飞,活力飞扬。双方的年龄差距,竟然达到了60岁。周三上午,王后军、陈志华等一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队元老来到杨浦体育场,兴致勃勃地与申思带领的幸运星足球俱乐部U12队进行了一场新春联谊赛。 赛后老人们谈起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感触颇多。 今非昔比 鲜红的球衣胸前,是一行醒目的大字:沪东1956,这是老人们的标记,也是他们的骄傲。 “那个时候,杨浦还是分为两个区,一个是榆林区,一个是沪东区。我们这些人都是在沪东踢球的,后来基本上就成了上海队的主力,还有好几个都进过国家队。”老人们回忆道。“几十年前足球真的是火,我们在体育场里面训练,外面都有一圈人,边看边踢,时间长了,那水平还赶得上专业队了。” 只不过,几十年过后,物是人非。体育场的工作人员朱广林感慨说:“我记得早些年杨浦区随便组织一个杯赛,报名参加的球队都有好几百支,企业、厂矿、学校甚至小区都争先恐后组队。现在我们再搞个足协杯什么的,能有七八支球队来,就了不得啦。”他摇摇手,“足球人口萎缩得这么厉害,你说中国足球的水平怎么可能上得去呢?” 看到希望 “最关键的是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要找到几个好苗子真的越来越难。”谈起这个话题,上海足坛老前辈王后军也有一肚子的话,“职业联赛以后,把培养人才的任务全交给市场,步子有些太快了,也不符合国情。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专业体制与市场体制相结合。” 好在,与前几年的一片悲观不同,老人们认为这个局面正在改观。急功近利之后,中国足球已经显示出危机重重,尤其是人才断档非常严重,一些圈内人士开始尝试努力改变。“今年的全运会增加了一个93、94年龄段的比赛,还设了2块金牌,这显然是上面看到问题,开始重视青少年培养了。前几年,一个小孩要选择踢球的话,家长一年的开销要好几万甚至几十万元,有几个培养得起?” 一场联谊性质的比赛,一群12岁的幸运星小球员最终4比1赢了六七十岁的“爷爷辈”。结束之后,老前辈们也对这批孩子交口称赞:“他们是有潜力,而且学习、踢球两不误,幸运星的模式有希望。” 老人们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最为深刻:“很多人希望中国去申办世界杯,其实与其花那样大的精力和财力,不如老老实实地去抓好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报记者 关尹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