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把教育公平寄望于户籍改革,其实是搞错了方向。义务教育和高考的身份公平,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而且比户籍改革更为迫切的命题重新提出。
以准入制为标志的上海户籍新政2月23日千呼万唤始出来,出人意料的是,反对声很快压倒了赞成声,它被指瞄准精英,将原有户口特权变成变相奖励,在阶层之间制造不平等,背离制度改革大方向。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城市的角度上想一想,有没有可能做到只要想入户就能入户,而无需任何条件?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当然,我们至少可以在身份问题上做到贫富、长幼、职业平等,只要居住、生活、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就可入户,而不像现在还要附加职称、缴纳7年社保等条件。
然而,当我们回到“为什么社会子归啼血声嘶力竭地呼唤户籍改革”这个元命题时,就会发现,即便对于被户籍新政赋予“特权”的所谓“精英阶层”,长达七年的入户等待期还是承载不了户籍改革所需承担的使命期待。
许多人还认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口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背后有较高的医疗、教育、就业机会、养老、医疗保障、公共服务等福利保障。一旦发达城市全面放开户口,其城市的承载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事实上,像失业、养老、医疗等具体到个人的社会保障类公共服务,并非各城市政府向居民免费提供。上海此次户籍新政,则更明确地向充实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保基金方向倾斜,因其每年社保亏空达170亿~180亿元,占到了市级财政收入的17%~18%左右。它充分说明,新移民入籍是在充实当地社保而非坐享其成、分享城市福利。至于交通物流、金融信用、信息、政府行政服务、用水、用电等敞开式平等供应的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完全不可能通过户籍来甄别和分类提供。
经过层层排除法,我们会发现,户籍改革被寄予的最终期待,就是孩子们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平等、就地参加高考的权利!然而,诚如前面所言,户籍不太可能不经任何等待、没有任何条件自动入户,否则,光是大量学龄儿童和高考学生涌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将使这些地区的学校“爆棚”。
矛盾在于,人们入籍可以等待,但是跟随父母的孩子却面临着上学、高考等问题,一时一刻都不能等。因此,过去我们把教育公平寄望于户籍改革,其实是搞错了方向。义务教育和高考的身份公平,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而且比户籍改革更为迫切的命题重新提出。
主要方向是:义务教育阶段,任何人都可以就近入读公立学校,就像财政部、发改委今年通知的那样,任何地方不得向外来人口收取借读费或变相收取捐资助学等款项,更不得把外地孩子拒之门外。高考公平方面,则应该是在哪里读书就在哪里参加高考。不是搞全国统一高考和统一分数线,而是大学应该更为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地按考生比例平等分配招生名额。
让我们重新掉转方向,集中火力“炮轰”教育的身份不公平问题,它比关注大城市放松户籍准入条件更具价值和意义。教育的身份公平得以实现,则严重妨碍城乡下一代人口素质的留守儿童问题将迎刃而解,大学拼命招大城市二三流学生而不招边远地区一流学生的自我矮化倾向也可得到纠正。到那时,一纸户口的价值已经可有可无,就像过去城里人的粮票一样自然淡出。
(作者童大焕,媒体评论员)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标志 基金 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