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全市总体上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增长平稳较快
一年来,我市努力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部署,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全面开展重大项目会战攻坚和“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及时出台扩内需促增长的组合措施,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3964.1亿元,增长10.1%,其中一产增长4.1%,二产增长10%,三产增长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10.9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0.4亿元,增长18.6%。
(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亿元,增长4%。粮食播种面积增长8.9%,粮食产量继续增加,畜牧业生产较快恢复,新增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建成新一轮“百千工程”全面小康村47个、环境整治村319个,34万农村人口饮用水条件得到改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68公里,“百镇连锁超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进度加快。
(三)转型创新进展良好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服务业继续保持领先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6%;宁波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84.6万标箱,增长16%,进入世界前十强;金融运行稳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0.1%和17.9%,不良贷款率保持较低水平;会展、旅游等行业形势较好,服务外包快速增长。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全面实施,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达到10937亿元,增长1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891.8亿元,增长12.7%。
自主创新力度加大。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宁波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国家批准,4家特色产业基地列入国家火炬计划,4家企业列入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8家,新增国家创新试点企业5家,宁波软件园、鄞州创意128、镇海创e慧谷等建设顺利推进。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6.4亿元,增长22.1%。品牌、专利战略成效较好,新增驰名商标76个,授权专利9882件,增长11.7%,其中发明专利增长72.3%。
(四)节能减排成效较好
重点减排工程进度加快。新一轮生态市建设启动。主要污染物减排“24·10”工程进展顺利,北区污水处理厂、北仑电厂燃煤机组脱硫工程等项目全面完成。高耗能行业淘汰力度加大,关停小火电机组14.3万千瓦、不并网小柴油机组21.5万千瓦。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得到落实,316家重点用能单位建立能耗月报制度。开展污染源普查和“绿剑”系列等专项环保行动。预计全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0.5%左右(含宁波钢铁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重点建设扎实推进
投资增长总体平稳。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8.2亿元,增长8.2%。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农林牧渔业和社会事业投资分别增长12.1%、48.9%和23.5%。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到60.9%,高于去年同期25个百分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479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7.4%,特大型项目支撑作用明显,12个规模超过50亿元的项目共完成投资262亿元,占重点工程投资的56.5%。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较好,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梅山保税港区、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等13个重大项目获国家批准。
(六)改革开放逐步深入
开放型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进出口总额678.4亿美元,增长20.1%,其中出口增长21.1%,增速居计划单列市首位,进口增长17.9%。实际利用外资25.4亿美元,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占全市外资投资额的93%。“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124家,项目总投资3.2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1亿美元,增长1.8倍。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36.7%。
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启动实施。资源要素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公司股权、专利权质押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等办法实施,6家创业投资企业完成备案,2家村镇银行挂牌成立,余姚和镇海排污权交易试点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建设用地招拍挂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规范,土地规模经营水平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意见》出台,姜山镇、石浦镇、西店镇列入第二批国家小城镇发展和改革试点。
(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学前三年幼儿纯入园率达到98.5%,“初升高”比例达到98.66%,高中段学校招生职普比保持在1:1,完成企业职工培训33.4万人次,农民培训28.9万人次,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8%。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免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制度全面实施。
城乡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有效防治麻疹、手足口病等疫情,“三鹿”奶粉等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院迁建、第一医院扩建、第二医院扩建等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新增医院床位1100余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农村90%,第一轮农村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
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两年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顺利推进,宁波文化广场等项目开工,宁波博物馆建成并向社会开放,确定了第一批宁波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项目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丰库遗址公园建成。成功举办奥运火炬接力传递活动和世界女子拳击锦标赛等重大赛事。
(八)民生保障得到加强
六大民生改善工程全面实施,年初确定的十方面实事全面完成。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3万个,帮助6.6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3.3%,保持较低水平。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企业职工养老金、生活困难家庭帮扶标准均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3.4%和13.9%。居民消费价格形势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涨幅与全省持平,明显低于全国。住房保障得到加强,新增廉租房保障家庭3477户,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8万平方米,建成58万平方米,完成老小区整治22个。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全市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同比减少15.8%,直接经济损失下降17.3%。
但同时,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影响不断加深,全市经济运行逐步趋紧,内外需求明显降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多项指标回落幅度超出年初预期,经济运行潜在风险不断增加,我市经济发展经受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最复杂的考验。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任务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不少有利因素也在积聚,危机中蕴涵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必须增强信心,奋发有为,努力化危机为转机,变压力为动力,为实现全市经济新一轮更高水平发展奠定基础。
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求,兼顾需要和可能,建议2009年全市主要发展目标如下:
——经济增长平稳较快。地区生产总值4360亿元,增长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0亿元,增长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4亿元,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6亿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自营进出口总额753亿美元,增长11%,其中出口523亿美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6亿元,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R&D)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口径下降4%(含宁波钢铁能耗),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分别下降3%和4%。
——港口发展再上新台阶。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180万标箱,增长9%。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取得新进展。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5万个;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均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3%。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坚持内需外需并重,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着力抓好投资工作。扎实开展“会战攻坚年”活动。确保114个计划新开工项目顺利开工,尽快形成实际投资量;建立领导干部和市级部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分解落实责任,加快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杭甬客运专线等在建重大项目进度;谋划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做实规划、土地、环保等前期工作,积极向上衔接和报批催批;进一步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优化征地拆迁推进机制,加强金融创新,广拓项目融资渠道。
保持出口稳定发展。支持企业稳定美日欧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开辟境外直销基地和营建自主营销网络,积极引进涉外展会。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转口贸易,引导加工贸易高端化发展。落实外贸扶持政策,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机制和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规避出口信用风险。
促进消费较快增长。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等标准。优化消费环境,着力打造“三级商圈”,推动专业市场提升档次、扩展功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乡镇商贸中心”工程。发展服务消费,鼓励教育培训等新型消费,扩大外来消费,继续办好重大展会。落实国家出台的鼓励消费措施。
加强企业帮扶服务。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机关,服务企业促发展”活动,全面落实《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若干意见》。加强形势宣讲,落实增值税、土地使用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减、免、缓、停、改措施。借助“宁波周”等区域合作平台,支持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建立健全领导联系企业、部门帮扶企业制度,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咨询平台,完善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创新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新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20个以上,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现代农业服务支撑系统建设。推动服务业继续领先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加快发展外贸出口、文化创意等“6+4”重点产业,落实《宁波市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推进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和城市服务业试点。加快服务业功能区块开发,抓好重大项目推进,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二三产分设。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工业“两创”倍增计划,加快发展“5+5”重点优势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大力建设重大产业基地,争取符合条件的项目和企业列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
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创新区块,引进共建研发机构25家,争取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3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开发高新技术项目350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积极申报宁波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力争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继续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深化实施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培育专利示范(试点)企业15家,专利授权量达到1万件以上,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和参与制定国内外先进标准,支持优势企业创建全国乃至世界品牌。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创新要素集聚。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继续推进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24·10”重点减排工程,完成江南污水处理厂和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建成镇海电厂、明州热电脱硫工程。限制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能评审查制度,开展企业能耗标准对标工作,关停“双高”企业,落实项目污染物排放新增量的替代措施。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和水电等资源价格政策,争取国家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推进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积极申报新的国债项目。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机制,完善土地规模经营扶持政策。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宅基地换住房”改革,引导农民参加新型养老保险,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扩大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完善各项改革方案。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资源环境价格和收费改革,实施国家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深化液化石油气和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建立单位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按照中央、省部署,稳步推进政府机构大部门制改革,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推动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类指导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施市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重点引进全球500强企业和龙头企业,大力引进研发中心等核心部门。引导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收购外国公司、资产或品牌,完善支持“走出去”的财政、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基地建设。积极扩大进口,鼓励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原材料。积极培育塑料、液体化工等进口分拨中心和资源配置基地。加强国内外开放合作,继续做好对青川等地的对口支援。
(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
优先发展教育人才事业。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免除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读中职学校学费。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推动高等学校改革,推进产学研合作。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努力引进培养紧缺人才和创业创新型人才,力争全市人才总量增长12%以上。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加强急救网络建设。提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抓好新一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力争市中医院迁建工程、市妇女儿童医院扩建工程建成投用,加快市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扩建工程进度。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争取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完善流动人口市民化服务、属地化管理。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完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十五分钟文化圈”,推进体育民生工程建设,力争建成天一阁书库,加快宁波文化广场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向困难家庭赠送1万台电视机,安排2.5万场电影、1000场戏下乡。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
(五)持续改善社会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全力推进十方面实事。千方百计稳定就业。贯彻落实新一轮促进就业政策,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等措施,开展促进就业专项活动,做好重点对象就业帮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完成各类劳动力技能培训20万人次以上,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稳步提高参保群众待遇水平,加强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建设,深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困难家庭、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稳步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争取开工经济适用房30万平方米以上,推进非成套房改造、城中村改造和老小区整治。继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施乡村“康庄工程”,推进城乡公交网络化、乡村道路“三百工程”和农村供水、供气、宽带网络全覆盖,稳步推进“百千工程”,新建成全面小康村35个、环境整治村300个,完成250公里清水河道建设,改善农村30万人饮水条件,建设农村新社区。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食品、交通、重化工等重点领域的整治和监管。强化经济金融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完善数字城管平台,加强基层平安建设。做好信访工作,积极防范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加强价格调控,及时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出口贸易 特色农业 柴油 柴油机组 柴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