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新闻 | 宁网播报员 | 第一现场 | 对话
  [加入收藏夹] 新闻热线: 13777110707 QQ报料: 1234567 邮箱 news@cnnb.com.cn
新闻中心专题汇总首页 | 宁波动态 | 国内聚焦 | 国际纵横 | 社会热点 | 文化教育 | 科技财经 | 体坛风云 | 综艺娱乐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破解国企发展的历史性难题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08年10月20日 09:42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13777110707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改制后的浙江造船有限公司又一艘万吨轮下水。

改制后的宁波水表有限公司外景

  核心事件

  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

  理顺产权制度,改革用工制度。2000年起,宁波打响了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至2002年年底,421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中,98%以上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11.4万名职工中98%理顺了劳动关系。这意味着宁波用3年时间,成功破解了一道历史性难题,清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经济的布局大调整,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宁波国企经过“壮士断腕”式的改革阵痛,轻舟已过万重山,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为宁波经济构筑起了独一无二的制度竞争力优势。

  25

  利时集团·新江厦百货·新江厦超市协办

  本报记者 朱 宇 汤碧琴 通讯员 董其岳

  2000年起,以产权制度改革与理顺劳动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两项制度改革在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全面铺开,到2002年底,98%以上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11.4万名职工中98%理顺了劳动关系。

  两个98%,意味着我市用3年时间,成功地破解了国企改革的一道历史性难题。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改革的着眼点不再是单个国有企业,而是整个市属国有(集体)经济。也就是说,通过“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策略实施,实现了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3年中,我市对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中小企业,实施了破产和关闭,凤凰冰箱厂、金属提炼厂、有机化工厂等企业都属此列,从而堵住了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同时,通过产权置换,盘活了长期沉淀于一般竞争性行业的国有存量资产。这些存量除了支付改革成本外,与增量一起,调整投资方向,充实到公益性、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相关统计显示,到2001年年底,我市国有资产的“盘子”已达到581亿元,比1998年的265亿元增长了一倍多。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232亿元,增长了53.6%;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达349亿元,增长了209%。

  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退”,也带来了外资、民营和私人资本等非国有资本的“进”。从微观层面上看,这一退一进实现了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据对市交通局下属12家企业调查,改制后企业总注册资本中,保留的国有资本、经营层出资、普通职工出资和社会法人资本的比例都在20%至30%之间,这种多元化产权结构,成为医治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等“国企病”的良方,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了基础。

  一方面是在改革过程中,企业通过资产核销、提留、剥离和劳动关系理顺,甩掉了历史包袱,卸下了社会负担,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新设立的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全新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使得长期被体制和机制束缚的国有企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市属化工系统曾是我市国有比重最大、经营状况最为严峻的工业部门。改制前,27家企业60%以上明亏,30%潜亏,盈利企业不到10%,整个系统潜亏1.5亿元。2001年,该系统率先完成了两项制度改革,次年全系统销售比上年增长28%,利润增长5倍,达到8700万元,税收增长1倍多,员工平均收入增长40%。

  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市属企业理顺劳动关系工作也拉开了序幕,建立“企业与职工双向选择、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员工能进能出”的用工新机制,带来了职工思想观念的一次大转变。

  “生是企业的人,死是企业的鬼”。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包”得过多,造成了职工有事依赖企业的心理,企业要调动一名职工的工作都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更别说打破“终身制”,端掉“铁饭碗”了。职工的心理震荡在所难免,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这是一个“非闯不可,也绕不过去的关口”。

  让职工群众理解、支持改革,是理顺劳动关系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充分发挥其政治优势,作好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有情操作,精心实施。

  为使理顺劳动关系工作平稳实施,市委、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对理顺劳动关系工作采取了积极慎重的措施,先后下发了25个文件,编织了一张紧密完善的保障网。本着“保护安置一批、有情帮助一批、激励引导一批”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细化政策,梯度分流,并且形成了包括养老与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以企业为基础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完全由财政支持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比较完整的“三条保障线”。据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数据,自2002年以来,政府共投入再就业资金16亿元,帮助30.94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0.67万人。

  正是这座关心理解的桥梁,正是工人阶级这种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使市属企业理顺劳动关系工作得以大步推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张“安全网”的承载,“单位人”走向社会就少了一分犹豫,多了一分勇气。至2002年年底,421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的11.4万名职工中,98%理顺了劳动关系,其中领取经济补偿金进入市场就业的有4万名。

  随着市属企业11万名职工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一个全新的劳动用工机制已在我市形成:

  ——新的用工机制给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用人空间。尽管多数职工理顺劳动关系后又被改制企业所吸纳,但层层聘用和竞争上岗的新机制就像一潭被激活的水,使得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进一步激发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随着新的用工机制的建立,“要就业,找市场”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据市人力资源市场统计数据,仅去年全市进场招聘的用人单位有9.4万家次,提供各类岗位167.42万个次,求职登记总人数达127.4万人次。

  ——新的用工机制又成了“细胞”裂解和激活的“催化剂”。随着大批“企业人”走向社会,一批敢开拓、善经营的人才脱颖而出,一支新的创业大军正在形成。自2003年我市推出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小额贷款以来,全市已累计发放创业贷款6146.4万元,帮助1713名“小老板”成功创业。

  改革抢先半步,发展领先一步。2004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委员会经过成立一年的调整,逐渐开始主导国有企业改制、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进程。而此时的宁波国企,经过“壮士断腕”式的改革阵痛,轻舟已过万重山,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也为宁波经济构筑起独一无二的制度竞争力优势。

  没有改革,就没有企业的今天

  张世豪 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0年11月,以产权制度改革和理顺劳动关系为核心的两项制度改革,已在我市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中全面展开。而作为市属国有企业首家改制试点单位,宁波水表厂的企业改制工作要比全市早得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吃“第一只螃蟹”确实不容易,为使改制方案充分反映广大职工的意愿和利益,我们在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反反复复地讨论修改,其间共搞了七个方案,直到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为止。

  接下来就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了。为确立产权比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经营层必须持股,而且要持大股,职工自愿入股。改制,掀掉了国有企业的保护层,把企业完全推入了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到底要不要持股,该持多少股份,无论对企业经营层成员,还是普通职工来说,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但最后还是把企业的股权买下来了:52名经营层成员持股55%,356名职工持股45%。

  要说企业改制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我认为,莫过于人的观念的转变了。对于企业的经营层成员来说,作为公司的主要股东,决定了他们在企业的经营中所负有的重大责任,更是明确了自我定位。而对于普通的企业员工来说,企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利益,因为他们大小也是公司的股东。强烈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愿望,把全公司员工的心紧紧地拴在了一起。

  2000年9月26日,对于宁波水表厂的干部职工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市政府正式批准了我们的改革方案,肯定了我们的产权制度改革。当时,我正好在河南出差,当我在手机中获得这一喜讯时激动不已。于是,这一年的10月8日,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

  本着“有情操作,确保稳定”的原则,我们又进行了以理顺劳动关系为内容的用工制度改革。这项政策性强、事关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同样在企业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意味着职工的终身制身份将被打破。但公司采取的人性化措施,则让职工吃下了“定心丸”。我们明确向职工表示,只要本人愿意继续留在企业,理顺劳动关系后照样可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对企业劳动模范、困难职工等优先照顾,作出妥善安排。结果,1100名在册职工中,950人在理顺劳动关系后,又与改制后的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重新上岗。

  改制使企业甩掉了历史包袱,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改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焕发出新的活力。下面的一组数据就很说明问题:改制前企业利润始终徘徊在一二百万元之间,但改制后的第一年,就实现利润1000万元,去年已达2100多万元。改制前一年,企业的产值为9000万元,产量136万台,去年已分别达到4.36个亿和570万台。企业不仅始终保持在国内行业老大的地位,而且已成为全球单体水表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水表生产企业。可以说,没有改革,就没有企业的今天。

  讲述

  本版摄影 胡建华 邵裕

  上世纪80年代地处江东区的原宁波水表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举措

  林克宇 宁波市经济委员会主任

  为摆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吃大锅饭”、历史负担沉重、生产经营步履艰难、大面积亏损的窘境,在乡镇企业改制成功的基础上,我市从2000年年初至2002年年底实施的“两项制度改革”,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因企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为重点,着力推进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企业股权多元化、混合经济化,积极探索了企业改制的多种方式和途径——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企业可以整体改制,也可以部分改制或整体分解逐块改制;可以通过新募社会资本改制,也可以通过出售产权改制;可以通过法人间相互投资参股改制,也可以吸收企业职工、社会自然人入股改制。鼓励和吸引非市属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市属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通过公开招标或以协议转让方式转让给企业职工、社会其他法人或自然人。同时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实现了决策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分设。

  “用工制度改革”全面建立了新型劳动关系。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通过仔细的思想工作,总体吸纳了原有职工的70%左右,其余的通过不同渠道予以分流,企业退休职工实行社会化管理,使企业的负担均等化。全体员工都要与改制后的企业重新签订有期限的劳动合同,从而彻底改变了“大锅饭”、“铁饭碗”的弊端。

  “产权制度改革”和“用工制度改革”以“壮士断腕”的伟大气魄,根治了计划经济滋生的顽疾,为宁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通了绿色通道,为宁波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体制的基础。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庄伊岚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最新专题
优酷与土豆宣布合并
惠特尼-休斯顿去世
马尔代夫突发军事哗变
冰河救人暖人心
热点排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