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
稿源: 浙江在线   2018-07-26 08:20: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八八战略”十五年视频展播 【专题】“八八战略”再深化 改革开放再出发

开化金星村风光如画。

  二、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路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成效经验

  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浙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省经济发展与生态质量更加良性互动,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省域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基本形成。放眼全球,发达国家用短则三五十年、长则上百年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基础上生态环境质量的好转,而浙江通过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建设,仅用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好转。浙江人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了绿色福利,从生态经济发展中赢得了绿色效益,从生态文化繁荣中提升了绿色品质。

  1.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持续深化。战略创新是引领长远发展的“方向盘”。15年来,浙江始终按照“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虽然绿色战略的具体表述有所调整,但是主线基调从未改变。从“绿色浙江”建设到生态省建设,再到生态浙江建设,进而到美丽浙江建设,一以贯之、层层递进。一方面,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接力精神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特征,及时作出战略深化。其中,生态省建设作为长期以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以其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为浙江生态建设战略深化夯筑了“四梁八柱”。根据生态省建设的部署要求,2004年10月11日,浙江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正式实施,即对全省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实行环境污染整治。之后全省各地开展了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甬江、曹娥江、飞云江、椒江、鳌江、钱塘江、太湖、瓯江8个流域的污染整治工作如火如荼推进,每年都有一批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地区实现“摘帽”。经过几年的努力,“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几轮“811”行动计划的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进一步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2014年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要求基于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的快速递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升到美丽浙江建设的高度;基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创造美好生活作为美丽浙江建设的终极目标。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建设。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大力开展‘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积极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美丽浙江”作出的部署,突出强调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美丽浙江是包括美丽生态环境、美丽生态经济、美丽生态文化和美丽生态人居在内的综合美丽,鲜明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要求,即从“811环境保护行动”到“811生态浙江建设行动”再到“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在内容上的不断完善和要求上的不断升级,充分体现了坚定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的高度自觉和实践担当。

  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环境质量好转与否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实效的重要标志。15年来,森林生态质量稳定提升。根据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结果,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17%,为自2004年开展省级森林资源年度监测以来的最高值;林地保有量达660.95万公顷,森林面积达607.8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67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3.30亿立方米。从近五年的年度监测情况看,全省森林资源呈现出总量不断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持续改善、功能显著增强的良好态势。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全省深入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地表水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地下水水质各项指标保持良好,饮用水源地水质得到更好保护。浙江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Ⅰ类水质占比从2005年的2.9%增长至2016年的10.9%;劣Ⅴ类水质从2005年的14.1%减少至2016年的2.7%,2017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05年以来全省城市空气环境状况稳定改善。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2006年的8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3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从2007年的3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1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也连续三年下降。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随着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近岸海域海水污染总体得到遏制。2005年到2016年,全省I、II类海水占比从20%上升到37.7%,IV类和劣IV类海水占比从62.2%下降到51.1%,优质海水明显增加。

  3.生态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生态经济是否健康发展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15年来,浙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以来,服务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三次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8.6:51.1:40.3调整为2017年的3.9:43.4:52.7,其中第三产业从40.3%提升至2017年的52.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轻型化、生态化。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以“诗画江南”为主题,倾力打造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商贸旅游、红色旅游六大品牌。浙江省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景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二。工业生态化迅速推进。大力推进工业经济清洁化生产、循环化利用、低碳化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有效落实,全省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持续递减,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产业间、区域间、城乡间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农业形势喜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乡一品”的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遍地开花,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主导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真正做到了生态农业主导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26日举行的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肯定了丽水市的绿色发展成就:“浙江丽水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4.生态文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化氛围是否浓厚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风向标。如今,浙江的生态文化已全面渗透到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家庭生活之中。生态意识不断强化。生态意识是指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理念。通过举办“护航G20美丽浙江精彩分享”“迎接G20峰会生活方式绿色化”等有关作品征集活动等,强化了绿色文化氛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嘉兴模式入选中国推动环境保护多元共治典范案例,由政府主导、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绿色生活方式逐步确立。2009年,以用电节约化、出行少开车、提倡水循环、巧用废旧品、办公无纸化、远离一次性、购物需谨慎、拒绝塑料袋、植物常点缀、争做志愿者等为主要内容的浙江省十条“公民低碳绿色生活准则”正式公布,推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渗透到浙江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行为中,居民的生态消费和政府的生态采购等绿色生活方式逐步确立。

  5.城乡生态建设稳步推进。自2003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从“形态美”迈向“制度美”,逐渐形成美丽乡村升级版。以生态文明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市创建等为载体的生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市2个,国家级生态县(市、区)39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91个,省级生态市5个,省级生态县(市、区)67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15个。

  从实践上升到认识,再以理论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浙江十分注重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形成了对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1.始终坚持以有利于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永续之路为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在“两山”重要理念的指引下,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把握,始终坚持妥善处理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论是政策制定、制度设计、举措选择,都以有利于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永续之路为根本前提,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浙江,在探索构建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2.始终坚持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基本目标。人民群众在追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同时,也十分向往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优美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浙江省深入践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通过生态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通过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让大自然休养生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省建设、生态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建设等战略,推动涌现出一大批全县景区化的典型,充分体现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新期待的积极作为,体现了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忠实实践。

  3.始终坚持以经济生态化思路和生态经济化方向确保人民群众的绿色福利。经济与生态并不是此长彼消的关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确保人民群众绿色福利的根本路径。浙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腾笼换鸟”“空间换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保护绿水青山的一系列思路和举措。“不要躺在垃圾堆上数钱”已成为干部群众普遍共识。同时,浙江注重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依托绿水青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基础。在浙江各地,天然氧吧、负氧离子、环境容量、生态景观等资源已部分地转化成了绿色经济,探索走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新路子。

  4.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为激励人们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浙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动由政府为主配置资源环境转向由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环境,十多年来林权制度、水权制度、地权制度、排污权、碳权制度等产权制度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生态补偿、循环补助、低碳补贴等财税制度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大力推动由自下而上的改革转向自上而下的改革,浙江成为最早实施生态补偿的省份、最早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的省份、最早开展水权交易的省份。大力推动由单一制度的创新转向制度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相结合的制度结构。大力推动由重视制度建设转向制度建设和实施机制建设并举,“不以一把尺子丈量不同的区域”,实施了差异化考核制度,为全国政绩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经验。近15年来,浙江省级层面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5.始终坚持以齐抓共管方针形成综合治理大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主动与被动关系的“管理”,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治理”。政府、企业、公众既有职能分工又有相互协作,既有各自侧重又有相互制约。浙江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地肩负起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责任,努力当好绿色公共产品供给者、环境污染矫正者、绿色产品市场交易秩序维护者。同时,以激励性政策和约束性政策引导广大企业承担绿色社会责任、追求绿色产品红利;充分激发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工作协同格局,生态领域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

稿源: 浙江在线 2018-07-26 08:20:00

开化金星村风光如画。

  二、浙江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路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成效经验

  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浙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全省经济发展与生态质量更加良性互动,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省域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基本形成。放眼全球,发达国家用短则三五十年、长则上百年时间实现了工业化基础上生态环境质量的好转,而浙江通过持之以恒的生态文明建设,仅用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好转。浙江人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获得了绿色福利,从生态经济发展中赢得了绿色效益,从生态文化繁荣中提升了绿色品质。

  1.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持续深化。战略创新是引领长远发展的“方向盘”。15年来,浙江始终按照“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虽然绿色战略的具体表述有所调整,但是主线基调从未改变。从“绿色浙江”建设到生态省建设,再到生态浙江建设,进而到美丽浙江建设,一以贯之、层层递进。一方面,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接力精神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特征,及时作出战略深化。其中,生态省建设作为长期以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以其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为浙江生态建设战略深化夯筑了“四梁八柱”。根据生态省建设的部署要求,2004年10月11日,浙江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正式实施,即对全省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实行环境污染整治。之后全省各地开展了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甬江、曹娥江、飞云江、椒江、鳌江、钱塘江、太湖、瓯江8个流域的污染整治工作如火如荼推进,每年都有一批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地区实现“摘帽”。经过几年的努力,“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几轮“811”行动计划的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进一步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紧密联系起来,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2014年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要求基于人民群众生态需求的快速递增,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升到美丽浙江建设的高度;基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创造美好生活作为美丽浙江建设的终极目标。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建设。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大力开展‘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积极建设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美丽浙江”作出的部署,突出强调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美丽浙江是包括美丽生态环境、美丽生态经济、美丽生态文化和美丽生态人居在内的综合美丽,鲜明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要求,即从“811环境保护行动”到“811生态浙江建设行动”再到“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在内容上的不断完善和要求上的不断升级,充分体现了坚定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的高度自觉和实践担当。

  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环境质量好转与否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实效的重要标志。15年来,森林生态质量稳定提升。根据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结果,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1.17%,为自2004年开展省级森林资源年度监测以来的最高值;林地保有量达660.95万公顷,森林面积达607.8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67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达3.30亿立方米。从近五年的年度监测情况看,全省森林资源呈现出总量不断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持续改善、功能显著增强的良好态势。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全省深入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地表水水质得到显著改善,地下水水质各项指标保持良好,饮用水源地水质得到更好保护。浙江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Ⅰ类水质占比从2005年的2.9%增长至2016年的10.9%;劣Ⅴ类水质从2005年的14.1%减少至2016年的2.7%,2017年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05年以来全省城市空气环境状况稳定改善。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2006年的8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3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从2007年的3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1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也连续三年下降。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随着海洋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近岸海域海水污染总体得到遏制。2005年到2016年,全省I、II类海水占比从20%上升到37.7%,IV类和劣IV类海水占比从62.2%下降到51.1%,优质海水明显增加。

  3.生态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生态经济是否健康发展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15年来,浙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2年以来,服务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三次产业比重从2002年的8.6:51.1:40.3调整为2017年的3.9:43.4:52.7,其中第三产业从40.3%提升至2017年的52.7%,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轻型化、生态化。生态旅游蓬勃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以“诗画江南”为主题,倾力打造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海洋旅游、商贸旅游、红色旅游六大品牌。浙江省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5A级景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二。工业生态化迅速推进。大力推进工业经济清洁化生产、循环化利用、低碳化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有效落实,全省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持续递减,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产业间、区域间、城乡间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农业形势喜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乡一品”的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遍地开花,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主导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面积比重达到50%以上,真正做到了生态农业主导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26日举行的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肯定了丽水市的绿色发展成就:“浙江丽水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4.生态文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化氛围是否浓厚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风向标。如今,浙江的生态文化已全面渗透到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和家庭生活之中。生态意识不断强化。生态意识是指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理念。通过举办“护航G20美丽浙江精彩分享”“迎接G20峰会生活方式绿色化”等有关作品征集活动等,强化了绿色文化氛围。“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嘉兴模式入选中国推动环境保护多元共治典范案例,由政府主导、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绿色生活方式逐步确立。2009年,以用电节约化、出行少开车、提倡水循环、巧用废旧品、办公无纸化、远离一次性、购物需谨慎、拒绝塑料袋、植物常点缀、争做志愿者等为主要内容的浙江省十条“公民低碳绿色生活准则”正式公布,推动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渗透到浙江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行为中,居民的生态消费和政府的生态采购等绿色生活方式逐步确立。

  5.城乡生态建设稳步推进。自2003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从“形态美”迈向“制度美”,逐渐形成美丽乡村升级版。以生态文明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市创建等为载体的生态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市2个,国家级生态县(市、区)39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91个,省级生态市5个,省级生态县(市、区)67个,省级环保模范城市15个。

  从实践上升到认识,再以理论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浙江十分注重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形成了对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1.始终坚持以有利于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永续之路为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在“两山”重要理念的指引下,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把握,始终坚持妥善处理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论是政策制定、制度设计、举措选择,都以有利于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永续之路为根本前提,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浙江,在探索构建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2.始终坚持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基本目标。人民群众在追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同时,也十分向往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优美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浙江省深入践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通过生态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通过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让大自然休养生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省建设、生态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建设等战略,推动涌现出一大批全县景区化的典型,充分体现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新期待的积极作为,体现了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忠实实践。

  3.始终坚持以经济生态化思路和生态经济化方向确保人民群众的绿色福利。经济与生态并不是此长彼消的关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确保人民群众绿色福利的根本路径。浙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腾笼换鸟”“空间换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和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保护绿水青山的一系列思路和举措。“不要躺在垃圾堆上数钱”已成为干部群众普遍共识。同时,浙江注重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依托绿水青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夯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基础。在浙江各地,天然氧吧、负氧离子、环境容量、生态景观等资源已部分地转化成了绿色经济,探索走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新路子。

  4.始终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为激励人们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之路,浙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动由政府为主配置资源环境转向由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环境,十多年来林权制度、水权制度、地权制度、排污权、碳权制度等产权制度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生态补偿、循环补助、低碳补贴等财税制度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大力推动由自下而上的改革转向自上而下的改革,浙江成为最早实施生态补偿的省份、最早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的省份、最早开展水权交易的省份。大力推动由单一制度的创新转向制度体系的构建,形成了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相结合的制度结构。大力推动由重视制度建设转向制度建设和实施机制建设并举,“不以一把尺子丈量不同的区域”,实施了差异化考核制度,为全国政绩考核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经验。近15年来,浙江省级层面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

  5.始终坚持以齐抓共管方针形成综合治理大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主动与被动关系的“管理”,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治理”。政府、企业、公众既有职能分工又有相互协作,既有各自侧重又有相互制约。浙江各级党委、政府自觉地肩负起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责任,努力当好绿色公共产品供给者、环境污染矫正者、绿色产品市场交易秩序维护者。同时,以激励性政策和约束性政策引导广大企业承担绿色社会责任、追求绿色产品红利;充分激发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工作协同格局,生态领域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从生态省建设到美丽中国建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