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稿源: 浙江在线   2018-07-23 09:05: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八八战略”十五年视频展播 【专题】“八八战略”再深化 改革开放再出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着眼于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的客观要求,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奠定了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成为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奋力迈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和重大实践探索,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素材和实践依据。在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续写新时代浙江文化繁荣兴盛的新篇章,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记者魏志阳摄

  一、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论述及其丰富思想内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从文化深处思考浙江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十分注重从战略高度研究谋划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工作,并在省域层面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内容:

   1.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鲜明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把文化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来认识,放在浙江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宏大视野中来把握,特别重视文化的深层次、全局性、根本性作用。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就在于全省人民大力发扬‘浙江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强调“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浙江是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先发地区和开放前沿地区,“理应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对文化建设作用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2.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鲜明提出要“坚持用先进文化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统领意识形态领域,确保文化安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习近平同志谋划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他明确指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并始终将它贯穿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比如,在新闻宣传方面,他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决定了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决定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在组织上必须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十二个字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他要求我省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做到“真”“情”“实”“意”四个字,其中“真”就是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在繁荣文艺方面,他指出要“高扬先进文化旗帜,正确引领文艺工作的方向,统摄文艺作品的灵魂”。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3.高度重视文化精神的力量,鲜明提出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浙江人文精神,是浙江文化的内核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身体力行地研究、丰富和弘扬浙江精神。他深刻指出:“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养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他不仅重视从浙江历史中萃取浙江精神的精华,同时注重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2005年,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开展“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大讨论。在汇聚各方智慧和意见的基础上,他鲜明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同时,对“红船精神”进行了总结提炼,标注了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直到2016年9月,他在参加G20杭州峰会期间仍对浙江谆谆嘱托:“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以新的视角和高度阐明了精神作为文化之核的价值所在和功能意义,赋予了浙江精神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为浙江人民砥砺前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4.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发展,鲜明提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注重浙江文脉的延续。他强调:“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当年,浙江许多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习近平同志都亲自作出指示,直接领导部署。比如,关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就是由他提议实施,并亲自担任研究工程委员会主任,亲自为研究成果作序。关于加强对西湖文化保护,他指出:“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使西湖的历史面貌得以还原,得到恢复,这是德政,也是得民心的善举。”关于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他在浙江工作时曾两次到良渚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关于大运河保护,他当年深入现场考察调研,要求“继续做好运河综保工作,使杭州的经济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他特别指出,城市化率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建新拆旧”,意味着农村变城市,意味着现代化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隐藏着对文化遗产进行破坏的危险,在现实中就存在着城市文化个性的轻视甚至埋没,造成文脉的断裂,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还有,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更不要在建设过程中把那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通通扫荡了。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文化河流从哪里来、流向哪里的深刻道理,为我们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钥匙”。

  5.高度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鲜明提出“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文化工作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同志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加强道德教育与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大众传媒引导与文学艺术感化相结合、运用经济手段与提供法律支持相结合,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手段”。他十分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来做。”特别指出,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应解决好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解决好为人师表的问题,解决好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质量问题,解决好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他十分重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抓住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教导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在见人、见事、见精神上久久为功。

  6.高度重视文化的改革创新,鲜明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加以谋划推进。他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卸包袱’和经济上‘断奶’。总的原则是,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但要调整结构和方式”,从而确立了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总的目标要求。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明确界限。习近平同志强调:“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为重点,使其不断增强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文化市场体系。”“要从浙江实际出发,把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他十分注重文化独特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着眼于管住方向,管活机制,管出效益,管好质量”。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文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当时,浙江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许多改革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创造了有益经验。

  7.高度重视事业产业两手抓,鲜明提出“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检验标准”。坚持一手抓事业、一手抓产业,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是习近平同志领导推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基本途径,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他敏锐认识到,当代文化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软实力、文化力必然要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必须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通过几年努力,使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文化建设工作的着力点,极大增强了做好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8.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鲜明提出文化要再现辉煌就“必须创作和生产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化精品,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在谋划和推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把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亲自过问和牵头组织了许多重大题材的创作。他指出,“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书写文化史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职责,自觉地承担起作为中华文化及浙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创造者的历史责任,努力为时代和人民奉献精品力作”。文艺精品的涌现,要凭作品说话、靠人才支撑。他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切实遵循文艺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文艺创新;必须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名家、大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各类文艺人才齐全的文艺“浙军”。他特别重视文化产品的先进性问题,深刻提出:“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肯定不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产品,应当既能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丧失市场。”他强调:“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文艺创作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标定了努力方向。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稿源: 浙江在线 2018-07-23 09:05:0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着眼于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的客观要求,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奠定了浙江文化改革发展的四梁八柱,成为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奋力迈进的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和重大实践探索,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素材和实践依据。在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续写新时代浙江文化繁荣兴盛的新篇章,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记者魏志阳摄

  一、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论述及其丰富思想内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注重从文化深处思考浙江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十分注重从战略高度研究谋划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工作,并在省域层面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实践探索,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内容:

   1.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鲜明提出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把文化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来认识,放在浙江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宏大视野中来把握,特别重视文化的深层次、全局性、根本性作用。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就在于全省人民大力发扬‘浙江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强调“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浙江是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先发地区和开放前沿地区,“理应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把对文化建设作用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2.高度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鲜明提出要“坚持用先进文化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统领意识形态领域,确保文化安全”。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习近平同志谋划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他明确指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并始终将它贯穿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比如,在新闻宣传方面,他强调:“新闻的党性原则,决定了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决定了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工作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在组织上必须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确保党的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并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十二个字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他要求我省社科联组织和社科工作者做到“真”“情”“实”“意”四个字,其中“真”就是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能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在繁荣文艺方面,他指出要“高扬先进文化旗帜,正确引领文艺工作的方向,统摄文艺作品的灵魂”。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3.高度重视文化精神的力量,鲜明提出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浙江人文精神,是浙江文化的内核所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身体力行地研究、丰富和弘扬浙江精神。他深刻指出:“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养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他不仅重视从浙江历史中萃取浙江精神的精华,同时注重结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2005年,习近平同志亲自倡导开展“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大讨论。在汇聚各方智慧和意见的基础上,他鲜明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同时,对“红船精神”进行了总结提炼,标注了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直到2016年9月,他在参加G20杭州峰会期间仍对浙江谆谆嘱托:“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以新的视角和高度阐明了精神作为文化之核的价值所在和功能意义,赋予了浙江精神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为浙江人民砥砺前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4.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发展,鲜明提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谋划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注重浙江文脉的延续。他强调:“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当年,浙江许多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习近平同志都亲自作出指示,直接领导部署。比如,关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就是由他提议实施,并亲自担任研究工程委员会主任,亲自为研究成果作序。关于加强对西湖文化保护,他指出:“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使西湖的历史面貌得以还原,得到恢复,这是德政,也是得民心的善举。”关于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他在浙江工作时曾两次到良渚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关于大运河保护,他当年深入现场考察调研,要求“继续做好运河综保工作,使杭州的经济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他特别指出,城市化率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建新拆旧”,意味着农村变城市,意味着现代化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隐藏着对文化遗产进行破坏的危险,在现实中就存在着城市文化个性的轻视甚至埋没,造成文脉的断裂,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还有,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更不要在建设过程中把那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通通扫荡了。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文化河流从哪里来、流向哪里的深刻道理,为我们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钥匙”。

  5.高度重视文化的教化功能,鲜明提出“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文化工作根本上讲是做人的工作。习近平同志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经济的多元化会带来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设好,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十分重视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坚持加强道德教育与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相结合、大众传媒引导与文学艺术感化相结合、运用经济手段与提供法律支持相结合,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手段”。他十分重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来做。”特别指出,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应解决好以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解决好为人师表的问题,解决好学校思想政治课的质量问题,解决好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他十分重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抓住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教导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在见人、见事、见精神上久久为功。

  6.高度重视文化的改革创新,鲜明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加以谋划推进。他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政府‘卸包袱’和经济上‘断奶’。总的原则是,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但要调整结构和方式”,从而确立了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总的目标要求。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明确界限。习近平同志强调:“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为重点,使其不断增强活力。”“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文化市场体系。”“要从浙江实际出发,把扶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改革的重要抓手。”他十分注重文化独特的意识形态属性,强调“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着眼于管住方向,管活机制,管出效益,管好质量”。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文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当时,浙江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许多改革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创造了有益经验。

  7.高度重视事业产业两手抓,鲜明提出“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目标,也是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检验标准”。坚持一手抓事业、一手抓产业,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是习近平同志领导推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基本途径,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他敏锐认识到,当代文化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软实力、文化力必然要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必须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支撑,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通过几年努力,使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成为全国文化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文化建设工作的着力点,极大增强了做好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8.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鲜明提出文化要再现辉煌就“必须创作和生产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文化精品,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在谋划和推进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把繁荣发展文艺事业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并亲自过问和牵头组织了许多重大题材的创作。他指出,“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时代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书写文化史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职责,自觉地承担起作为中华文化及浙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创造者的历史责任,努力为时代和人民奉献精品力作”。文艺精品的涌现,要凭作品说话、靠人才支撑。他强调,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切实遵循文艺发展规律,不断推进文艺创新;必须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艺名家、大家,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各类文艺人才齐全的文艺“浙军”。他特别重视文化产品的先进性问题,深刻提出:“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肯定不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产品,应当既能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丧失市场。”他强调:“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文艺创作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标定了努力方向。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