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宁波网首页
免费邮箱 注册
登录宁波网会员平台 | 宁报集团检索中心
首页 | 国内 | 国际 | 财经 | 社会 | 娱乐 | 体育 | 专题 | 宁波 | 民生 | 第一现场 | 对话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铸写“警魂”在路上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8-10 16:42:51   稿源: 慈溪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打印

  徐鉴华生前照。

  8月7日。慈溪。

  盛夏的天气依然炽热,连日不雨的天空中,零星的雨丝飘落在桥城大地。

  每次闭上眼,两天前那场没来得及说再见的“道别”,就会时不时地浮现在马岳校眼前,“如果,如果那天他不来执勤呢?”

  可惜没有如果。

  8月5日傍晚,在前应路与景观大道交叉路口,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民警徐鉴华不幸倒在大货车轮下。

  他53岁的生命,定格成一道泣血的风景。

  奋力追赶

  鲜血书写悲壮人生

  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徐鉴华前一天执勤的事发路口。

  此时,他倒下的地方,过往车辆来回忙碌穿梭,一切似乎已回归平静。但地上干涸的血迹犹存,似在默默诉说,那一晚,有位民警在这里舍身忘我,用鲜血铸写“警魂”,烙印在执勤路上。

  5日傍晚,下班高峰期已接近尾声。此时,在前应路与景观大道交叉的环岛五岔路口,浒山街道联合公安、城管、路政开展联合治超行动。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一些超限超载大货车避开交警值勤时段上路的时候。

  这天虽已傍晚时分,但经过一天暴晒的路面依然热浪滚滚。6时10分,身穿警服的徐鉴华和队员们出现在这里。6时35分左右,一辆满载石料的红色大货车,从杨梅大道自南往北开来。

  当时,浒山街道综治办主任马岳校、公路管理段的张武权和徐鉴华三人正在环岛北侧站成一排守候。看到货车过来,徐鉴华走上前去,用手势引导货车靠北侧停下来接受检查。

  “我们没想到,大货车转过环岛后突然往左急打方向想逃走。”马岳校说,当时,徐鉴华立即快步冲了过去,并抓住机会连续拍打车副驾驶室车窗,大声喝令司机停车。

  然而货车并没停下来。这时,意外发生了,徐鉴华突然被行驶中的货车带倒在地,身体随即被车轮碾过,顿时,他的双腿血肉模糊。瞬间的变故让马岳校和张武权猝不及防,货车司机却加大油门准备逃离。张武权见状立即发动路政执法车追了上去,马岳校则急忙冲到老徐身边查看伤情。

  最后,在过往市民的合力追赶下,张武权将肇事逃跑的车辆截停,肇事司机随即被警方带走……

  “就是这里,我边拨打120,边对着他大喊‘鉴华,你一定要坚持住!’”马岳校声音哽咽地说。

  救护车一路悲鸣把徐鉴华送进了市人民医院抢救。那一天傍晚的夕阳,如鲜血染过般彤红。

  那一晚,得知消息的市民都纷纷自发在网上祈祷,希望英勇的交警能够重新睁开双眼。然而,悲伤再次打破宁静,一切回天乏力,因为伤势太重,当晚8时36分,徐鉴华永远离开了人世。

  许多和他共事过的同事都无法接受徐鉴华牺牲的事实。

  “要是我们早一点去其他路段巡逻,也许大哥就不会走了。”张武权说,当天,经过卡点的大货车并不多,他们还商量等下去别的地方巡逻查超载车,没想到短短几分钟,大哥就这么惨烈地走了。

  恪尽职守

  埋头行进永不停息

  徐鉴华牺牲后的第二天,记者来到了他生前工作的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从2006年开始,徐鉴华就在这里工作,直到他最后一次上路执勤。

  此时,办事大厅和往常一样忙碌。不同的是,每个人的脸上都神色凝重。一些前来办事的市民徘徊在接警大厅,在民警名录中搜寻着一个人的名字。一位带孩子的大姐目光触及老徐的照片,眼眶立即湿润了。

  在徐鉴华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内,办公桌上整洁地摆放着一台电脑、一个电话和一个烟灰缸。桌边挂着一个警务包,是从老徐出警的车中取来的。出事前2小时,他就是从这里出去,拿了装备,前往杨梅大道执行任务。

  今年53岁的徐鉴华从浙江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派出所、巡特警大队、交警中队等工作。他从警32年来,无论身处哪里,一直恪尽职守履行着一位人民警察的职责。

  徐鉴华的离去,让他的亲人痛不欲生。他生前的同事黄惠君说,从得知消息起,徐鉴华的妻子已经几次因过度悲痛而晕厥。而他引以为豪的女儿,还怀着40多天的身孕,家人怕她承受不了都不敢告诉她父亲已经离世的消息。

  已经退休6年的原巡特警大队大队长董小章至今都不愿相信徐鉴华已经走了。“这么一个珍爱家庭、敬业负责的好民警,怎么说走就走了?”他悲痛万分。老董说,自己和他共事八年。当年,徐鉴华作为综合室的民警,每天要为大量的审查案子做准备材料,堆积如山的案卷,常常让他忙得忘了时间。记得有一年大队开展三轮车整治,每次都有数十辆车子要逐一做好登记、清点和入库等工作,因警力紧张,琐碎而繁杂的工作全落在了他一人身上。而他,每一次都认真完成,从无怨言。

  现在的许多同事更是无法接受徐鉴华已经离开的现实。“他既是我的好搭档,也是我的老大哥。”从2007年始,城区中队民警潘科杰就和徐鉴华成了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很早上路执勤,又一起披着夜色回家。

  2008年一个大雪纷飞的傍晚,大多数上班族已回到温暖的家中,徐鉴华和小潘仍在雪地忙着处理交通事故。

  5点15分,徐鉴华接到妻子的电话,问他是否已经下班,她已煲好汤等他回家。徐鉴华一边答应,一边投入了工作。6点左右,妻子又一个电话催他回家。“来了,就来了。”他接起电话温柔地答完,再次投入到忙碌的工作……直到晚上7点多,他依然忙碌在路上。而妻子煲好的汤,不知道冷了多少次,又为他热过多少遍。

  “一年365天,徐大哥几乎天天在加班。”他的同事说,因为忙,徐鉴华每天中午从不休息,光午休时间加起来,一年也有700多个小时。也因此,他内心对妻子充满愧疚,回家时总是把洗碗、拖地等家务全部包揽。

  执勤中全然忘我,忠于职守的徐鉴华是一位时刻关怀着他人安危的执法者。

  2013年6月的一天,徐鉴华接警前往国道柴弄道口处理一起轿车撞行人事故。到达现场后,一个小女孩和老奶奶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他一面固定证据、拍照取证,一面让协警拨打“120”叫救护车。

  然而,此时恰逢市人民医院急救车都在启用,转辗借用会耽误最佳抢救时机。徐鉴华伏身仔细观察两名伤者伤情后,果断决定用警车急送至市人民医院。因抢救及时,小女孩得以生还。

  作为接处警民警,徐鉴华接触了太多的交通事故。他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早点救护,或许能够避免悲剧。正是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主动地学习掌握必要的医疗紧急救护技能,为抢救伤者生命赢得机会。

  真诚宽厚

  一颗公心前辈风范

  作为老民警的徐鉴华在中队有一间寝室,但多年来,繁忙的公务已让他养成了从不午休的习惯。每次,见大伙执勤回来很疲倦,他总主动让兄弟们去休息,并叮咛他们一定要休息好保证精力充沛。

  在同事们眼中,徐鉴华勤奋踏实,为人随和,乐于助人,是大家心目中的老大哥。

  有一件事,令年轻协警小杨难以忘怀。

  2013年清明节的一天,正值扫墓高峰,小杨与老徐被分在匡堰路口一起执勤。而这一天,他们又将从早上5点一直忙到下午4点。

  “那天天气特热,到了中午,我们几个人手上的矿泉水已喝完。”小杨说,要取水,只有去很远的国道岗亭上。而这时,上山扫墓的人们正陆续回转,路上车辆增多,又一个高峰就要来临,须臾都离不开他们的指挥交通。徐鉴华看大家手上都没了水,赶紧把自己手中的2瓶水塞到协警手里,自己忙着投入到忙碌的交通疏导中。

  徐鉴华对待队里的民警和协辅警就像自己的亲兄弟。他的老搭档戚岳军说,徐大哥为人处事真实不造作,一副古道侠义心肠。别看他总是忙得没有闲下来的时间,却对队里的工作、民警和协警的情况了然于心,需要之时,总会伸出友爱之手。

  “因为有了他,我母亲才能多活了好几个月。”今年3月份,协警杨冬冬母亲因癌症住进医院,生命垂危。

  妻子正在怀孕,母亲重病住院,家庭经济拮据。杨冬冬满怀心事地去队里请假,正巧遇到了徐鉴华。没想到几天后,一身便服的徐鉴华出现在杨冬冬母亲病房里。除了1万元现金,他还像慈父般给予暖心的关怀和安慰。

  更令杨冬冬没想到的是,回到中队后,徐鉴华又为他母亲发起了捐款活动,一共筹集到了8万多元爱心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事后,小杨才知道,其中最早送过去的1万多元钱,全是徐鉴华个人出的。

  “我只是队里的一名普通协警,与徐大哥接触并不多,真的没想到他会为我家的事这样上心。”杨冬冬说,他母亲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徐鉴华,嘱咐他一定有机会要好好报答大哥。没想到,大哥却这样走了。

  徐鉴华所在的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指导员说,其实,他们都知道徐鉴华家境并不富裕,他家至今仍住在一个老小区中。当许多人频繁更换手机时,他手上还是一部化几百元钱买来用了多年的旧手机。他对自己很节俭,对别人却很慷慨。

  徐鉴华用自己的行动展示着一位老民警的职业操守。他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身上穿的这身警服。

  不久前,徐鉴华刚获得了“从警30年”勋章。这个一心为民的老民警,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共同奋战的队员们的回忆中,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让人倍觉温暖、倍感动容。平凡的事迹和最后的鲜血,足够让爱着他的人们无法忘记,足以让他的战友继续前行……-记者陈利群栾莉华通讯员邱策

原标题: 铸写“警魂”在路上
编辑: 陈燕
图片新闻
李小冉比利时浪漫大婚
新2015版100元纸币
网曝奶茶妹妹与刘强东领证
武汉出租车集体"游街"
巴西男主播播音间遭枪杀
日本皇后确诊为心肌缺血
糊涂父母将3岁女儿忘在休息站
男子遭牛角刺穿颈部身亡
24小时新闻点击榜
 
热图推荐
消费提醒
 
中国社会
 
环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