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慈溪8月7日电 (记者 余勤 通讯员 周敏杰 高炎飞) 今夜,网络上数万支象征追念和哀思的红蜡烛,为徐警官点亮。
两天前的傍晚,53岁的慈溪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民警徐鉴华,在执行“治超”任务时被一辆工程车撞倒并碾压。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仍不幸因公殉职。
此前,他和刚刚怀孕的女儿约定,这个周末去厦门看她,还预订了8月9日的机票。如今,他永远失约了。
他的担当——
“老徐本可以不出这趟勤”
“鉴华出事的时候,我就在他身后几米远,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浒山街道综治办主任马育校向记者还原了那悲痛的一瞬间。
8月5日傍晚,交通晚高峰已近尾声。此时,浒山街道联合公安、城管、路政等部门在景观大道交叉口开展联合治理“超限超载”行动。18时左右,一辆装满石块的大货车自南往北向卡点驶来。身着警服和反光背心的徐鉴华迅速上前示意该车靠边检查。
令人意外的是,大货车往左急打方向盘准备开溜。徐鉴华见状往前跑了一段路,在车前再次示意驾驶员停车,可大货车疯狂地冲了过来,将徐鉴华带倒在地,卷入车底,车轮重重碾过他的双腿……司机肇事后加速逃跑,最终在执法人员和周围群众配合下被截停。
“当时,鉴华看着我,问‘我的腿呢?’我心都碎了,冲他大喊‘你一定要坚持住’!”马育校哽咽了。
当晚,得知消息的市民纷纷在网上祈祷,希望英勇的交警能重新睁开双眼。可因为伤势太重,徐鉴华最终没能挺过来。一位民警连夜用手机写下诗歌《马路警魂》:此刻的马路,你警魂的升华,随风卷起又落下……
城区中队副中队长孙茂告诉记者,上月刚过53岁生日的徐鉴华是中队年龄最大的一名交警,最近刚抽调到街道交管站。“中队这么安排,是考虑到他年龄大了,不要像以前那么辛苦,可以少出点外勤。可没想到,一有任务他就抢在前头。”孙茂说,如果不是徐鉴华主动要求,这种执勤工作是不会安排老同志去的,“老徐本可以不出这趟勤”。
他的选择——
“警服代表一份责任”
老徐殉职前一小时的情景,城区中队民警戚岳军仍清晰记得:“他匆匆在食堂吃完晚饭,说晚上有整治行动。那天,他和联合执法的街道干部早已做好准备,还说‘超载工程车不整治,就好比在道路上埋了地雷’。”
那几天,徐鉴华一直在地图前研究。他拿红笔勾出了几个路段,认为可能有超载货车趁天黑进城,要认真地查一查。
在城区中队的考核统计中,从事10多年接处警工作的徐鉴华向来都是名列前茅。去年,他接处警近3000起,快速处理事故1213起,排在中队第二名。外人很难想象,这份优异成绩单的主人,竟然是一位已经退居二线的老民警。
协警潘科杰,是跟了徐鉴华8年的徒弟,他说:“中队一些协警怕跟老徐一起当班,说和他一起上路执勤太辛苦。”
怎么个辛苦法?潘科杰举起了例子:“每回接处警,老徐总要告诉指挥中心,如果有事故发生马上通知他,因为他已在路面,能比其他交警更快到达现场。久而久之,这成了他和指挥中心的‘协议’。别的民警出一回警就是一趟,而他却是三四趟,有时上午一早出去,回来已是下午了。”
交警中队食堂每天中午11时30分开饭,可徐鉴华总要迟到半小时,甚至1小时才去吃。中队指导员黄惠君很纳闷,忍不住问他为什么。徐鉴华笑着回答:“队里人手紧张,万一午饭时间有警情,我就能顶上。”
他的温暖——
“总比别人细心一点”
在同事眼里,徐鉴华是一位敬业的老大哥,也是温文尔雅的“暖男”。
今年3月,中队协警杨冬冬的母亲被查出癌症晚期,而小杨家经济条件并不好。
“老徐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一天赶来医院看望,还拿出一笔钱,说是单位的捐款。”小杨后来才知道,获悉他的难处后,徐鉴华立即组织同事捐款8万多元,其中他个人捐了1万多元。“老徐平时生活朴素,用的还是一部五六百元的旧手机。”小杨说,让他难忘的是,徐鉴华不时到医院看望,经常打来电话慰问,“上个月,他还特意打来电话,问我经济上是否有压力。”
杨冬冬与徐鉴华相识不久,初次见面是在去年清明节加班时,他们被派到匡堰大道维护交通。当时正值中午,天气很热,但只有两瓶矿泉水,徐鉴华毫不犹豫地把水塞到协警手里,自己假装不渴,吹着哨子大步向前,投入到疏导工作中。就因为这件小事,小杨记住了他。
同事们说:“老徐这个人,不比别人多拿一分钱,却总比别人多一份责任和细心。”前年夏天,徐鉴华处警途中路过柴弄桥,这里刚发生一起行人与轿车相撞事故。得知120急救车运力紧张,徐鉴华二话不说将两名伤者送往医院,其中一名六七岁的小女孩,因抢救及时脱离了危险。
女儿是徐鉴华最牵挂的人,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和女儿通一次电话。几个月前,女儿有了身孕,老徐喜上眉梢。再等几个月,徐鉴华就可以听到孙辈的第一声啼哭,可以亲手抱一抱可爱的孩子。然而,他却没能等到。
8月5日晚8时36分,没来得及和亲友说一句“再见”,徐鉴华匆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