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宁波余慈地区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它们大多与上海的大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频繁地往返此间。然而,千万年来,由于受到浪高流急的杭州湾天堑阻隔,虽只有一“湾”之隔,但从宁波到上海必须绕道杭州,这使宁波人深感交通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造桥连接上海,成了当地百姓一个久久期盼的梦想。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慈溪市人代会上,开始有代表提出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想。1992年10月,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尽快把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如何解决杭州湾阻隔,打开浦东南大门,快捷沟通“上海—宁波”的通道问题,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1993年6月9日,宁波市计委有关人士起草了一份“建设杭州湾通道对接轨浦东和加快长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地区重要性”的内部材料。1994年2月17日,宁波市“两会”结束后,宁波成立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项目论证工作。
能否在海上造桥,不是随便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1994年4月,宁波市政府委托世界著名桥梁专家——林同炎院士和李国豪院士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并邀请国家计委、交通部、桥梁专家和当地有关部门参与,开设了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对当地经济、交通、地质、水文等多项领域的课题研究。当时,林同炎和李国豪,尽管都已八十多岁,但两位老人仍坚持前往杭州湾,亲自乘坐气垫船进行考察。他们一致认为,在杭州湾建桥,技术上没有问题。
经过7年多的深入研究,直至2000年6月21日,浙江省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作出了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决定,并且明确指出“杭州湾大通道位置选择确定为北接乍浦、南接慈溪庵东镇方案……通道建设以宁波为主”。杭州湾大桥选址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抵嘉兴海盐,全长36公里。在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建桥,人类历史上尚无前例,其建设难度之大,在全国及世界建桥史上都十分罕见。尤其是杭州湾特殊的“喇叭口”地理构造,潮汐落差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更给施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宁波人做到了。
这背后,闪现着人类科技的智慧。自2003年11月开工以来,大桥取得了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进行了以九大系列核心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攻克了在强涌潮海湾建设跨海大桥的技术难题,已有5项关键技术项目通过了国家鉴定,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桥建设还创造了6项世界或国内第一,包括在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设计使用寿命大于等于100年的耐久性要求;大桥50米箱梁“梁上运架梁”技术,其架设运输重量从900吨提高到1430吨,居世界第一。
杭州湾跨海大桥书写了世界桥梁建造技术创新史,成功入选中国60大地标和“世界12大奇迹桥梁”。
作为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大桥的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内心充满自豪、无限感慨:“人生一辈子,能有几回博,造好这座桥,此生足矣”。
2008年5月1日下午,在阵阵礼炮声中,杭州湾跨海大桥终于掀起了漂亮的头盖,迎接前来参加大桥通车典礼的嘉宾们。10年论证,5年施工,融资134.54亿元,36公里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一举使宁波成为连接上海、江苏和福建的枢纽城市,乃至沟通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节点。通车后的6年来,大桥共通行各类车辆6900多万辆次,平均每3秒钟就有一辆车驶过。
“沪苏浙皖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并将带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如是说。
在世人的见证下,继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5个国际级大都市圈之后的“第六个国际级都市圈”正在加速形成,而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无疑是这一大幕的开启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道出心中的梦想:“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第一大城市群,带动中国跻身世界顶级强国之列,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来形容杭州湾的钱塘海潮,不过苏学士绝对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一千年,会有这样一个更加壮丽的人造奇观,从杭州湾上跃海而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不仅是中国亮相给世界一项辉煌的工程,更打破一“湾”之隔,实现了几代人的百年梦想。从此,在这一桥之牵下,杭州湾新区以其显著的区位优势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为宁波、为浙江,乃至整个长三角带来了展翅高飞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