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发言稿全文:
优化集疏运系统 拓展宁波港口经济圈的辐射范围
宁波港口经济圈是产业和空间概念的综合体,是指以宁波港为中心,以综合运输体系和海陆腹地为依托,以港航及关联产业链为支撑,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圈层体系。是由现代物流业、临港工业、航运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四位一体形成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一体高效的现代港口产业体系组成的核心产业圈,将成为宁波经济新的增长点,长江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促使宁波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宁波港口经济圈的目标应该是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区,具备较强的国内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市场开发能力。因此要通过优化港口集疏运系统,拓展港口内陆腹地、构筑对接“一带一路”的贸易物流线,形成放射型、立体式的港口集疏运网络,拓展港口经济圈的辐射范围。
一. 优化港口集疏运方式
调整公路、铁路、水路集疏运方式结构,提高更加环境友好型的铁路集疏运比例。
(一)优化核心腹地公路集疏运方式的运作
宁波港口经济圈的核心范围是宁波及浙江中东部地区,也是宁波港的的核心腹地,港腹距离近,公路运输网络发达,适合于公路集疏运方式。通过港口物流园区和特殊服务园区的建设,适当集结货物,提高货物装载效率,优化车辆行驶路线,推动公路运输集疏运资源(运输、堆场和信息管理企业等)的整合。
(二)完善远程腹地铁路集疏运方式的建设
加强腹地铁路通道开发和无水港建设。与港口腹地的省市政府相关部门沟通、达成战略协议,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推进铁路集疏运通道开发。依托铁路枢纽,强化无水港的运作水平,并优化无水港的布局。推进省内铁路设施建设。推进甬金铁路建设进程,加强与其他管理部门的沟通衔接,争取项目尽快启动。优化市域内铁路网络。利用现有铁路条件,进一步深化港区铁路规划,改造港区集装箱铁路线路;加快海铁联运枢纽场站建设,形成与港口紧密对接的中转和集疏运功能。启动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取省级层面出台海运联运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和扶持性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三)大力发展水路集疏运方式
优化航线港口配置。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增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航线密度,特别是密切与东盟国家港口的关系,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联盟。促进水水中转运输。利用梅山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发展国际集装箱水水中转业务。依托杭甬运河、京杭运河以及长江航道,大力发展内河运输。
二.优化港口集疏运设施
(一)优化集疏运节点设施
通过对铁路和公路站场布局的调整和技术改造,逐步形成以节点站为中心、以集卡和货运班列为核心产品、连接腹地范围的,包括主要港口、铁路沿线经济区域在内的货物集疏运系统。建立内陆铁路中转场站,发展以铁路为主干线,辅以短程公路的支线运输网络模式,完成内陆集疏运的干支网络。整合堆场、仓储、码头等基础设施资源,并对港口配套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合理安排作业流程,提高设备设施利用率。进一步改进装卸工艺,缩短货物和船舶在港时间,提高港口通过能力,使货流更加畅通,并提高港口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疏港公路建设
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合理处理港口集疏运系统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尽量避免疏港通道对城市交通的分割影响。提高疏港道路等级,扩大港区公路的通过能力,增加车道数以减少拥堵,满足高效、快速的集疏运需求。
(三)加强海铁联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连接铁路站与码头之间“门到门”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海铁联运的中转程序,贯彻海铁联运无缝对接、零换装理念,提高港区铁路通过能力。推进杭州湾跨海铁路桥建设,结合我国建设“沿海大通道”的远景规划,实现宁波港铁路疏港能力的突破性进展。
(四)推广应用绿色低碳的运输装备
倡导使用绿色低碳经济的运输装备,严格限制进港陆路集疏运卡车的使用年限,要求或激励进港车辆采取相应的减排技术和管理措施。对货物装卸设备,鼓励使用清洁燃料。
三.优化港口集疏运管理
(一)完善集疏运系统管理机制
理顺集疏运系统管理体制,改善集疏运管理公铁水各自为政、衔接不利的现状,加强政府引导,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二)发展智能运输,提升运输组织管理水平
加快港区智能运输管理系统建设,将网络及通信技术等有效集成,建立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管理系统。通过运输信息系统的计算与调度,减少空车无载货行驶、迂回运输与重复运输等不合理的运输方式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升货物运输组织管理整体水平。
(三)优化集疏运信息系统
整合港口信息资源,建成统一的港口集疏运公共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上汇聚货运信息、发布运价行情、运价指数及实现货运网上交易等。开发集疏运网络决策支持系统,通过系统计算,选择最合适的集疏运路线,降低运输总成本,减少能耗和污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物流在线跟踪和过程控制,提高口岸监管服务水平和物流效率。
(四)建立绿色低碳集疏运激励机制
从技术和政策两个方向激励绿色低碳集疏运系统发展。鼓励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绿色低碳技术设备的开发,鼓励应用清洁能源。加强绿色低碳集疏运设备使用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宣传工作,制定有利于鼓励港口相关企业实施绿色低碳运输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