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通惠河玉河遗址
稿源:  | 2014-04-29 20:14:29

   忽必烈命名通惠河

  白浮泉的引水和通惠河的疏通工程从1292年动工,特别是玉河段,不但有民工挖河,朝廷的官员们也都要参加劳动。工程在第二年秋全部竣工。当时江南的粮船在积水潭的东北岸挤满,在玉河上也是浩浩荡荡排船驶行,大都城的人们争先观看,热烈欢呼,犹如过节。元世祖忽必烈正从上京和林回来,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全是粮船,“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通惠河”的河名是忽必烈起的。现在人们一般称大运河的北运河一段为潞河,从东便门至通州的一段为通惠河。但在元代前,现在的通惠河叫潞河,到金代时叫金闸河,因金代时也疏通过潞河,并修有闸坝。而从万宁桥到金闸河的一段因在都城内,并流经元代的皇城根,故称为“玉河”,又称为“御河”。

  玉河宛如小秦淮

  通惠河的疏通工程中,玉河一段是完全新开挖的。以后因玉河或变暗河,或消失,人们也就把玉河忘却了。通惠河疏通,因南方的粮食和各种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到大都城,而积水潭的东北岸成了大运河的最终码头,所以积水潭十分繁华,特别是东北岸,现在的烟袋斜街一带。岸上是旅馆、酒楼、饭馆、茶肆、各种商店等遍布,成为大都城内最热闹的地方。积水潭又成为大都城里最美丽的风景区,尤以荷花著称,古人多有诗文。如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荷花最盛,六月间,仕女云集。凡花开时,北岸一带,风景最佳。绿柳低垂,红衣粉腻,花光人面。真不知人之为人,花之为花。”有诗句:“十里藕香连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积水潭的“银锭观山”还成为京城里观西山的第一佳处。而在玉河上,也是货船来往,景观壮丽。两岸也是店铺彼邻,宛如江南秦淮。

  吴仲再疏通惠河

  在元代,通惠河疏通后,解决了大运河的最后结症,使漕运的粮食和各种货物直接运到大都城里的积水潭。漕运最多时,一年可运粮达二百万担。但到明初,因为战乱,还有大将徐达修建北京城时,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从万宁桥到崇文门外的河道已不便漕运。漕运只能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因此通惠河当时又叫大通河。明永乐年间修建的紫禁城、社稷坛、太庙、天坛等皇家古建,所用的大木、神木等,因只能运到崇文门外,故在崇文门外建立了“神木厂”(今花市大街处)。以后通惠河又遭淤塞,虽有几次疏通,但因各种原因,疏通失败。到嘉靖七年,因大量皇家坛庙古建等的需要,在巡仓御史吴仲的主持下,又一次疏通通惠河。吴仲是按照郭守敬的引水路线加以疏通,并取得成功。据《通惠河志》载:“寻元人故迹,以凿以疏,导神仙、马眼二泉,决榆、沙二河之脉,汇一亩众泉而为七里泊(瓮山泊),东贯都城。由大通桥下直至通州高丽庄与白河通。凡一百六十里,为闸二十有四。”因吴仲疏通通惠河有功,人们在通州为他建祠纪念。

  到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的漕运停运,但通惠河的历史功绩却永存,尤其是北京的很多古建,木料大多是产自南方的云、贵、川、鄂等省,是通过大运河和通惠河运到京城的。在元明清三代,京城人民吃的粮食也大多来自南方。如在明嘉靖年间吴仲疏通通惠河后,一年从南方运粮可达四、五百万担。还如明正统年间,土木之变后,瓦剌部入侵北京。兵部尚书于谦为防止瓦剌部到通州抢粮,就从通州往北京运粮,用了五百辆大车,日夜抢运,一直运了半个月。后瓦剌部果然去通州抢粮,结果落空。从这一事件,可见大运河运粮之多。

  未来发展

  通惠运河是一条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恢复工程

  今天位于什刹海东的万宁桥到地安门东大街路北的古河道玉河(御河)的一段,已从暗河变为明河,两岸也修建成美丽的公园。东城区政府从2006年开启“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恢复了七百年前的古玉河河道480多米,并在河道上修建了雨儿桥(东通雨儿胡同,西通拐棒胡同)和福祥桥(东通福祥胡同),因这两座桥是白玉石栏板,和清澈碧绿的河水相映相辉显得古香古色,使此处又呈现出元明时古都风貌。而河道两旁的建筑则主要以清代的古建四合院为主。在福祥桥西的平安大街上复修了福祥寺。

  2007年,在复建挖掘玉河的过程中,发现了元代时通惠河的河堤遗址,玉河庵的山门和东西配殿的地基。我国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徐苹芳先生说,玉河是通惠河的一段,并在河畔的卧地巨石上亲题“通惠河玉河遗址”。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沈媛仪】

通惠河玉河遗址

稿源: 2014-04-29 20:14:29

   忽必烈命名通惠河

  白浮泉的引水和通惠河的疏通工程从1292年动工,特别是玉河段,不但有民工挖河,朝廷的官员们也都要参加劳动。工程在第二年秋全部竣工。当时江南的粮船在积水潭的东北岸挤满,在玉河上也是浩浩荡荡排船驶行,大都城的人们争先观看,热烈欢呼,犹如过节。元世祖忽必烈正从上京和林回来,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全是粮船,“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通惠河”的河名是忽必烈起的。现在人们一般称大运河的北运河一段为潞河,从东便门至通州的一段为通惠河。但在元代前,现在的通惠河叫潞河,到金代时叫金闸河,因金代时也疏通过潞河,并修有闸坝。而从万宁桥到金闸河的一段因在都城内,并流经元代的皇城根,故称为“玉河”,又称为“御河”。

  玉河宛如小秦淮

  通惠河的疏通工程中,玉河一段是完全新开挖的。以后因玉河或变暗河,或消失,人们也就把玉河忘却了。通惠河疏通,因南方的粮食和各种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到大都城,而积水潭的东北岸成了大运河的最终码头,所以积水潭十分繁华,特别是东北岸,现在的烟袋斜街一带。岸上是旅馆、酒楼、饭馆、茶肆、各种商店等遍布,成为大都城内最热闹的地方。积水潭又成为大都城里最美丽的风景区,尤以荷花著称,古人多有诗文。如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荷花最盛,六月间,仕女云集。凡花开时,北岸一带,风景最佳。绿柳低垂,红衣粉腻,花光人面。真不知人之为人,花之为花。”有诗句:“十里藕香连不断,晚风吹过步粮桥”。积水潭的“银锭观山”还成为京城里观西山的第一佳处。而在玉河上,也是货船来往,景观壮丽。两岸也是店铺彼邻,宛如江南秦淮。

  吴仲再疏通惠河

  在元代,通惠河疏通后,解决了大运河的最后结症,使漕运的粮食和各种货物直接运到大都城里的积水潭。漕运最多时,一年可运粮达二百万担。但到明初,因为战乱,还有大将徐达修建北京城时,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从万宁桥到崇文门外的河道已不便漕运。漕运只能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因此通惠河当时又叫大通河。明永乐年间修建的紫禁城、社稷坛、太庙、天坛等皇家古建,所用的大木、神木等,因只能运到崇文门外,故在崇文门外建立了“神木厂”(今花市大街处)。以后通惠河又遭淤塞,虽有几次疏通,但因各种原因,疏通失败。到嘉靖七年,因大量皇家坛庙古建等的需要,在巡仓御史吴仲的主持下,又一次疏通通惠河。吴仲是按照郭守敬的引水路线加以疏通,并取得成功。据《通惠河志》载:“寻元人故迹,以凿以疏,导神仙、马眼二泉,决榆、沙二河之脉,汇一亩众泉而为七里泊(瓮山泊),东贯都城。由大通桥下直至通州高丽庄与白河通。凡一百六十里,为闸二十有四。”因吴仲疏通通惠河有功,人们在通州为他建祠纪念。

  到清光绪二十六年,通惠河的漕运停运,但通惠河的历史功绩却永存,尤其是北京的很多古建,木料大多是产自南方的云、贵、川、鄂等省,是通过大运河和通惠河运到京城的。在元明清三代,京城人民吃的粮食也大多来自南方。如在明嘉靖年间吴仲疏通通惠河后,一年从南方运粮可达四、五百万担。还如明正统年间,土木之变后,瓦剌部入侵北京。兵部尚书于谦为防止瓦剌部到通州抢粮,就从通州往北京运粮,用了五百辆大车,日夜抢运,一直运了半个月。后瓦剌部果然去通州抢粮,结果落空。从这一事件,可见大运河运粮之多。

  未来发展

  通惠运河是一条历史性通航河道。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2006年3月58位政协委员联合向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从战略高度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恢复工程

  今天位于什刹海东的万宁桥到地安门东大街路北的古河道玉河(御河)的一段,已从暗河变为明河,两岸也修建成美丽的公园。东城区政府从2006年开启“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恢复了七百年前的古玉河河道480多米,并在河道上修建了雨儿桥(东通雨儿胡同,西通拐棒胡同)和福祥桥(东通福祥胡同),因这两座桥是白玉石栏板,和清澈碧绿的河水相映相辉显得古香古色,使此处又呈现出元明时古都风貌。而河道两旁的建筑则主要以清代的古建四合院为主。在福祥桥西的平安大街上复修了福祥寺。

  2007年,在复建挖掘玉河的过程中,发现了元代时通惠河的河堤遗址,玉河庵的山门和东西配殿的地基。我国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徐苹芳先生说,玉河是通惠河的一段,并在河畔的卧地巨石上亲题“通惠河玉河遗址”。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沈媛仪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