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改革再一次出发。审视2014的时空坐标,与36年前的那场改革开放相比,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速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带来了庞大的经济体量,也制造了收入差距拉大、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中国经济本身亟需通过转型寻找新的内生动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至今,欧美主要国家的经济尚在艰难复苏之中。世界范围内资源、货币、劳动力等要素分配依然不尽合理。冷战结束后全球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虽然存在,但世界仍不尽太平。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现代化领先国家相继进行政策调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内外部环境治理方面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进入2014年,以“改革”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已初显雏形。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新改革,堪称“壮士断腕”,“背水一战”,别无选择。
两会继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再次发出决定中国命运的“改革宣言”,并推出了“执行计划书”,获得了代表委员的广泛响应和拥护。
来自企业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杨小平已在筹划今年将优质资本与改革试点流转的农村土地经营权“嫁接”。他说,改革不仅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场和社会的自觉、靠企业和公民的自觉。
曾参与上海自贸区方案设计的全国政协委员王新奎今年向政协提交了关于自贸区在全国“增点、扩区”等建议。他认为,对于自贸区试点的数量、分布,大家的看法曾不尽相同,经过两会上总书记提出“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方向,大家的想法有了交集。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两会汇聚了各个地方、行业和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用十几天的时间,进行观点交汇和交锋,畅所欲言,解放思想,进而凝聚了共识。
观察人士分析,有了协调同步的、开阔开放的改革思维,中国的改革实践才能出现创新和突破。
进一步看,2014年揭幕的这场改革,有了文明转型的意义。中共新一届领导人首次将改革的内涵提升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这是继“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后,中共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西方研究组织力学的学者将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权力横线与纵线(在中国所称的“条”与“块”)的交错称作“矩阵”难题。这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并存交织的13亿人口大国,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制造出很难把控的非线性运动。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曾表示,由于中国已经产生出世界史上最大的组织机构,其“矩阵”的复杂性也是世所罕见的。
随着中国政府作出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部署,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中国开始着力解决“权力经纬”这个世界性难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李侃如认为,在不同领域的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成果本身就会改变大环境,进而对中国整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站在2014年这个节点来看,中国的改革已不仅仅是在决定自己命运,还牵动着全球化的方向。
改革的种种具体措施,正在使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如首个实施“负面清单”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将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中国与各国的双边、多边贸易谈判也在提速推进。中国还拟推动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更宽泛来看,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一旦获得成功,绝不仅仅是为各国带来更多的稳定赚钱机会,而更将为世界文明提供一种新的道路选择,为世界政治文明、制度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人类乌托邦理想的实现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2014:中国站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稿源: 新华网 2014-03-13 16:33:18
如今,改革再一次出发。审视2014的时空坐标,与36年前的那场改革开放相比,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速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带来了庞大的经济体量,也制造了收入差距拉大、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中国经济本身亟需通过转型寻找新的内生动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至今,欧美主要国家的经济尚在艰难复苏之中。世界范围内资源、货币、劳动力等要素分配依然不尽合理。冷战结束后全球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虽然存在,但世界仍不尽太平。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现代化领先国家相继进行政策调整,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内外部环境治理方面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进入2014年,以“改革”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已初显雏形。
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新改革,堪称“壮士断腕”,“背水一战”,别无选择。
两会继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再次发出决定中国命运的“改革宣言”,并推出了“执行计划书”,获得了代表委员的广泛响应和拥护。
来自企业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杨小平已在筹划今年将优质资本与改革试点流转的农村土地经营权“嫁接”。他说,改革不仅要靠政府,也要靠市场和社会的自觉、靠企业和公民的自觉。
曾参与上海自贸区方案设计的全国政协委员王新奎今年向政协提交了关于自贸区在全国“增点、扩区”等建议。他认为,对于自贸区试点的数量、分布,大家的看法曾不尽相同,经过两会上总书记提出“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方向,大家的想法有了交集。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两会汇聚了各个地方、行业和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用十几天的时间,进行观点交汇和交锋,畅所欲言,解放思想,进而凝聚了共识。
观察人士分析,有了协调同步的、开阔开放的改革思维,中国的改革实践才能出现创新和突破。
进一步看,2014年揭幕的这场改革,有了文明转型的意义。中共新一届领导人首次将改革的内涵提升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这是继“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后,中共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西方研究组织力学的学者将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权力横线与纵线(在中国所称的“条”与“块”)的交错称作“矩阵”难题。这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并存交织的13亿人口大国,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制造出很难把控的非线性运动。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曾表示,由于中国已经产生出世界史上最大的组织机构,其“矩阵”的复杂性也是世所罕见的。
随着中国政府作出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部署,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中国开始着力解决“权力经纬”这个世界性难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李侃如认为,在不同领域的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成果本身就会改变大环境,进而对中国整体的发展产生影响。
站在2014年这个节点来看,中国的改革已不仅仅是在决定自己命运,还牵动着全球化的方向。
改革的种种具体措施,正在使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如首个实施“负面清单”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将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中国与各国的双边、多边贸易谈判也在提速推进。中国还拟推动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更宽泛来看,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一旦获得成功,绝不仅仅是为各国带来更多的稳定赚钱机会,而更将为世界文明提供一种新的道路选择,为世界政治文明、制度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为人类乌托邦理想的实现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编辑: 沈媛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