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2014:中国站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稿源: 新华网  | 2014-03-13 16:33:18

(两会·中国聚焦)述评:2014:中国站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许晓青李云路蔡敏)中国的年度政治盛会——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周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落下帷幕。一天前,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也完成全部议程闭幕。

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召开的两会,也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后,一年来各方面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后的首次两会。“全面深化改革”成为贯穿今年两会的主线。近3000名人大代表高票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改革的方略和办法通过会议获得法定保障,并在会后由代表委员传递到各方,付诸实施。

中国跨越三个世纪的民族复兴历程,或将在20世纪第二个10年写下历史性的答卷。2014年作为新一轮改革的“开局之年”,更显得尤为重要。两会召开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作为组长的习近平强调:“起跑决定后程”。

新年伊始,“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交替出现。人民币汇率波动为中国经济前景增加了一些悬念。3月初发生在昆明的暴恐事件震惊全国。这都预示中国的新改革将在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进行。

从2012年11月完成党的最高领导集体权力交接的中共十八大以来,一个又一个新气象接连呈现,中共的改革决心和改革思维在2014年的春天越来越清晰。但摆在中国执政党和政府面前的新一轮改革,难度异乎寻常。

观察家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过170多年。而今最大的不同是,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再启改革议程后,要啃的全是“硬骨头”,是真正的“自我革命”。

“改革”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77次。报告说: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思想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表述,从两个方面揭示了改革的阻力,一是认识论的局限性,一些人有惰性和路径依赖,想维持现状,不想改革;二是一些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怕改革动了自己的奶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分析。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改了,若法律、规范、社会认同度等跟不上,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此消彼长的“跷跷板”现象,甚至是某些领域的失序、失范。但若不改革,风险更大,很可能出现产能持续过剩、部分产业泡沫化、金融陷入死循环、资源环境过度透支、权力寻租、腐败蔓延、经济“硬着陆”等问题,现行的发展模式最终难以维系。

“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日益清晰,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前能改的都改了,现在还要向改革要动力,那只能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经济学家吴敬琏说。

“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国强、民富,是实现全体人民的福祉,而两会也传递出重要的信息,那便是注重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注重改革‘快’与‘慢’、速度与质量之间关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刘靖北说。

两会的召开,令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得以细化和部署,党的宏观决策化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积聚的顽疾‘像冰山一样牢不可破’,但我们已然听到‘冰山’碎裂的声音。”英国《金融时报》这样比喻正在推进的中国新改革。

这场接力跑一般的改革不是从天而降的。从历史的纵深看2014年这个甲午马年,则更见不一般。

120年前的1894年也是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甲午马年,中日战争使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沦丧,给中国发展带来沉重枷锁,从此中国深深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那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已把目光投向改革。改革与不改革、改革与如何改革,乃至改革与革命,引起了激烈争论。而在实践中,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当时都未能成功改变中国的命运。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重新带上复兴之路,新中国如初升旭日。1954年又逢甲午马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然而,由于一系列失误,宏伟进程再次被打断。中国直到1978年的马年,才拨乱反正,回到正轨。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持续36年,创造了举世震惊的“中国奇迹”。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沈媛仪】

2014:中国站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稿源: 新华网 2014-03-13 16:33:18

(两会·中国聚焦)述评:2014:中国站在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许晓青李云路蔡敏)中国的年度政治盛会——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周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落下帷幕。一天前,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也完成全部议程闭幕。

这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首次召开的两会,也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后,一年来各方面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后的首次两会。“全面深化改革”成为贯穿今年两会的主线。近3000名人大代表高票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改革的方略和办法通过会议获得法定保障,并在会后由代表委员传递到各方,付诸实施。

中国跨越三个世纪的民族复兴历程,或将在20世纪第二个10年写下历史性的答卷。2014年作为新一轮改革的“开局之年”,更显得尤为重要。两会召开前,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作为组长的习近平强调:“起跑决定后程”。

新年伊始,“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交替出现。人民币汇率波动为中国经济前景增加了一些悬念。3月初发生在昆明的暴恐事件震惊全国。这都预示中国的新改革将在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进行。

从2012年11月完成党的最高领导集体权力交接的中共十八大以来,一个又一个新气象接连呈现,中共的改革决心和改革思维在2014年的春天越来越清晰。但摆在中国执政党和政府面前的新一轮改革,难度异乎寻常。

观察家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过170多年。而今最大的不同是,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再启改革议程后,要啃的全是“硬骨头”,是真正的“自我革命”。

“改革”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77次。报告说: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思想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表述,从两个方面揭示了改革的阻力,一是认识论的局限性,一些人有惰性和路径依赖,想维持现状,不想改革;二是一些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怕改革动了自己的奶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分析。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改了,若法律、规范、社会认同度等跟不上,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此消彼长的“跷跷板”现象,甚至是某些领域的失序、失范。但若不改革,风险更大,很可能出现产能持续过剩、部分产业泡沫化、金融陷入死循环、资源环境过度透支、权力寻租、腐败蔓延、经济“硬着陆”等问题,现行的发展模式最终难以维系。

“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框架日益清晰,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前能改的都改了,现在还要向改革要动力,那只能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经济学家吴敬琏说。

“改革的终极目的是国强、民富,是实现全体人民的福祉,而两会也传递出重要的信息,那便是注重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注重改革‘快’与‘慢’、速度与质量之间关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刘靖北说。

两会的召开,令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得以细化和部署,党的宏观决策化为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过去30年中国经济积聚的顽疾‘像冰山一样牢不可破’,但我们已然听到‘冰山’碎裂的声音。”英国《金融时报》这样比喻正在推进的中国新改革。

这场接力跑一般的改革不是从天而降的。从历史的纵深看2014年这个甲午马年,则更见不一般。

120年前的1894年也是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甲午马年,中日战争使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沦丧,给中国发展带来沉重枷锁,从此中国深深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那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已把目光投向改革。改革与不改革、改革与如何改革,乃至改革与革命,引起了激烈争论。而在实践中,无论是改革,还是革命,当时都未能成功改变中国的命运。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把中华民族重新带上复兴之路,新中国如初升旭日。1954年又逢甲午马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然而,由于一系列失误,宏伟进程再次被打断。中国直到1978年的马年,才拨乱反正,回到正轨。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持续36年,创造了举世震惊的“中国奇迹”。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沈媛仪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