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创新驱动中国巨轮
稿源: 科技日报  | 2013-12-05 08:29:12

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正向纵深迈进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科技工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其实,此前我国就已为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布局谋篇。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随后,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包括26个部门和单位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审议相关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今年8月29日,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指出,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并以创新和创业为导向。他强调,这些关键还得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随着改革逐渐走向深入,领导小组也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工作。2012年7月30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分工。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在这次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改革的宏观统筹和整体设计,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等关键问题,出台改革举措,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2012年12月25日,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编制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计划,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讨论。2013年4月25日,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研究部署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

如何破除制约科研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围绕这一命题,一些新政策、新举措正在有序、稳步推进。

“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是实施好这一战略的关键步骤。”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要认识并理清推进科技改革和创新中存在的制约和关键问题,在密切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健全创新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务求新的突破。

企业强,则国家强。此次科技体制改革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为此,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12项重点任务及相应的政策措施。6月,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5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跨部门的联合推进机制,重点落实五大工作,即“以建立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重点,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力度”等。

为调动企业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如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力度,扩大中关村试点政策范围,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

与此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纳入2013年的立法计划,有望年底提交讨论。

另一方面,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需大幅提高,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分散封闭重复的现象。“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成为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首批认定14个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在科技管理层面,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和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以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尽快完善我国科技管理制度体系。2013年4月,科技部率先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启动科技报告试点工作。目前,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大型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奖励的科技报告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从11月1日起,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征求意见版正式上线,1000份科技报告向全社会开放,预计12月底将有3000份科技报告上线。建设国家科技报告体系既有利于科研人员共享研究成果,促进技术交流,也有利于科研管理人员利用科技报告信息避免重复。目前,科技部正加快建设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可研项目信息和科研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支撑跨计划、跨部门的决策、查重查新和统计分析。近期,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工作方案也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针对科技界广泛关注的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等问题,科技部已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一是完善需求征集和项目形成机制,依托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实施重大专项;建立部省会商机制,瞄准区域创新需求,汇聚资金,依托地方组织项目;在重大专项、支撑计划等率先试点企业决策、先行投入和后补助;公开发布指南,进一步简化指南要求和申报程序。二是项目申报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和网络视频答辩制度,实现了评审过程的“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的“痕迹管理”,优化了项目评审环境,节约了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经费成本。三是公布立项信息,项目立项和经费预算信息向社会公示。此外,按照科技人员的需求,每年加快项目拨款速度,加强了项目经费预算评审。2013年6月3日,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召开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工作启动会,组织12个巡视组,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巡视检查。

一年来,科技重大专项也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完善项目动态调整和考核问责机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意见》指出,要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特别要加强国际同行评价等。

作为我国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加快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摒弃数量评价和单纯的论文导向,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从2012年4月开始,代表不同领域的中科院下属单位数学院、广州地化所、水生所和长春光机所4个研究机构,率先进行评估试点。2013年,又有15个研究所参加了扩大试点工作。

科学基金制原本就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围绕新时期如何坚持锐意改革,为创新驱动发展强本固基进行了密集调研,有关完善创新环境、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改革方案已具雏形。创新和诚信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2013年8月,基金委首次公开通报了一批典型学术不端行为案例,由“战略防守”转为“主动进攻”的这一做法,被认为是维护科研诚信,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的一次有益尝试。

中国工程院进一步发挥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作用,在完成“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战略咨询、科技合作、学术引领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为现代化事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战略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适度规模、风清气正的院士队伍,为建设高质量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提供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靠地方落实,关键在行动。各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优势,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各地把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重大战略,聚焦重点产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城市和园区,优化创新环境,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市)制定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一批综合性改革和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中关村、张江、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地方在创新政策上先行先试,如武汉借鉴“硅谷”创新发展模式,出台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意见,激发了新一轮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潮;通过发挥科技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培育壮大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如江苏构建了“一区一战略性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纳米、生物医药、通讯网络等产业;探索各具特色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如广东通过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计划,探索新型科研机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引进57个创新科研团队,培育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部省工作会商为平台,加强国家和地方科技工作的协同,真真正正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编辑:郭静】

创新驱动中国巨轮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改革发展进行时

稿源: 科技日报 2013-12-05 08:29:12

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正向纵深迈进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摆在突出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科技工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其实,此前我国就已为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布局谋篇。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随后,国务院还专门成立了包括26个部门和单位的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审议相关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今年8月29日,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指出,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并以创新和创业为导向。他强调,这些关键还得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随着改革逐渐走向深入,领导小组也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工作。2012年7月30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分工。领导小组组长刘延东在这次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改革的宏观统筹和整体设计,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等关键问题,出台改革举措,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2012年12月25日,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研究编制贯彻落实《意见》的工作计划,对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讨论。2013年4月25日,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研究部署重点推进的改革任务。

如何破除制约科研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层次障碍,充分释放改革的红利?围绕这一命题,一些新政策、新举措正在有序、稳步推进。

“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是实施好这一战略的关键步骤。”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要认识并理清推进科技改革和创新中存在的制约和关键问题,在密切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健全创新环境和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务求新的突破。

企业强,则国家强。此次科技体制改革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心任务。为此,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重要抓手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12项重点任务及相应的政策措施。6月,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5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跨部门的联合推进机制,重点落实五大工作,即“以建立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重点,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营造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大政府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力度”等。

为调动企业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如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力度,扩大中关村试点政策范围,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

与此同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纳入2013年的立法计划,有望年底提交讨论。

另一方面,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需大幅提高,创新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分散封闭重复的现象。“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成为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首批认定14个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在科技管理层面,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建立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和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以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制度,尽快完善我国科技管理制度体系。2013年4月,科技部率先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启动科技报告试点工作。目前,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大型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奖励的科技报告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从11月1日起,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征求意见版正式上线,1000份科技报告向全社会开放,预计12月底将有3000份科技报告上线。建设国家科技报告体系既有利于科研人员共享研究成果,促进技术交流,也有利于科研管理人员利用科技报告信息避免重复。目前,科技部正加快建设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可研项目信息和科研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支撑跨计划、跨部门的决策、查重查新和统计分析。近期,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工作方案也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针对科技界广泛关注的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等问题,科技部已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一是完善需求征集和项目形成机制,依托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实施重大专项;建立部省会商机制,瞄准区域创新需求,汇聚资金,依托地方组织项目;在重大专项、支撑计划等率先试点企业决策、先行投入和后补助;公开发布指南,进一步简化指南要求和申报程序。二是项目申报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和网络视频答辩制度,实现了评审过程的“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的“痕迹管理”,优化了项目评审环境,节约了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经费成本。三是公布立项信息,项目立项和经费预算信息向社会公示。此外,按照科技人员的需求,每年加快项目拨款速度,加强了项目经费预算评审。2013年6月3日,科技部、财政部共同召开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工作启动会,组织12个巡视组,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巡视检查。

一年来,科技重大专项也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完善项目动态调整和考核问责机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意见》指出,要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特别要加强国际同行评价等。

作为我国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加快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摒弃数量评价和单纯的论文导向,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从2012年4月开始,代表不同领域的中科院下属单位数学院、广州地化所、水生所和长春光机所4个研究机构,率先进行评估试点。2013年,又有15个研究所参加了扩大试点工作。

科学基金制原本就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围绕新时期如何坚持锐意改革,为创新驱动发展强本固基进行了密集调研,有关完善创新环境、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改革方案已具雏形。创新和诚信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2013年8月,基金委首次公开通报了一批典型学术不端行为案例,由“战略防守”转为“主动进攻”的这一做法,被认为是维护科研诚信,构建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的一次有益尝试。

中国工程院进一步发挥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作用,在完成“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战略咨询、科技合作、学术引领和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为现代化事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战略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加强院士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适度规模、风清气正的院士队伍,为建设高质量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提供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靠地方落实,关键在行动。各地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优势,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各地把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重大战略,聚焦重点产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城市和园区,优化创新环境,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市)制定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一批综合性改革和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中关村、张江、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地方在创新政策上先行先试,如武汉借鉴“硅谷”创新发展模式,出台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意见,激发了新一轮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潮;通过发挥科技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培育壮大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如江苏构建了“一区一战略性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纳米、生物医药、通讯网络等产业;探索各具特色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模式,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如广东通过创新科研团队专项计划,探索新型科研机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引进57个创新科研团队,培育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以部省工作会商为平台,加强国家和地方科技工作的协同,真真正正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