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海展海•商帮雄起
历史背景:明洪武四年(1371年)实行海禁,指定宁波是对日本交往的唯一口岸,并设立了市舶司;另泉州港通琉球,广州港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次年宣布停止海禁,颁布“展海领”,准许出海贸易,并在全国设立了四个海关,其中浙海关设在宁波。19世纪初,宁波与日本、菲律宾、暹罗等国的海上贸易比较发达,同时还是中国沿海贸易的商品中转枢纽。
明代江东地区沿江一带的市镇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密集的街巷。包括百丈街(由“时雍街”改名而来),井头巷、罗家巷、华严巷、黄枝花巷(现在写作“黄桅花巷”)、双井巷等等。许多街巷的名称,依然沿用至今,而且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嘉靖宁波府志》明确说,向东越过“东津桥”(灵桥),就有“甬东市”。
由于明代海禁的实施,海外贸易被扼制,但因地理位置的优势,宁波成为南北货运的枢纽,“南北商号”由此萌发。南北商号又分别称为“南帮”和“北帮”,以长江为界,分别经营南北货运。商帮的诞生标志着宁波古代航运业开始进入有序和规则的状态。
1684年,清政府统颁布“展海领”,准许出海贸易,并在全国设立了四个海关,其中浙海关设在宁波城内,在江东区的包家道头旁边设立了查验商船的大关,俗称税关,即浙海常关,隔江呼应着已是繁华商业城市的海曙区块。常海关的设立,确立了江东的航运中心地位,成为宁波海洋贸易历史的一个里程碑。
清胡德迈《甬东竹枝词》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巨艘帆樯高插天,危楼簇簇见朝烟,江干昔日荒凉地,半亩如今值十千”,作为中国沿海贸易的商品中转枢纽组成部分的江东经济已相当发达,吸引了大量客商,同时也刺激了土地价格的上升。
宁波的海商传承了明代的规则,将从事与北方之间海上贸易的商帮被称为“北号”,其范围包括辽东、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及上海。把从事与南方之间海上贸易的商帮被称为“南号”,其范围包括福建、广东。在这些商帮中,除了宁波商人外,还有来自福建、广东以及其他地区的商人。江东沿江一带成为南、北号商人活动的一个集聚场所。
1823年,南号商帮在江东建造了南号会馆,即“安澜会馆”,意为“仰赖神佑,安定波澜”。1853年(咸丰三年),庆安会馆在江东落成。庆安会馆,又称北号会馆、甬东天后宫,是一所祭祀中国航海保护神“妈祖”的殿堂。庆安会馆名为北号商帮的议事聚会场所,实则是一种更高的信仰追求,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现代航运中心的雏形。南北会馆的建立象征着江东海商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也是宁波作为一个近代国际港口商贸城市的标志。
浴火涅槃•临港兴业
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宁波是主要战场之一。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宁波成为近代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1844年元旦,宁波正式开埠。从此开始,直到1949年宁波解放为止,宁波经历了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在这风云激荡的百年岁月中,宁波的海洋商业活动历经磨难,并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进程中艰难地从传统迈向近代。
1854年,江东北号股东集资购买了一艘外国轮船,取名为“宝顺轮”,这也是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轮船(用来驱逐海盗护卫航运的)。
随着轮船时代的到来,原先的码头在吃水深度、停泊条件等方面都无法适应新需求了,宁波的港口作业核心区逐渐转移到江北沿岸。港口作业核心区首次与商业中心及服务中心等区域分离。
轮船时代,宁波海商的理念又一次更新,各种新兴工业也随之传入,更多地集中于江东沿岸。江东地区首次出现了临港工业,迈入近代工业时代。当代江东产业类型选择体现着近代江东海商对工商业发展的领悟和智慧,传承了南北商帮抱团运作,差异经营的理念。行业涉及了棉纺、机械制造、烟草、造船、食品等许多领域,以及令洋人瞠目的诸多冰厂。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1905年创建的和丰纱厂、1924年创办的全通机器厂和新昌机器厂、1928年创办的浙江第一卷烟厂、 1930年创办的宁波轮坞公司、 1931年创办的立丰面粉厂(太丰面粉厂的前身)、1935年创办的炽昌电焊厂等等。1949年之前,整个宁波的工业都比较落后,以至于人们形容说宁波只有“三支半烟囱”。其中的两支烟囱分别指和丰纱厂及太丰面粉厂,半支是批永耀电力公司。永耀电力公司经常开工不足,致使烟囱长期停止冒烟,所以被人戏称为“半支烟囱”。代表宁波工业的“三支半烟囱”,有两支落户在江东,反映了江东在宁波工业界的重要地位。
江东地区的临港工业既是海洋商业活动引发的,又为海洋商业活动提供配套,在宁波港由农副产品转运港演变为工商业贸易港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宁波本地工业的产生,宁波生产的棉纱、火柴、罐头食品、卷烟以及几种机电产品也通过宁波港而外运,使宁波港从传统港口转变为近代开放的工商业贸易港。
千年传承•百年蜕变
城市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如此的唇齿相依。或许是近代宁波海商的又一宿命,海商的再次蜕变,却也恰逢中国的百年屈辱岁月。
宁波港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整个海洋商业活动发生全面转型。宁波不仅修建了新式码头、建造了新式灯塔及航标,而且还引入了与新式海洋商品活动相关的各种先进制度,包括航运保险制度,海关制度,港航管理体制,邮政制度,金融制度等。
宁波港的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江东地区的发展。江东地区出现了电灯、电话、汽车和钱庄。1934年之前,华安合群保寿险公司、祥泰公司、信记公司等保险公司向江东地区派驻了代理人。大校场一带的“均安水龙局”和庆安会馆一带的“保安水龙局”,是江东地区的主要消防队。这样,民国时期,三江口东侧逐渐形成了新型市镇。特别是“江东新河路、百丈街纵横相系,市肆如栉”:商轮公司、钱庄、洋杂货店、南北货店、估衣铺、洗染店、银楼、中西药店、玻璃店、镶牙店等,鳞次栉比的商店,无不叙述着一个全新市镇的形成。
1936年,单孔钢梁结构的灵桥建成,从唐代开始使用的木浮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也开启了一个江东发展的新时代。
新纪元:新中国建立之初,全港的货物吞吐量仅4万吨。新中国的成立,使衰落的宁波港获得新生,港口发展蒸蒸日上。
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3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精神,宁波港开始了镇海港区的建设,使这个古老港口出现了又一次历史性跨越。古老的宁波港走出甬江,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宁波港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1989年国家确定宁波港的北仑港区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宁波港加快建设进口铁矿中转、国际集装箱远洋中转、大型原油成品油中转、大型煤炭储存中转、大型液体化工产品储存中转5个基地。到2012年,宁波北仑港货物吞吐量已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世界前五位;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67万吨,箱量排名保持中国大陆集装箱港口第三位、世界港口前六位。
江东:宁波海商汇聚雄起之地
稿源: 2013-11-15 15:05:10
禁海展海•商帮雄起
历史背景:明洪武四年(1371年)实行海禁,指定宁波是对日本交往的唯一口岸,并设立了市舶司;另泉州港通琉球,广州港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次年宣布停止海禁,颁布“展海领”,准许出海贸易,并在全国设立了四个海关,其中浙海关设在宁波。19世纪初,宁波与日本、菲律宾、暹罗等国的海上贸易比较发达,同时还是中国沿海贸易的商品中转枢纽。
明代江东地区沿江一带的市镇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密集的街巷。包括百丈街(由“时雍街”改名而来),井头巷、罗家巷、华严巷、黄枝花巷(现在写作“黄桅花巷”)、双井巷等等。许多街巷的名称,依然沿用至今,而且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嘉靖宁波府志》明确说,向东越过“东津桥”(灵桥),就有“甬东市”。
由于明代海禁的实施,海外贸易被扼制,但因地理位置的优势,宁波成为南北货运的枢纽,“南北商号”由此萌发。南北商号又分别称为“南帮”和“北帮”,以长江为界,分别经营南北货运。商帮的诞生标志着宁波古代航运业开始进入有序和规则的状态。
1684年,清政府统颁布“展海领”,准许出海贸易,并在全国设立了四个海关,其中浙海关设在宁波城内,在江东区的包家道头旁边设立了查验商船的大关,俗称税关,即浙海常关,隔江呼应着已是繁华商业城市的海曙区块。常海关的设立,确立了江东的航运中心地位,成为宁波海洋贸易历史的一个里程碑。
清胡德迈《甬东竹枝词》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巨艘帆樯高插天,危楼簇簇见朝烟,江干昔日荒凉地,半亩如今值十千”,作为中国沿海贸易的商品中转枢纽组成部分的江东经济已相当发达,吸引了大量客商,同时也刺激了土地价格的上升。
宁波的海商传承了明代的规则,将从事与北方之间海上贸易的商帮被称为“北号”,其范围包括辽东、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及上海。把从事与南方之间海上贸易的商帮被称为“南号”,其范围包括福建、广东。在这些商帮中,除了宁波商人外,还有来自福建、广东以及其他地区的商人。江东沿江一带成为南、北号商人活动的一个集聚场所。
1823年,南号商帮在江东建造了南号会馆,即“安澜会馆”,意为“仰赖神佑,安定波澜”。1853年(咸丰三年),庆安会馆在江东落成。庆安会馆,又称北号会馆、甬东天后宫,是一所祭祀中国航海保护神“妈祖”的殿堂。庆安会馆名为北号商帮的议事聚会场所,实则是一种更高的信仰追求,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现代航运中心的雏形。南北会馆的建立象征着江东海商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也是宁波作为一个近代国际港口商贸城市的标志。
浴火涅槃•临港兴业
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宁波是主要战场之一。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宁波成为近代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1844年元旦,宁波正式开埠。从此开始,直到1949年宁波解放为止,宁波经历了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在这风云激荡的百年岁月中,宁波的海洋商业活动历经磨难,并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进程中艰难地从传统迈向近代。
1854年,江东北号股东集资购买了一艘外国轮船,取名为“宝顺轮”,这也是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轮船(用来驱逐海盗护卫航运的)。
随着轮船时代的到来,原先的码头在吃水深度、停泊条件等方面都无法适应新需求了,宁波的港口作业核心区逐渐转移到江北沿岸。港口作业核心区首次与商业中心及服务中心等区域分离。
轮船时代,宁波海商的理念又一次更新,各种新兴工业也随之传入,更多地集中于江东沿岸。江东地区首次出现了临港工业,迈入近代工业时代。当代江东产业类型选择体现着近代江东海商对工商业发展的领悟和智慧,传承了南北商帮抱团运作,差异经营的理念。行业涉及了棉纺、机械制造、烟草、造船、食品等许多领域,以及令洋人瞠目的诸多冰厂。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1905年创建的和丰纱厂、1924年创办的全通机器厂和新昌机器厂、1928年创办的浙江第一卷烟厂、 1930年创办的宁波轮坞公司、 1931年创办的立丰面粉厂(太丰面粉厂的前身)、1935年创办的炽昌电焊厂等等。1949年之前,整个宁波的工业都比较落后,以至于人们形容说宁波只有“三支半烟囱”。其中的两支烟囱分别指和丰纱厂及太丰面粉厂,半支是批永耀电力公司。永耀电力公司经常开工不足,致使烟囱长期停止冒烟,所以被人戏称为“半支烟囱”。代表宁波工业的“三支半烟囱”,有两支落户在江东,反映了江东在宁波工业界的重要地位。
江东地区的临港工业既是海洋商业活动引发的,又为海洋商业活动提供配套,在宁波港由农副产品转运港演变为工商业贸易港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宁波本地工业的产生,宁波生产的棉纱、火柴、罐头食品、卷烟以及几种机电产品也通过宁波港而外运,使宁波港从传统港口转变为近代开放的工商业贸易港。
千年传承•百年蜕变
城市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如此的唇齿相依。或许是近代宁波海商的又一宿命,海商的再次蜕变,却也恰逢中国的百年屈辱岁月。
宁波港与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整个海洋商业活动发生全面转型。宁波不仅修建了新式码头、建造了新式灯塔及航标,而且还引入了与新式海洋商品活动相关的各种先进制度,包括航运保险制度,海关制度,港航管理体制,邮政制度,金融制度等。
宁波港的转型以及新兴产业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江东地区的发展。江东地区出现了电灯、电话、汽车和钱庄。1934年之前,华安合群保寿险公司、祥泰公司、信记公司等保险公司向江东地区派驻了代理人。大校场一带的“均安水龙局”和庆安会馆一带的“保安水龙局”,是江东地区的主要消防队。这样,民国时期,三江口东侧逐渐形成了新型市镇。特别是“江东新河路、百丈街纵横相系,市肆如栉”:商轮公司、钱庄、洋杂货店、南北货店、估衣铺、洗染店、银楼、中西药店、玻璃店、镶牙店等,鳞次栉比的商店,无不叙述着一个全新市镇的形成。
1936年,单孔钢梁结构的灵桥建成,从唐代开始使用的木浮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也开启了一个江东发展的新时代。
新纪元:新中国建立之初,全港的货物吞吐量仅4万吨。新中国的成立,使衰落的宁波港获得新生,港口发展蒸蒸日上。
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3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精神,宁波港开始了镇海港区的建设,使这个古老港口出现了又一次历史性跨越。古老的宁波港走出甬江,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跨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宁波港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1989年国家确定宁波港的北仑港区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宁波港加快建设进口铁矿中转、国际集装箱远洋中转、大型原油成品油中转、大型煤炭储存中转、大型液体化工产品储存中转5个基地。到2012年,宁波北仑港货物吞吐量已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位、世界前五位;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567万吨,箱量排名保持中国大陆集装箱港口第三位、世界港口前六位。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