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沈功锵:38年的坚守为山区群众带去健康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3-07-29 13:41:21
 

  38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有“鄞州西藏”之称的杖锡山区;38年来,他一直居住在杖锡卫生院20来平方米的宿舍里;38年来,他为无数位山民减轻了病痛。他,就是杖锡卫生院院长沈功锵。

  杖锡在鄞州素有“小西藏”之称,群山连绵,平均海拔800米。1976年,刚从卫校毕业的沈功锵招进杖锡卫生院。刚穿上白大褂的沈功锵悄然立志:要以前辈为榜样,守护缺医少药的山乡,做个医术高、医德好的医生。从此,他坚守大山,一待就是38年,成为了乡亲们的“生命守护神”。卫生院里总共只有4名医生,沈医生既是院长、医生,又是护士和护工,身兼多职的他什么都要亲自上阵。为了不让这里的村民因交通不便、就诊不及时、缺医少药而延误治疗时机,每次接到求助电话,他都坚持出诊,路再难,道再险也要赶过去,随时待命,风雨无阻。

  两年前,组织上请他填表参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他婉拒了。去年组织找谈话后,他才勉强落笔,但也只有寥寥数语。去年,央视开启“最美乡村医生”寻访活动,区里有意拍个纪录短片,把他推上去,也被婉拒了。59岁的沈功锵就是这样的低调人。

  第一次动摇并坚守“父亲说要珍惜这身白大褂”

  第一次动摇是在1977年。当时,沈功锵已经从鄞县卫校毕业在杖锡乡卫生院当医生整整3年了。

  23岁的他担负着当时杖锡乡34平方公里的日常出诊———挨家挨户地打防疫针、查找孕妇建卡,还要上门出诊。在院里值完夜班,一早又出诊,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是常事;背着小药箱,翻山越岭全靠两条腿。刚刚穿上白大褂的沈功锵觉得太累了,他想到了转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时,当了20多年大队会计的父亲把他叫到老家的堂屋,开始了一番长谈。“宁可自己累些,也要把乡亲的事顾好。”父亲说,是组织让他这个山民的后代学了医,要珍惜这身白大褂。

  父亲的吃苦耐劳,沈功锵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每天和社员一道劳动,晚上再熬夜核账;村里需出大力的活,父亲总是带头报名。父亲还说,当时的杖锡乡干部常翻山进村入户,更苦更操心。

  这番长谈让沈功锵躁动的心安定下来。到哪里工作不都需要吃苦耐劳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杖锡,人口高峰时有4300多,出诊很频繁。一个春天的夜晚,已入睡的沈功锵被电话惊醒,一位山民醉酒不省人事。杖锡山春雾弥漫,视线很差,他着急赶路,摩托车冲到路基的外缘,而半米外就是悬崖峭壁。

  病情就是命令。在他看来,困难再大,做医生的也得赶去!有一次刮十级台风,接到出诊电话他就出发了;有一年山上积雪20厘米,他在高统靴上缠绕两圈麻绳防滑,走山间小道跌跌撞撞地赶去为一位老病号输液。

  在卫生院后面的两层小楼宿舍里,这位中专生啃起了一本本医学著作,自学了针灸、中医正骨手法、拔牙等实用技巧,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全科大夫,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基本会诊断。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杜寅】

沈功锵:38年的坚守为山区群众带去健康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3-07-29 13:41:21

 

  38年来,他一直工作在有“鄞州西藏”之称的杖锡山区;38年来,他一直居住在杖锡卫生院20来平方米的宿舍里;38年来,他为无数位山民减轻了病痛。他,就是杖锡卫生院院长沈功锵。

  杖锡在鄞州素有“小西藏”之称,群山连绵,平均海拔800米。1976年,刚从卫校毕业的沈功锵招进杖锡卫生院。刚穿上白大褂的沈功锵悄然立志:要以前辈为榜样,守护缺医少药的山乡,做个医术高、医德好的医生。从此,他坚守大山,一待就是38年,成为了乡亲们的“生命守护神”。卫生院里总共只有4名医生,沈医生既是院长、医生,又是护士和护工,身兼多职的他什么都要亲自上阵。为了不让这里的村民因交通不便、就诊不及时、缺医少药而延误治疗时机,每次接到求助电话,他都坚持出诊,路再难,道再险也要赶过去,随时待命,风雨无阻。

  两年前,组织上请他填表参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他婉拒了。去年组织找谈话后,他才勉强落笔,但也只有寥寥数语。去年,央视开启“最美乡村医生”寻访活动,区里有意拍个纪录短片,把他推上去,也被婉拒了。59岁的沈功锵就是这样的低调人。

  第一次动摇并坚守“父亲说要珍惜这身白大褂”

  第一次动摇是在1977年。当时,沈功锵已经从鄞县卫校毕业在杖锡乡卫生院当医生整整3年了。

  23岁的他担负着当时杖锡乡34平方公里的日常出诊———挨家挨户地打防疫针、查找孕妇建卡,还要上门出诊。在院里值完夜班,一早又出诊,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是常事;背着小药箱,翻山越岭全靠两条腿。刚刚穿上白大褂的沈功锵觉得太累了,他想到了转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时,当了20多年大队会计的父亲把他叫到老家的堂屋,开始了一番长谈。“宁可自己累些,也要把乡亲的事顾好。”父亲说,是组织让他这个山民的后代学了医,要珍惜这身白大褂。

  父亲的吃苦耐劳,沈功锵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每天和社员一道劳动,晚上再熬夜核账;村里需出大力的活,父亲总是带头报名。父亲还说,当时的杖锡乡干部常翻山进村入户,更苦更操心。

  这番长谈让沈功锵躁动的心安定下来。到哪里工作不都需要吃苦耐劳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杖锡,人口高峰时有4300多,出诊很频繁。一个春天的夜晚,已入睡的沈功锵被电话惊醒,一位山民醉酒不省人事。杖锡山春雾弥漫,视线很差,他着急赶路,摩托车冲到路基的外缘,而半米外就是悬崖峭壁。

  病情就是命令。在他看来,困难再大,做医生的也得赶去!有一次刮十级台风,接到出诊电话他就出发了;有一年山上积雪20厘米,他在高统靴上缠绕两圈麻绳防滑,走山间小道跌跌撞撞地赶去为一位老病号输液。

  在卫生院后面的两层小楼宿舍里,这位中专生啃起了一本本医学著作,自学了针灸、中医正骨手法、拔牙等实用技巧,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全科大夫,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基本会诊断。

[1]  [2]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