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陈杏娣:“送粥奶奶”暖人心
稿源: 中国宁波网  | 2013-07-29 13:41:21

  不单单是送粥,她还是一个“百搭”的善心人

  媒体的大量报道,让陈阿姨成为了社区中的红人。同时也曾给陈杏娣带来困扰。“人无完人,我这个人就是性子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会因为你听了要生气就不说,讲不拢的人我就不睬了。”她坦率表示,曾有人说,她这样做是想为子女存点“政治资本”;也曾有人说,她根本没有这么好,就图个出名;还有人将她过去的坎坷当做“故事”四处传讲……其实在送粥之前陈阿姨就是社区的热心人士,在玉兰社区工作人员眼中,是一个“百搭”的善心人。

  当高龄老人的“心理医生”、替年轻人拉红线、做外来务工人员的“亲人”……2012年端午节前,玉兰社区举办“编香袋传民俗话和谐”活动,希望能为社区的每户居民送上一个香袋。陈阿姨知道后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其中三天熬夜至凌晨12:30,为社区居民制作了百余只形状各异的香袋,并细心地为每只香袋配上一个五彩的中国结。这些长的、圆的、方的、爱心状的香袋在节日当天被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一抢而空”。

  新碶街道贝碶村有一对年逾80的老夫妻,老大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长年卧床;老大爷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唯一的儿子又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陈杏娣得知后,有空就走过去陪他们聊聊天,并将自个儿的电话留给两夫妻,叮嘱他们说:“有事情就打电话给我,不管多晚,深更半夜也没有关系,不用不好意思的。”两位老人把陈阿姨当作是自家的亲人,甚至比亲人还亲呢。

  里仁花园保安队队长姓李,来自湖北,1992年9月来北仑打工,换过无数次房东,2年前租下了陈杏娣的房子。他总是对别人说我就是冲着她人好,有爱心才特意换租过来的。搬进新房后,有一次陈杏娣过来看看他们一家四口,发现房间里缺少一个电视机,当场就表示要送一个过来。不想,那台原本计划中的电视机被偷走了,陈杏娣硬是要将钱塞给李队长再去买一台,因为这是她答应的。“陈阿姨特别有善心,平时经常问我们冷暖起居,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李队长说。

  平时陈阿姨总是把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穿不了的衣服带到社区来,要求社工帮她转交给需要的人,也会来社区询问最近有什么活动需要她帮忙的。现在只要社区有什么事情总是第一个想到陈杏娣阿姨,找她来帮忙。“只要你们提前一个小时打电话来,我一定会赶来。”她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从“送粥奶奶”到“‘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

  “送粥奶奶”的一言一行感动着社区的每一位居民,社区经常会接到居民电话,要求加入奶奶的献爱心、做好事的队伍。更是有家长主动来到社区,要求自己的孩子跟着奶奶一起去敬老院、去阳光学校体验奉献的过程。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倡导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更多的人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构建和谐社区作贡献。2011年3月5日,社区以“送粥奶奶”的感召力和引导力,因势利导,在社区“心桥联谊会”下又成立了浙江省首个以个人称谓命名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作为服务中外居民、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的重要抓手。

  首先,社区通过社刊、宣传册、网络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招募整个北仑的爱心人士加入服务队的队伍,特别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努力扩大服务队的人数,使之成为北仑颇有特色的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如今,“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已有中外会员400余名,其中外籍会有58名。

  其次,社区还认真研究居民的需求,立足社区实际情况,根据志愿者的特长,进行项目分类,将志愿服务细化。我们将“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分为公益事业型、医疗服务型、环保宣传型、帮困助老型等小分队,定期开展各类服务活动。

  再次,社区建有“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组织机构,在每个小分队分别成立工作小组,邀请“送粥奶奶”陈杏娣作为引领者,并根据小分队每年的活动情况,评选出优秀小分队和优秀志愿者。同时,社区大力扶持“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的各项工作,协助服务队开展资金筹措、爱心服务活动开展,确保帮困扶助活动深入持久地展开,使服务队彰显玉兰特色。

  一个带动一批,一批凝成一群,凡人善举催生“灯塔效应”。不同年纪、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和不国国籍的人,自发集聚在一起,形成一股爱心合力。从一个“送粥奶奶”,到一群无私奉献的“送粥奶奶”,玉兰社区中外居民善举层出不穷,爱心接力不断。现在,来自加拿大的布拉德、澳大利亚的达德利、法国的达尔文、美国的丹尼斯等400多名中外居民,与“送粥奶奶”陈杏娣一起,定期为福利院老人送温暖、走街串巷清洁家园、真情帮扶特殊孩子、走上斑马线做安全劝导员……他们用平凡的举动,感召着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自觉融入文明城市的行列,践行文明善举,传递道德力量,共同拓展着这座城市的道德宽度和深度,成了北仑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无论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志愿者,还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外籍志愿者,只要他们有一颗奉献的心,只要他们身着黄马夹,那么他们都被陈杏娣的好心感召着,他们都是拥有来自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居民400余人,其中台湾同胞100余名的国际化大社区——玉兰社区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他们在北仑的大街小巷挥洒着爱心,奉献着自己。“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功运作,不仅给我们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鲜活的例证,也通过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中外居民的进一步融合,给我们做大做强“国际品牌”、“心桥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从一名“送粥奶奶”陈杏娣,到一群“送粥奶奶”志愿者,再到一支由几百人组成的“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从刚开始的送粥,到现在的公益事业、医疗服务、环保宣传、帮困助老活动;从刚开始的玉兰辖区范围内到现在的北仑角角落落,更是将爱心活动伸向宁波乃至全国。“送粥奶奶”不再孤单,有千千万万的“送粥奶奶”们支持陈阿姨的奉献精神,继承着她的爱心事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杜寅】

陈杏娣:“送粥奶奶”暖人心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3-07-29 13:41:21

  不单单是送粥,她还是一个“百搭”的善心人

  媒体的大量报道,让陈阿姨成为了社区中的红人。同时也曾给陈杏娣带来困扰。“人无完人,我这个人就是性子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会因为你听了要生气就不说,讲不拢的人我就不睬了。”她坦率表示,曾有人说,她这样做是想为子女存点“政治资本”;也曾有人说,她根本没有这么好,就图个出名;还有人将她过去的坎坷当做“故事”四处传讲……其实在送粥之前陈阿姨就是社区的热心人士,在玉兰社区工作人员眼中,是一个“百搭”的善心人。

  当高龄老人的“心理医生”、替年轻人拉红线、做外来务工人员的“亲人”……2012年端午节前,玉兰社区举办“编香袋传民俗话和谐”活动,希望能为社区的每户居民送上一个香袋。陈阿姨知道后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其中三天熬夜至凌晨12:30,为社区居民制作了百余只形状各异的香袋,并细心地为每只香袋配上一个五彩的中国结。这些长的、圆的、方的、爱心状的香袋在节日当天被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一抢而空”。

  新碶街道贝碶村有一对年逾80的老夫妻,老大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长年卧床;老大爷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唯一的儿子又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陈杏娣得知后,有空就走过去陪他们聊聊天,并将自个儿的电话留给两夫妻,叮嘱他们说:“有事情就打电话给我,不管多晚,深更半夜也没有关系,不用不好意思的。”两位老人把陈阿姨当作是自家的亲人,甚至比亲人还亲呢。

  里仁花园保安队队长姓李,来自湖北,1992年9月来北仑打工,换过无数次房东,2年前租下了陈杏娣的房子。他总是对别人说我就是冲着她人好,有爱心才特意换租过来的。搬进新房后,有一次陈杏娣过来看看他们一家四口,发现房间里缺少一个电视机,当场就表示要送一个过来。不想,那台原本计划中的电视机被偷走了,陈杏娣硬是要将钱塞给李队长再去买一台,因为这是她答应的。“陈阿姨特别有善心,平时经常问我们冷暖起居,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李队长说。

  平时陈阿姨总是把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穿不了的衣服带到社区来,要求社工帮她转交给需要的人,也会来社区询问最近有什么活动需要她帮忙的。现在只要社区有什么事情总是第一个想到陈杏娣阿姨,找她来帮忙。“只要你们提前一个小时打电话来,我一定会赶来。”她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从“送粥奶奶”到“‘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

  “送粥奶奶”的一言一行感动着社区的每一位居民,社区经常会接到居民电话,要求加入奶奶的献爱心、做好事的队伍。更是有家长主动来到社区,要求自己的孩子跟着奶奶一起去敬老院、去阳光学校体验奉献的过程。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倡导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更多的人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构建和谐社区作贡献。2011年3月5日,社区以“送粥奶奶”的感召力和引导力,因势利导,在社区“心桥联谊会”下又成立了浙江省首个以个人称谓命名的志愿者服务队伍——“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作为服务中外居民、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的重要抓手。

  首先,社区通过社刊、宣传册、网络等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招募整个北仑的爱心人士加入服务队的队伍,特别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同胞,努力扩大服务队的人数,使之成为北仑颇有特色的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如今,“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已有中外会员400余名,其中外籍会有58名。

  其次,社区还认真研究居民的需求,立足社区实际情况,根据志愿者的特长,进行项目分类,将志愿服务细化。我们将“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分为公益事业型、医疗服务型、环保宣传型、帮困助老型等小分队,定期开展各类服务活动。

  再次,社区建有“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组织机构,在每个小分队分别成立工作小组,邀请“送粥奶奶”陈杏娣作为引领者,并根据小分队每年的活动情况,评选出优秀小分队和优秀志愿者。同时,社区大力扶持“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的各项工作,协助服务队开展资金筹措、爱心服务活动开展,确保帮困扶助活动深入持久地展开,使服务队彰显玉兰特色。

  一个带动一批,一批凝成一群,凡人善举催生“灯塔效应”。不同年纪、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和不国国籍的人,自发集聚在一起,形成一股爱心合力。从一个“送粥奶奶”,到一群无私奉献的“送粥奶奶”,玉兰社区中外居民善举层出不穷,爱心接力不断。现在,来自加拿大的布拉德、澳大利亚的达德利、法国的达尔文、美国的丹尼斯等400多名中外居民,与“送粥奶奶”陈杏娣一起,定期为福利院老人送温暖、走街串巷清洁家园、真情帮扶特殊孩子、走上斑马线做安全劝导员……他们用平凡的举动,感召着成千上万的普通市民自觉融入文明城市的行列,践行文明善举,传递道德力量,共同拓展着这座城市的道德宽度和深度,成了北仑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无论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志愿者,还是黄头发、蓝眼睛的外籍志愿者,只要他们有一颗奉献的心,只要他们身着黄马夹,那么他们都被陈杏娣的好心感召着,他们都是拥有来自世界各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居民400余人,其中台湾同胞100余名的国际化大社区——玉兰社区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他们在北仑的大街小巷挥洒着爱心,奉献着自己。“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功运作,不仅给我们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鲜活的例证,也通过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中外居民的进一步融合,给我们做大做强“国际品牌”、“心桥品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从一名“送粥奶奶”陈杏娣,到一群“送粥奶奶”志愿者,再到一支由几百人组成的“送粥奶奶”国际志愿者服务队;从刚开始的送粥,到现在的公益事业、医疗服务、环保宣传、帮困助老活动;从刚开始的玉兰辖区范围内到现在的北仑角角落落,更是将爱心活动伸向宁波乃至全国。“送粥奶奶”不再孤单,有千千万万的“送粥奶奶”们支持陈阿姨的奉献精神,继承着她的爱心事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杜寅

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