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宁波网络文化节  
低塘古稀老党员执着义务修路三年多

  

 
 

         在低塘街道洋山村与历山村之间有一条长约2公里半宽约2米的乡间小路,当地人叫它后埭路。每天早上,走这条路去上学的学生、去上班的职工、去帅康菜市场的人、去庙里做佛事的人、下田干农活的农民等络绎不绝。平坦的小路,为出行的人们节约了大量时间,带来了诸多的方便。

  说起这条路,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现年73岁的低塘成校退休教师、共产党员邹贤法。

  三年多前的一天,邹老师偶行后埭路,看到破破烂烂、坑坑洼洼的路面,看到一不小心就摔倒的骑自行车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条路,以前可是附近沥网、群力、黄清堰、平桥、牌轩头等村人们互通或去慈溪的主干道。随着329国道的拓宽与村村通道路的修建,这条小路在人们的眼里渐渐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但这条小路上如今每天来来往往人依然不少,上学的、上班的、购物的、做佛事的、种田的、骑车的、走路的,都离不开这条乡间小路。翌日,一大早邹老师就拿起铁铣,开始平整这条小路。他打算先把路上一些大的坑填平,接着修补路边塌陷地带,然后再清除路边的杂草。一早上干下来,邹老师累得满头大汗,但进展似乎并不大。回到家里,邹教师感觉到要养护好这条路,没有想像的那么容易。可这并没有难住做事认真的邹老师。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邹老师凭着一股愚公移山的精神,依然每天坚持去修路,一米一米地修。整条路终于修平坦了,可邹老师的手上磨出了几个大泡,挑破之后火辣辣地痛,一双脚底板也隐隐作痛,令他无法好好休息。

  对于上了年纪的邹老师,做这样的体力活,是超负荷的。刚开始时,邹老师的子女与师母都不太理解不太支持,但看到邹老师那样执着,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向邹老师点头致意,家人们心中的抵触情绪一下子烟消云散。

  但上半年修的路,到了下半年又千疮百孔了。这让邹老师意识到,修路,再不能像先前那样拆了东墙补西墙。经过车辆的碾压与雨水的冲刷,路上出现新的坑洼,而附近再也找不到可以填埋的石子了。怎么办呢?邹老师与师母商量了一夜,最后决定自己出钱买石子。第二天,邹老师夫妇叫了一辆拖拉机,往小路上运石子,然后两人一起平整卸下的石子。邹老师的举动,也得到了子女们的支持。有几次修路,儿子也参与其中。如今,邹老师夫妇早已忘记曾运了多少车石子,但他们清晰地记得:那次修整完路面,他们拖着沉重的双脚整整休息了三天。

  邹老师告诉笔者,这条路是附近村民的交通便道,不能没有它,一年最起码得修两次。“方便了大家出行,自己觉得很开心”。邹老师边说边摸着花白的头发笑了。邹老师还告诉笔者,他现在正在想办法尽快了却另一桩心事,“这条路上有座桥,过桥就是个急转弯,如果桥上能做个护栏的话,刮风下雨的时候行走就安全多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过路不忘修路人。邹老师夫妇义务修路的事,在附近村子里早已传开,一提到这条路,大家纷纷地对邹老师夫妇竖起大拇指表示敬意。

  (余姚市低塘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赵进军蒋纪荣)

  (余姚新闻网 编辑:蒋豪杰)

      (来自:天一论坛  北方的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