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宁波网络文化节  
相守病夫到白头
张秀娟二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丈夫

  在余姚朗霞街道朗霞村一片高楼、别墅群中,张秀娟的家依然是三间普通的老屋。左侧卧室中躺着瘫痪在床已21年的丈夫刘江南。农家虽然局促、简朴,但被张秀娟拾掇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因丈夫导尿留下的异味。

  时光追溯到1991年10月12日,正在村里做裁缝的张秀娟突然接到消息:丈夫刘江南在单家村做泥瓦工时,不慎从2楼的天沟摔下,伤势严重。这个消息对张秀娟来说,犹如晴天霹雳。那时,她做裁缝,丈夫做泥工,两个女儿读中学,夫妻俩凭着手脚勤快,一家四口的小日子也过得很滋润。

  张秀娟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把丈夫送往宁波市第二医院治疗。经过抢救,丈夫虽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医生告诉张秀娟,刘江南将终身与床为伴,最多活3年。那时,精神上的痛苦,经济上的负担,几乎压垮了张秀娟。在丈夫住院的几个月时间里,她天天为丈夫翻身擦背,喂汤灌水,端尿接屎,晚上就在水泥地上打个铺盖睡觉。冰冷的水泥地,薄薄的铺盖,使身体瘦弱的她患上了关节炎。多少个晚上,刚合上眼的她又被丈夫的呻吟声惊醒,想起身却因身体过于虚弱而晕倒在病床边……

  精心护理丈夫

  张秀娟是“老三届”,在农村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丈夫通过三个多月的治疗,带着“高位截瘫”的结论出院后,张秀娟借来一些医学护理书籍,边研究边护理。

  但是,原先虎生生的丈夫因终日躺在床上,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还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张秀娟告诉丈夫:“我们是世界上最亲的人,只要我在,就不会亏待你一天。”她用最善良的情感鼓励丈夫好好地活下去,还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凭着自己的手艺,她在街上租房帮人家做衣服。丈夫一有事,就急急地赶回家,忙、苦和累像山一样压在她的肩膀上,所幸的是两个女儿懂得为家分忧,这给她带来了不少精神上的宽慰。

  谁知命运多舛,丈夫出院7个月后,又因患并发性腹膜炎再次住院治疗。这期间,丈夫小便必须用导尿管,乡镇医院设施相对简陋,她就设法委托亲朋好友从其他大医院弄过来,并掌握了使用的方法。

  长期的辛劳,加之精神上的压力,她患了高血压,但她的坚忍和无私,打破了丈夫只能活3年的定论。每逢说起妻子多年的精心照料,刘江南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和愧疚:“如果不是她的精心照顾,我早就不在世上了。”

  大爱感动一方

  瘫痪病人的护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防止丈夫生褥疮,张秀娟白天晚上要定时给他翻身。碰到丈夫便秘时,又要用手抠……就这样,她用自己的双手,克服了护理过程中的许多困难,而且还把自己的护理经验介绍给别人。

  张秀娟无怨无悔精心护呵丈夫的一举一动,也感染了女儿女婿。如今让她宽慰的是,碰到丈夫洗头、晒太阳这些事,女婿会扛起铺板抬到门外的道地上。平时,女儿女婿也不忘回家探望父亲,给他买来电视机,送来营养品。

  在采访中,朗霞村妇女主任沈大姐告诉我们,秀娟姐不但待丈夫好,而且从不把自己的辛苦告诉女儿,让人敬佩的是她还把关爱传递给邻居们。原来,随着当地村民生活的改善,许多农家已搬离了老屋,张秀娟家附近住的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而张秀娟用自己的裁缝手艺,免费帮外来务工人员缝补衣服。对此,张秀娟说:“丈夫瘫痪多年,一直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我力所能及地做些好事,是应该的!”

  凭着“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是幸福”的这个朴素想法,张秀娟创造了高位瘫痪病人的存活纪录,而且也获得了“余姚市残疾人十佳好亲友”的称号。但让她担忧的是,现在他和丈夫因为拿了征地农保后,低保也没了,两人每月只有760元的生活费,生活十分困难。她希望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得到改善。

  春来冬去20多年,今年64岁的张秀娟用自己的全部心血,营造了一个“和谐之家”,她的善良和美德在当地群众中广为传诵。(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