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央视直播顺利落幕水下考古仍将继续
稿源: 宁波晚报  | 2012-06-28 09:38:37

  100多件出水文物华丽丽地摆了一甲板

  截至昨天,“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出水文物达到了554件。在央视的镜头里,其中的100多件文物华丽丽地摆了一甲板。

  几个五彩罐盖一字排开,虽然同是五彩罐盖,但是颜色却各不相同。有的“灰头土脸”,有的几乎只剩下绿色,这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五彩罐的色彩斑斓显然大相径庭。“五彩罐属于釉上彩,因为没有保护膜,所以容易受海水侵蚀。这些五彩罐盖有的可能是黑彩比较多,有的可能是绿彩比较多,因此就呈现出不同颜色。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盐化作用。”林国聪解释说。

  而沉船中发现的一个锡构件引起了央视记者朱广权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方形的锡制框架,一头连着一个类似把手的东西。“这会不会是一个古代的熨斗?”朱广权展开了想象,他将一块炭放在锡构件中,这样子倒跟熨斗有几分相似。

  还有一个铜构件,从外形上看,像极了一个小陀螺。至于这个铜构件是做什么用的,至今仍是个谜。

  在众多精美的文物中,一个浑身长满“贝壳”的陶器残片显得有些扎眼。但在考古队员眼里,出水的每一件文物,甚至是每一件残片,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这个残片上就像一个小型的海洋世界,除了看得到的贝类、藻类,还有肉眼看不到的海洋微生物。”林国聪说,“根据这些,我们能知道沉船环境,并对‘小白礁I号’沉没后的保存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沉船出水后将“入住”港口博物馆

  朱广权笑言:“‘小白礁I号’尽管沉没于清道光年间,但是却没被盗光。”

  “沉船到目前为止,都没发现人为盗捞过的痕迹。”林国聪说。但是,他也有些担心,“因为船体大部分裸露在海床表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遭海水冲刷,上层建筑都已经散开了。而且海水盐分高,还有海生物的附着破坏,因此我们要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悉,今年的发掘工作将于7月上旬结束,而明年则将完成古船船体打捞发掘工作。

  事实上,在文物保护领域,古船的出水保护是一项国际性技术难题。“在国外,对一艘古沉船的保护工作,通常需要花上10多年的时间。”水下考古队员王光远说。

  “我们会通过脱水、脱盐、加固、复原等一系列程序,让这一珍贵文物重新焕发生机。”王光远称,“但是需要一段时间,具体的保护工作也需要论证。”

  据了解,沉船出水后,将“入住”正在筹建中的港口博物馆。而博物馆也计划于2014年向公众开放,届时,市民可以近距离一睹“小白礁I号”的风采了。

  新闻链接

  央视工作人员将离开

  水下考古仍将继续

  这几天,央视工作人员将陆续撤离小白礁,但是水下考古工作仍将继续,预计于7月上旬结束。

  据最新消息,截至昨天,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共派员潜水工作251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2000分钟,基本完成了“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40平方米范围的清理。

  此次发掘过程中共出水各类文物标本65件,其中青花瓷30件、五彩器5件、陶缸2件、酱釉陶盖1件、紫砂壶1件、铜构件1件、“康熙通宝”铜钱1枚、石板材24块,并同步完成了出水文物标本的编号、登记等建档工作与清洗、脱盐等现场文物保护措施。另外,在2008年和2009年的调查中已出水各类文物标本489件,累计达554件。

  今天起,水下考古队员将进一步清理沉船遗址的西侧堆积,完成船载文物的发掘出水;开展沉船残骸最上层船体结构的三维测绘、摄影、摄像等工作,采集船体的结构形式、规模尺寸、木料用材、船板层数、腐朽程度等基本资料;遗址物探资料采集;水下摄影摄像、测量绘图、检测样品采集和现场文物保护以及船体表面回填保护。

  宁波晚报记者 梅薇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郭静】

央视直播顺利落幕水下考古仍将继续

两年后市民可在港口博物馆一睹沉船风采

稿源: 宁波晚报 2012-06-28 09:38:37

  100多件出水文物华丽丽地摆了一甲板

  截至昨天,“小白礁I号”沉船遗址出水文物达到了554件。在央视的镜头里,其中的100多件文物华丽丽地摆了一甲板。

  几个五彩罐盖一字排开,虽然同是五彩罐盖,但是颜色却各不相同。有的“灰头土脸”,有的几乎只剩下绿色,这与大部分人印象中的五彩罐的色彩斑斓显然大相径庭。“五彩罐属于釉上彩,因为没有保护膜,所以容易受海水侵蚀。这些五彩罐盖有的可能是黑彩比较多,有的可能是绿彩比较多,因此就呈现出不同颜色。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盐化作用。”林国聪解释说。

  而沉船中发现的一个锡构件引起了央视记者朱广权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方形的锡制框架,一头连着一个类似把手的东西。“这会不会是一个古代的熨斗?”朱广权展开了想象,他将一块炭放在锡构件中,这样子倒跟熨斗有几分相似。

  还有一个铜构件,从外形上看,像极了一个小陀螺。至于这个铜构件是做什么用的,至今仍是个谜。

  在众多精美的文物中,一个浑身长满“贝壳”的陶器残片显得有些扎眼。但在考古队员眼里,出水的每一件文物,甚至是每一件残片,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这个残片上就像一个小型的海洋世界,除了看得到的贝类、藻类,还有肉眼看不到的海洋微生物。”林国聪说,“根据这些,我们能知道沉船环境,并对‘小白礁I号’沉没后的保存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沉船出水后将“入住”港口博物馆

  朱广权笑言:“‘小白礁I号’尽管沉没于清道光年间,但是却没被盗光。”

  “沉船到目前为止,都没发现人为盗捞过的痕迹。”林国聪说。但是,他也有些担心,“因为船体大部分裸露在海床表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遭海水冲刷,上层建筑都已经散开了。而且海水盐分高,还有海生物的附着破坏,因此我们要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悉,今年的发掘工作将于7月上旬结束,而明年则将完成古船船体打捞发掘工作。

  事实上,在文物保护领域,古船的出水保护是一项国际性技术难题。“在国外,对一艘古沉船的保护工作,通常需要花上10多年的时间。”水下考古队员王光远说。

  “我们会通过脱水、脱盐、加固、复原等一系列程序,让这一珍贵文物重新焕发生机。”王光远称,“但是需要一段时间,具体的保护工作也需要论证。”

  据了解,沉船出水后,将“入住”正在筹建中的港口博物馆。而博物馆也计划于2014年向公众开放,届时,市民可以近距离一睹“小白礁I号”的风采了。

  新闻链接

  央视工作人员将离开

  水下考古仍将继续

  这几天,央视工作人员将陆续撤离小白礁,但是水下考古工作仍将继续,预计于7月上旬结束。

  据最新消息,截至昨天,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工作队共派员潜水工作251人次、总潜水时间超过12000分钟,基本完成了“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南部和中部约140平方米范围的清理。

  此次发掘过程中共出水各类文物标本65件,其中青花瓷30件、五彩器5件、陶缸2件、酱釉陶盖1件、紫砂壶1件、铜构件1件、“康熙通宝”铜钱1枚、石板材24块,并同步完成了出水文物标本的编号、登记等建档工作与清洗、脱盐等现场文物保护措施。另外,在2008年和2009年的调查中已出水各类文物标本489件,累计达554件。

  今天起,水下考古队员将进一步清理沉船遗址的西侧堆积,完成船载文物的发掘出水;开展沉船残骸最上层船体结构的三维测绘、摄影、摄像等工作,采集船体的结构形式、规模尺寸、木料用材、船板层数、腐朽程度等基本资料;遗址物探资料采集;水下摄影摄像、测量绘图、检测样品采集和现场文物保护以及船体表面回填保护。

  宁波晚报记者 梅薇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郭静

纠错:171964650@qq.com